白水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x
27页1、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白水县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级、 镇(办)级、 村级行政区和企事业单位2、总则为了全面提高我县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山洪 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为白水 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打好基础,特制定本预案2.1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及《防洪标准》(GB50201 —94)等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省市人民 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与规定,结合白水县山洪灾害实际 情况,编制本预案2.2 编制要求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 体现以人为本,保障 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的基础上,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 以防为主,防、避、抢、救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具 有可操作性,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 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2.3 编制单位和审批权限2.3.1 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由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 责编制,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及时公布,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备 案。
2.3.2 镇级、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中,镇级人民政府负责编 制,由镇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及时公布,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和县应急办备案2.4 修订要求根据白水县山洪灾害防御情况,及时修订,以不少于 3年的原 则修订一次,防汛指挥机构及责任人如有变化及时修订, 并按程序 报批备案3、基本情况3.1 自然地理及水文气象3.1.1.地理自然情况(1)地理位置白水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渭河盆地北沿,桥山、黄龙山之 南,洛河之滨东隔孔走河、洛河与澄城县相望;南至两仙庙、五 龙山与蒲城县毗邻;西至白石河与铜川市接壤;北以黄龙山、雁门 山为界与黄龙、洛川、宜君县相依境域背靠陕北高原,地处陕北 高原与渭北黄土台塬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 35 ° 03' 46 〃 〜35 ° 4T 09 〃 , 东 经 109 ° 16' 27 〃 〜 109° 45' 52〃县城距西安市165公里、渭南市83公里,距澄城 县城 45 公里、蒲城县城 25 公里、铜川市城区 60 公里、黄龙县城 45 公里、洛川县城 105 公里、宜君县城 80 公里县境地域东西相 距稍宽,为 45 公里;南北相距稍短,为 43 公里。
总面积 986.61 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左右,占陕西省土地面积的 0.4%,占渭南市土地面积的 7%2)地形地貌白水县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大致以 5~15°的坡度向河谷倾 斜南北高差大,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1093.3m沟壑纵横密度大, 全县平均密度为1.48km/km 西北地区多沟道发育古老,多为复 式沟或“U”型沟,沟坡较缓,面积大,地貌类型有中低山、黄土 梁塬、黄土台塬、黄土沟谷四种类型中低山区占 8.71%,山体南 陡北缓,黄土覆盖较厚;黄土梁塬占 24.6%梁面窄,原面倾斜较大, 沟壑纵横,流水切割强烈;黄土台塬占 54.44%,西北向东南倾斜, 原面较完整;黄土沟谷占 12.79%,沟谷狭窄、河道曲折,阶地不 明显全县500m以上的支毛沟1178条,沟壑密度为1.48km/km2 o 白水县地形地貌特征概括为:地势复杂、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梁 峁起伏境内规模最大的杜康沟逆断层,由于剥蚀并被新生代地层充 填,因而在地貌上反映极不明显杜康沟逆断层以北广大地区地势 平坦,以南地区处于上升盘,因而有些地区保留了古地貌形态,存 在一些向斜洼地和背斜高地 特别是杜康沟逆断层东南部地区,由 于一系列北东走向的正断层断距大,两侧岩性差异明显, 加之后期 的持续活动,因而断层地貌仍有不同程度的保存。
岩基面起伏对于 境内新生代地层,特别是附于上新统和下更新统地层的分布及岩性 和厚度,均起了控制作用3.1.2 河流分布情况白水县河流均属黄河流域的渭河北洛河水系, 较大支流有白水 河、铁牛河等十条洛河为过境客水,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经吴旗、甘泉、富县 黄陵、宜君等县在白水县西北的王家河入境,在白水县东南部的 三眼桥出境,境内流长59.50km,河道比降2.9%在王莽寨处年 平均径流总量7.29亿mH多年平均流量23.12m3/s,年平均输沙 量0.92135亿t境内汇入洛河的有九条支流,王傲沟、顺孝沟、 杨武沟、鹿角沟、纵目沟、孔走河、铁牛河、雷牙沟、凤凰沟等白水河发源于宜君县云梦山南麓,经铜川市,由县西部的西沟 入境,在三眼桥汇入洛河河流长75.0km,县境内流长60.4km, 总控制流域面积756km彳,境内面积352.2km?,河道比降5.5%°3.1.3 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1)气象白水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6°C, 7月 最热平均气温24.4C,1月最冷平均气温-2.8C,极端最高气温 38.9 C,极端最低气温-18.4 C气温变化规律是春季升温快,秋季 降温快,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397.3h,无霜期207d。
年平均降 水量 577.8mm ,且多集于 7、8、9 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 57%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2)水文白水县水资源总量为4956.82万mH其中地表水3539.23万 m',可利用水量2676.9万m',人均水资源量180m彳境内有白水 河、铁牛河、孔走河、白石河等 14 条河流,均系黄河流域渭河支 流北洛河水系3)暴雨洪水流量、历史洪水流量 白水县气候异常,暴雨洪水灾害频繁,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主要集中 8、9 月份,占总次数的 81%以单位时间计,白水县城 1 小时 10 分钟的最大降水量为 143mm 90 年以来洪水成灾较重的 年份有 94 年,日降水量以 03 年 8 月 28 日一次最大,共 143mm, 主要集中在 1 小时 10 分钟之内,造成了较大的危害白水县由于 沟壑纵横,土质抗冲蚀能力差,所以容易引起山洪、崩塌、滑坡的 发生暴雨洪水呈现出四个特点① 暴雨洪水历时长,成灾损失大洛河1994年的一次洪水是 9 月 1 日 0 时 30 分流经白水县王莽寨水电站,流量 2000m' /s, 2 时流量达到3650m'/s, 5时达到5583m'/s,随后水位下降,到11 时40分降为1470m'/s,历时10个小时,据统计,洪水造成境内直 接经济损失 231.45 万元。
2003 年 8 月 28 日 1 小时 10 分的集中降 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980 余万元外,加上间接损失和不可估计 意外损失,损失超过 3000 万元② 暴雨分布广,受灾面积大全县7镇1办均不同程度受暴雨、 洪水袭击,重灾区的史官、北塬、林皋等镇出现了村村有灾害、组 组有险情的局面③ 暴雨强度大,涉及范围广十年来,全县因暴雨洪水造成的 直接经济损失已达数亿元,受灾范围已涉及到公路、电力、电信、 河道、库坝、水利设施等诸多方面,同时容易诱发许多的地质性灾 害④ 房屋倒塌多,农村灾情重由于农村建筑物大多以土木结构 房和土窑为主,长时间的雨水浸渗,造成墙倒,房塌和牲口塌死伤 亡城镇居民有少数低洼区居民住户进水,出现排水不畅现象3.2 社会经济3.2.1 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白水县辖 7 镇 1 办, 124 个行政村, 285742 人其中农业人口25 万人,占总人口的 83%,居民人口 5.8 万人,占总人口的 19.3%3.2.2 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县域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 至2017 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72.23 亿元;常用耕地面积 3958万亩,苹果总产 594524 吨,农民人均纯收入 9883 元。
3.2.3 区域内重要工矿企业和重要基础设施分布情况 由于我县沟壑纵横,煤矿较多,部分人都居住在沟壑边沿包括杜康镇冯家河村的朱家河煤矿、龙泉煤矿、冯家河小学洛河上 主要是明珠、五峰、槐沟河和张家船四大水电站3.2.4 区域内设施的分布 我县主要有白水河、洛河两大流域,流域涉及到我县 5 个镇20 个村,及林皋湖景区、林皋镇中学、杜康镇杨下村小学及幼儿 园都是集中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3.3 山洪灾害概况3.3.1 山洪灾害类型、成因、特点白水县山洪灾害的种类多、点多面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从自然地理特征来看,白水县地处渭北台塬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 带,属典型的台塬沟壑区,是洛河及白水河等支流的切割,地形破 碎,山少沟多,黄土边坡临空,加之主体结构疏松,所以容易发生 滑坡、崩塌从气候条件来看,白水县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 季风气候,降雨集中在 6~10 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70%左右, 汛期降雨多且集中,常引发洪水灾害,是山洪灾害的重点防汛期 从水文条件来看,境内山少沟多,绝大部分河流处于黄土台塬,一 遇暴雨汇流迅速3.3.2 历史山洪、泥石流、滑坡情况根据白水县山洪灾害普查结果,白水县山洪灾害的主要类型有 洪水、崩塌、暴雨、滑坡。
洪水主要发生在洛河沿岸的史官、 尧禾 北塬等镇崩塌、滑坡是白水县山洪灾害的防御重点部位因为近 年来白水私营、镇煤矿的开采,人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破坏了自然 生态平衡,致使滑坡、崩塌、地面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频发,且 一直呈上升趋势全县地质灾害共有灾点 72 处,主要分布在黄土 塬斜坡地带与煤矿采空区,其中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林皋、尧禾、 西固等镇;地面塌陷,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城关、西固、杜康、雷牙 等煤矿开采区暴雨灾害从客观上讲是降雨强度大,聚集成灾快, 但也与白水 县的地理环境、不合理的规划及居民习惯有很大关系一是县城建 筑规划的不合理性,形成排水不畅县城有的家属区未修排水设施, 雨水靠天然渗漏和蒸发一遇大雨易形成内涝进水 二是建筑标准 低,难以抵抗长时间的强降雨白水县居民多以土墙堆砌和以土邦 窑,极易形成墙倒邦滑,出现险情三是防灾意识淡薄个别镇村 组对易发灾情的险段排查除险不力,存在依靠政府侥幸度汛的观 念,麻痹大意3.3.3 水土流失情况全县总土地面积为986km2,水土流失面积843km2,占总土地 面积的 91.6%年平均输沙量为 362 万吨, 侵蚀模数为 3935〜4294t/km2/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主要类型有水力浸蚀、重 力浸蚀和轻度的风力浸蚀。
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有: 地形起伏 破碎,坡度大;降雨集中,多暴雨;林草覆盖度低;土壤垂直节理 发育,质地疏松和人们生产活动等水土流失造成耕地减少,降低 土地肥力,危害农业生产和村镇安全;淤积水库破坏水利设施; 冲毁道路,阻碍交通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开展,治理程度的 不断提高3.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3.4.1 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山洪灾害工作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大事各镇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山洪灾害防治法规和科普 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 加强实时监测和预报预警,目的在于提高气象、 水文部门的预报测 报能力,在山洪灾害频发,影响严重的区域加强简易可靠的预报监 测和警报设施,加强山洪灾害多发地区局部降雨和山洪灾害的实时 预报及时通报山洪灾害多发地区的实时监测信息, 并把信息送到 村、户,使危险区的群众提早得到预报信息,提高转移受威胁地区 的群众,做到测报有设施、预警有手段、转移有措施,尽量避免人 员伤亡各镇重点加强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县水 务局、国土局、气象局、住建局、卫计局、交运局、民政局等有关 部门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责任,加强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