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doc
8页2019年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2019.4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1.安徽天柱山属花岗岩峰丛地貌,地质遗迹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图中“峰丛”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 ) A.固结成岩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B.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风化、水蚀C.地壳下沉一变质作用一风蚀、水蚀D.岩浆活动一地壳下沉一风化、堆积解析:花岗岩是岩浆侵入作用形成,地壳抬升后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剥离出露地表,经风化、流水侵蚀后形成峰丛答案:B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2~3题2.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 )①断层 ②砂岩 ③页岩 ④花岗岩 ⑤侵蚀面2A.③②④①⑤ B.④③②①⑤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④②①解析:由图可知,石灰岩形成后,顶部受侵蚀作用,形成页岩层和石灰岩层间的侵蚀面,然后是页岩沉积,砂岩沉积,之后发生岩浆岩侵入,最后发生岩层断裂答案:C3.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页岩因属于变质岩,可能含有化石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后被侵蚀C.断层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的解析:化石形成于沉积岩中,页岩属于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该地岩层发生断裂,存在岩层上升和下沉现象。
答案:C4.“巨蟒出山”风景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巨型花岗岩石柱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①火山喷发 ②岩浆侵入 ③地壳运动 ④外力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石柱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喷出岩,故①错;分析其形成过程,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后来地壳抬升地势升高,受外力侵蚀形成答案:B下图为甲河流域(局部)不同时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地层形成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解析:沉积岩层的沉积顺序是下面的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把其他岩层切断的岩层形成的晚,所以图中①沉积层形成最早,然后是③,之后因岩浆侵入,形成了岩层②,④是上覆沉积层,形成最晚,故B正确,A、C、D错误答案:B6.与1980年相比,图示区域2000年( )A.河流含沙量增大 B.坡面径流量增加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D.坡面下渗量增加解析:读图,与1980年相比,图示区域200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减少,故A错误;下渗增多,径流量减少,故B错误,D正确;森林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水位季节变化小,故C错误。
答案:D下图为内蒙古某旗及相关景观示意图,该地在距今1万至300万年期间为冰雪覆盖,景观处岩层基本上由花岗岩组成据此完成7~8题7.图中平顶山刃脊、角峰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 D.冰川堆积解析:刃脊、角峰地貌是冰川侵蚀地貌,而该地在距今1万至300万年期间为冰雪覆盖,故B对答案:B8.北大山石林是由平顶山地貌演变而成的,其演变( )A.受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B.反映北大山所受的断裂作用强于平顶山C.由地震的崩塌作用造成 D.反映北大山地势和纬度高,更易被侵蚀解析:流水的化学侵蚀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地区,而北大山石林主要是花岗岩,所以A错;断裂作用形成的是裂谷或断层,地震崩塌作用形成的地貌都会有棱角锋锐的岩石,图示岩石明显是外力侵蚀形成, B、C错;外力侵蚀作用在地势高处表现的更明显,在低洼处表现为沉积作用,结合图示位置,可知北大山地势和纬度较高,故更易被侵蚀,D对答案:D9.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代表地质环境,箭头线代表地质过程有关地质环境和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I——变质环境 ①——沉积作用B.Ⅱ——熔融环境 ③——重熔再生作用C.Ⅲ——变质环境 ⑤——变质作用D.Ⅱ——沉积环境 ②——重熔再生作用解析:该图示的突破点在于形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所以Ⅱ——熔融环境,②——重熔再生作用,③——冷却凝固,I——沉积环境,形成沉积岩, ①——沉积固结成岩作用,Ⅲ——变质环境,⑤——变质作用,故答案选C。
答案:C图甲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图,“猴子”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图乙中的(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和图中“变质作用”的信息,可确定丁为变质岩;由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形成岩浆这一规律,可确定甲为岩浆;由岩浆经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确定乙为岩浆岩;剩下的丙为沉积岩;“猴子”由花岗岩组成属于岩浆岩答案:B11.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解析:“猴子”是典型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地质作用主要为风化作用答案:D二、综合题(共56分)12.(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日积月累,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岛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材料三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 mm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
材料四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1)图中的山脉是____________,属于地质构造中的____________,板块a为____________板块,板块b为__________板块8分)(2)河口冲积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4分)(3)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产生消失变化过程8分)(4)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近海移动的速度减慢,试说明其原因6分)(5)根据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4分)解析:第(1)题,图中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属于褶皱山,它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形成的 第(2)题,河口冲积岛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它受流水和海水作用影响第(3)题,古沙洲的发展与流水沉积作用、海水顶托作用、地转偏向力等作用有关第(4)题,中上游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和水库的修建,导致河流含沙量减少,海岸线向近海移动速度减慢第(5)题,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是板块挤压答案:(1)喜马拉雅山 褶皱 印度洋 亚欧 (2)流水沉积(堆积)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3)河口地区由于落差小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导致大量泥沙沉积,露出水面形成沙洲;泥沙继续堆积,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古沙洲逐渐和大陆相连;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岸沉积速度快,最后与北岸连为一体。
4)中上游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少;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5)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13.(26分)(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8分)(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10分)解析:(1)由题干的信息,沙丘形成的原因有两种形式,一是河流从黄土高原带来,另一种是风从黄土高原带来但遇地形阻挡,逐渐沉积下来 (2)学会从题干的信息获得答案,地形对风有两种作用,一是加剧风强度,一是减少风的强度,当地形有利于风通过时,是加剧,当地形阻挡风通过时,是减弱由题中冬春季节可得,主要是冬季风影响,加之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城市处于河谷中,河口上。
地形通道与风向一致,加剧了风速3)不管选择那种观点,你都应从该事物的地理环境去思考,从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观点分析但要注意的是你写的观点与依据应有必然的联系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