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研究——以.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27193851
  • 上传时间:2021-12-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题 目: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专 业: 企业管理(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学生姓名: 张越青 学 号: 1120130422 日期:2014年1月14日摘要在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具有区域特征的研究背景下,以产业结构的角 度,选取南京这个江苏的代表性城市对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 计算I\u值及建立回归方程,研究发现21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城市化发展由滞 后于工业化发展向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演进,2008年以后,甚至呈现出后工 业化的特征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产业结构;南京1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早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理论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 在一篇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提出的该模型指出工业 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是同步的;钱纳里等通过实证考察发现,就业结构与城市化具 有很强的相关性;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从人口流动受预期收入影响这一角度, 解释了许多发展国家城市中失业与城乡人口流动并存的现象;巴顿、库茨涅茨等 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动力,城市化又由于聚集效应 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以上的理论主要致力于探讨城市化形成的原因上Nijkamp 与Mills (1986)对城市化研究文献的归纳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构 建了新的理论平台,使二者关系的研究从探讨城市化形成的原因迈向了不同策略 的比较学者们从各自范式、不同视角对工业化与城市关系理论的进行了研究: 城市化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形成机理如何?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等[1]1. 1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理论研究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非常重视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互动关 系研究,大体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进行, 代表人物刘易斯;第二种观点是工业化从生产、消费需求和结构转换来带动城市 化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钱纳里等;第三种观点认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是相 互促进关系,其代表人物是库茨涅茨等第四种观点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新 趋势,即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不像历史上那么密切,甚而不会再表现为同一过 程,而是出现了一种松散化趋势1.2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测度的研究关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测度,目前尚缺乏一个标准的计算方法,但已有 很多学者使用各种方法对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测度。

      一是经验判断法, 就是在假定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相关关系前提下,根据经验统计,确定工业化与 城镇化之间存在的某一个固定范围内的比例关系,以此为标准来判断某一区域工 业化与城镇化是否协调,国际上通用的测度之比是IU,NU比来测度冉启秀、周 兵利用劳动力工业化率(标准值0. 5)与劳动力非农化率(标准值1. 5)两个指标, 对重庆市的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二是工业化率 与城镇化率直接比较法,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判定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程度 黄群慧运用1952年—2005年的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两个指标,通过直接比较1952 年以来两者的变化,明确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程度三是相关分析法 通过计算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相关系数,比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关程度,以 此判定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程度相关系数越大,说明二者相关程度越大,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越强,协调程度越高H钱纳里和M塞尔奎因提出了城 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的世界模型该模型研究了 90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与工业 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 高的结论世界银行在《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根据亚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指标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U=0. 52+1. 8821 (R=0. 933)。

      其中:U指城市化率,I指工业化率(工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R为相 关系数这个模型表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同其工业化有很大的依存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化率每增长1%,城市化率则增长1. 882%O国内学者 根据我国1949年T988年的吋间序列资料,构建模型:U=5. 515+1. 0751 (R=0. 679), 得出新中国成立40年来,工业化率每增长1%,城市化率增长1. 075%的结论这说明 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李秀萍等通过对甘肃省乡镇企业相关 指标及城镇化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 关系,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城镇化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推动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 协调发展四是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多因素的统计分析 方法,主要研究动态过程,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也就是 变化大小、方向及速度等指标的相对性关联度越高,说明各因素的变化越一致; 反之,则越不一致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引入此方法,主要反映工业化 与城镇化变动的一致性性同时辅以直接比较法来判定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程 度[3]2.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研究工业化一直被学术界公认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即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 展,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引擎[4]。

      从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随着一个国家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其城市化水平也相应上升例如,1980-1995年,低收入国 家的城市化水平从21%上升到29%,中等收入国家从52%上升到60%,高收入国家城 市化水平保持不变,仍然为75%[5]从世界各个国家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来看, 二者的发展关系大体上呈现出三种模式: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与滞后城镇 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主要指发展阶段上的协调,就是工业化的发展不 能超越城镇化的发展阶段;;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也不能超越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要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而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问题上,主流倾向认为是 滞后的[6]表1 2002—2005年部分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比较水平年份G8均值新加坡韩国印度墨西哥20020.7520.8321.0S80.3870.45220030.6860.9231.0230.3860.49820040.6710.8261.1010.4020.52320050.6830.8271.0240.4100.504注:G8为发达国家代表,G8平均值为该组织中8个国家的算术平均值表2 1983—200 4年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比较水平年份RUI年份RUI年份RUI年份RUI19830.21019890.24919950.31520010.31319840.20819900.26519960.34020020.29119850.21619910.20719970.32520030.23019860.25519920.21519980.35820040.20619870.27219930.25719990.33619880.27119940.28220000.296注:RUI为城市化与工业化比较水平。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比较水平大致在(0. 2,0.4)的区间内 由表1可以看出,传统发达国家的代表G8的年平均值在0. 7左右;新型工业化国家 的代表新加坡和韩国的水平则高于传统发达国家大致在(0.& 1.0)的区间内, 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墨西哥其城市化与工业 化比较水平大约在(0.4,0. 5)的水平因此,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化 与工业化比较水平相对来说处于较低的位置,落后于其他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的 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来说是滞后的[7]但是,国内也有学者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是否偏低和是否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提 出了质疑赵秋成对辽宁省进行研究时发现,工业化率和人口城市化率的关系在 逐渐弱化,并出现了显著的异向变动趋向樊杰等人注意到,城市化和非农就业 水平之间在区域上存在不同,并通过偏差分析将国内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郑 宇和刘彦随在对无锡进行土地利用类型驱动力研究时提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 程的不同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土地转换的影响程度也发生 一定变化[8]因此,有些学者指出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具有区域性特征 已有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将三大区域(东、中、西)作为研究对象,对 其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做出了判断。

      另一类是将各省作为研究对象冯邦彦,马 星通过对全国31个省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考察,按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超前、 滞后、或二者并存)将全国31个省份归为4类,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作出了具 体分析;李青,陶阳通过对全国26个省区(不含京津泸河海南,西藏两省区)改 革开放前后相关系数的分别计算与分析,区分出五种类型另外一些学者,对某 一省份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做出了研究(祝玉峰,2003;陈玉梅等,2002; 王红国等,2004) o3. 南京市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研究3. 1研究背景根据如上所述,一些学者论证了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具有区域性的特 征,所以本文将选取一个代表性的城市——南京,研究其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而在城市化道路的比较研究中,现有的一些研究通常将南京市放入整个苏南地区, 对“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进行比较,或对“苏南”、“鲁北”进行比较, 而且此类比较多强调以“小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 很少涉及南京的具体情况[9]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南京为例,对城市化和工 业化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南京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南京是我国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东接富饶的 长江三角洲,南靠宁镇丘陵,西倚皖赣山区,北连江淮平原,全市总面积6587km2, 2010年总人口为629. 7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5010. 36亿元。

      [10]3. 2南京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3.1分析过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是产业构成以第一产业为主向 第二、三产业为主的转移过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城市化 与工业化的互动在工业化的加速阶段,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也在快速发展, 并且其速度超过工业化,即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以其集聚效应对工业起 拉动作用美国学者钱纳里构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比较的世界模型揭示了这 一普遍规律:当人均GNP大于3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如表 3所示表3钱纳里关于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比较的世界模型人均GNP/美元W1OO2003004005008001000>10000城市化水平/%12.822.043.94952.760.163.465.8工业化水平/%12.514.925.127.629.433.134.737.9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就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做过深入地理论研 究: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均处在 下降之中;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升的,而劳动力比重是总体不变 或者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而国民收入所占比重都大体不 变或略有上升;总之,产业结构演进状态总体呈“二、三、一”的关系。

      这些变 化引起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转移,最终导致了城市化表4 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