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立清华大学简讯.pdf
9页國立清華大學簡訊第594期 民國98年06月15日出刊 秘書處本期共 09 頁 民國77年3月24日創刊 電話 516-2007 FAX: 572-4038 E-mail: nthunews@my.nthu.edu.tw中央研究院為鼓勵年輕學者勇於嘗試具原創性、突破性之研究,追求真理,造福人群,因此設置「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該獎項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組,因審查過程嚴謹,並深具鼓勵與啟發意義,故甚受學術界重視本校延續優良學術傳統,本年度共有材料系廖建能教授暨電機系鄭傑教授(依姓氏筆劃排列)等二位教授獲獎,相當可喜,以下為其個人簡介:廖建能教授,為本校材料系90級系友,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材料碩士與博士學位1999年畢業後到Intel公司服務,擔任資深製程整合研發工程師2001年回清華材料系任教專長領域為積體電路連結導線可靠度問題(Interconnect reliability)、熱電材料與元件開發(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and devices)此次獲獎的論文研究是探索運用在積體電路晶片中極微細的銅導線在高密度電流作用下的銅原子遷移行為。
其研究團隊發現銅原子在晶界的擴散行為會受到奈米雙晶結構的影響產生遲滯現象此一發現意味著若將高密度奈米雙晶結構導入積體電路晶片中的銅導線,將可減少銅導線斷裂的發生機率並有效降低因電遷移(Electromigration)現象所造成之積體電路元件失效問題這對於下一世代積體電路製程技術的開發,具有極重要的啟發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2008年的《科學》Science期刊上對於這次的獲獎,廖教授表示這是所有研究團隊成員長年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的成果,獲獎的榮譽也歸功於所有團隊成員此一研究團隊其他成員包含有本校材料系陳力俊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系杜經寧教授,交通大學材料系吳文偉教授以及廖教授所指導已畢業的研究生陳冠嘉博士另外,廖教授也要感謝國科會、教育部與清華大學的長期支持,使得此一研究計畫可以順利進行鄭傑教授,本校電機系93級校友,大學畢業直升本校電機所碩士班,隨後赴美取得康乃爾大學電機博士學位2003年返回母校任教至今,其主要研究領域是「光佇列理論」、「高速交換機理論」、「訊息理論」及「無線通訊理論」此次獲獎研究成果「光佇列理論」之系列研究論文,是一個研究如何安排光封包排隊的理論,並利用光交換機和光纖延遲線來「建造」光佇列以儲存光封包,這與大家所熟知的「排隊理論」著重於「分析」佇列的統計特性是截然不同的。
由於目前世界上並沒有儲存光的隨機存取記憶體(optical RAM),造成網際網路速度無法大幅提升的瓶頸鄭傑教授、張正尚教授及李端興教授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提出的解決方法是用「光交換機」把光「導引」到「光纖」裡,讓光在光纖裡面兜圈子,等到「適當」的時機才將光放出來由於實際上網際網路是幾乎無限不斷的湧進光封包,而要將這些光封包以有秩序而不發生碰撞的方法傳送出去,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因此這不僅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同時也是目前被視為全光封包交換網路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且極具挑戰性的研究方向此次獲獎的論文在建造光學多工器(光佇列的一種)上有重大的理論成果,論文中首創的C-轉換對往後光佇列研究的重要性,正如同傅立葉(Fourier)轉換對通訊系統一般重要而不可或缺此外,論文中並首度在世界上以嚴謹的理論分析解決了在實際應用時必定會遭遇到的容錯能力以及繞行光纖次數限制的問題,未來對業界將會產生非常大的貢獻此次獲獎,鄭教授除感謝所有研究團隊成員的努力,也感謝國科會及清大「拔尖計畫」所給予的支持,並想藉此機會鼓勵年輕一輩的學者,能有勇氣從事一些有前瞻性的、有影響力的、有挑戰性的研究,他說:「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所突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的設立,主要是希望鼓勵年輕研究人員致力研究的深度,避免因升等或定期申請研究經費,而只做輕薄或速成之題目,卻忽略學術研究的本然目的。
長年來,本校的研究風氣,不僅注重論文量的提升,更是講究論文的品質與淑世效用,此由本校教師連年獲獎的肯定,可獲證明本校廖建能教授暨鄭傑教授榮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本校為表彰與鼓勵導師的愛心奉獻、提昇導師之輔導效能,訂定「國立清華大學傑出導師獎設置辦法」;並於98年6月5日(五)上午,假綜二大樓國際會議廳,由陳文村校長親自主持第一屆頒獎典禮陳校長除祝賀理學院學士學位學程余怡德教授、外語系徐憶萍教授、醫環系孫毓璋教授等三位教師獲獎外,並對其在學生輔導工作的無私奉獻,給予最高肯定以下是獲獎教師簡介:一輩子的導師:余怡德教授余怡德教授認為,「要以對待朋友的態度對待學生,才能拉近距離,當同學遇到困難,才會主動求助;大學生已成年,大學導師不需像高中老師般事事敦促,而是要讓學生培養自我管理能力一個不會自我管理的學生,踏入社會後,將易遭挫敗」即使受過余教授指導的學生已如過江之鯽,余教授仍能熟記每位導生的姓名、個性與性向,當同學遇到問題,不管多忙,都會抽空與學生討論,並對症下藥,提出建議三年前,清大評估未來產業需求,首創理學院學士學院學程;由於是新制度,許多事項皆無前例可循,面對這項在一般人眼中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余教授卻積極參與付出,並擔任學生的導師,參照學生的需求,調整學程規章、爭取學生權益,無私的貢獻有目共睹。
余教授也鼓勵同學組成讀書會,培養同學同儕間的讀書風氣,也使讀書會成為理學院學士學院學程的優良傳統另顧慮到有些同學無法承受雙主修的壓力,余教授也提出了「退場機制」,尊重同學的意願,協助同學轉往更適合的學系就讀此外,教授更鼓勵學生勇敢追夢對於同學希望走不同的路,教授給予最大的鼓勵與支持余教授表示,「遇學生求助,我會分析狀況,列出幾條可走的路,但最終決定權,仍在學生手上」余教授認為學生犯錯難免,但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大環境不景氣,余教授對於家境清寒、經濟拮据的同學,會幫忙留意學校行政單位、實驗室的工作機會,甚至聘請學生擔任孩子的家教,幫同學渡過難關余教授與導生的連結,並未因學生離開清大而中斷一位學生因故退學,在重考班奮鬥期間,寫信給余教授:「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可以只是過客,但您對『導師是一輩子的』的堅持與付出,讓我相當感動」教授的用心,學生難以忘懷,更有同學定期在教師節返校探望「有幸參加傑出導師選拔,已是享受學生回饋之餘的額外驚喜最後竟能獲獎,實在幸運」余教授認為,校內還有許多默默付出、用心教學、悉心輔導的優秀教師,比自己更值得大家的掌聲,余教授謙遜雍容的態度,「傑出」之名實至名歸築夢踏實,給予最大支持:徐憶萍教授徐教授認為「好的導師就像父母,在互信基礎下,從理解、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藉由各種溝通合作方式,真心關懷、用心聆聽,持續且漸進地做好輔導工作。
」徐教授分析,年齡層不同,學生求助的問題也不同並針對新生、應屆畢業生、研究生,分別提供不同的協助方式徐教授說,當同學面臨課業、生活瓶頸時,她常以自身求學經驗開導,給予最大的支持,讓學生覺得自己不孤獨「能當徐憶萍老師的導生,真是幸運之至」外語所黃同學表示,徐教授不僅教學認真,對同學的關懷更猶如親人般,發自內心的溫暖「從老師的語氣與眼神,我感受到她對每位學生的關愛之情聽到老師獲獎,我一點也不意外」郭同學說曾是徐教授導生的外語所畢業生范幼珊說,失去信心時,老師鼓勵的話語、支持的態度,就像定心丸般讓她有力氣前進外語所黃同學說,老師始終以嚴謹、認真的態度看待學生課業,小自研究資料的蒐集方法以及書面報告的撰寫訓練,大到做研究的態度與倫理培養,皆要求學生按部就班,踏實累積經驗與知識,讓學生感受做學術研究的責任及使命感曾擔任徐教授的助教的清大語言中心林嘉瑜老師表示,一般助教多半只幫教授批改作業,但徐教授為了培養學生的競爭力,從製作講義、教授課程,到批改、檢討作業,皆讓學生親自參與,引領學生了解教學流程並從收發信件、接聽電話等基本行政工作中,傳授待人處世道理,「讓我從最簡單的工作中,學到最深奧的人生智慧」。
「徐氏門生」成為國內多家知名大學積極挖角的對象,徐教授笑道:「老師的驕傲,莫過於學生的成就」個人力量有限,徐教授藉由大家庭般的學長姐關懷制度,讓研究生加入,一同關懷大學部學生,使導生得到更好的照料,幫助大學部同學省去許多跌撞摸索的力氣「獲獎是種榮譽,也是種提醒,要我自我督促,反省哪裡可以做得更好」談起當前成就,徐教授再三感謝之前數位業師的指導提攜,似乎並未意識到,處世認真,待人親切,臉上常掛笑容的自己,已是眾多桃李感佩與追隨的對象強調錯中學,「人」的價值最重要:孫毓璋教授「將自己放小,把學生放大」,是孫毓璋教授在學生輔導工作上的最佳寫照孫教授是眷村囡仔,小時候功課不好,國中能力分班,被分到倒數第二爛的班級,但當時數學老師薛幸的教學態度,打動他的心「班級成績差,但老師從不看輕我們」孫教授說:「沒被放棄的感覺真好,你不放棄我,我也不會放棄我自己」這樣的教學理念,影響孫教授至深,任教至今,他從未放棄任何一名學生他認為,「學校是辦教育的地方,不是職業訓練所,『人』的價值才是我們最主要的產品」孫教授常常對同學說:「你們可以擁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的犯錯機會,但重點是,要從錯誤中學到東西」受孫教授指導的陳寬孺同學表示,教授注重人文素養,在乎的不是同學的實驗成果,而是個人的獨特價值。
遇到不願打開心門的同學,孫教授會清華大學「第一屆傑出導師獎」頒獎典禮以耐心與關懷試圖跨越鴻溝,不輕言放棄孫教授認為,當前學生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過得太幸福,二是沒有目標「優渥的物質享受,反而是一種災難」孫教授表示,進步的科技與舒適的生活環境,把學生原應經歷的苦降至最低,部分學生缺乏對『苦』、『樂』根本起因的了解,因而無法正確掌握自己生活的內容與步調,無辜承受不少的苦此外,家長精心為孩子安排的完美人生,反而讓孩子失卻奮鬥目標一名學生喜愛電影藝術,卻遵循主流價值,就讀理科,因而鬱鬱寡歡孫教授鼓勵同學面對自己的夢想,並主動與家長溝通,目前該生在國外進修電影領域的專業課程,寄明信片給孫教授,第一句寫著:「我每天都很快樂」為點燃更多學生對生命與學習的熱情,孫教授主動參加學校諮商中心課程與校外的教師成長營,學習輔導技巧,不斷在學生輔導的領域上自我成長雖獲頒傑出導師,但孫教授認為自己仍有不足之處「我還是會為學生的事動氣、懷疑、擔心,甚至輾轉難眠」孫教授開始接觸佛學,以更寬容的心來看待學生和自己所受的苦,並學會轉念與放下,使生命更加自在「對於佛學,我什麼都不懂,老師得從頭教起我抱持與佛學老師相同的耐心,對待我的學生。
」這位跨足研究、輔導與佛學的另類教師,將繼續以他的與眾不同,陪伴學生找到生命出口學務處饑餓三十在清大-饑餓三十天喔!活動時間:5/15~6/14 (任選一天) 活動對象:清華教職員工生活動內容 :期許清大的師生們藉由飢餓三十的體驗,親身了解飢餓中人們的生活景況並借此機會認識社會福利機構,提高青年參與關懷社會活動的意願,改變自己、改變世界以3~10人團體為單位報名參加,每組飢餓24小時,組與組之間以接力的方式持續30天之飢餓體驗以接力的方式完成本屆活動每一組在中午時刻於小吃部野台傳遞信物並接力給下一組! 當然在這一天,你還是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或是踴躍發揮創意度過飢餓的這一天!我們會過去幫你們拍攝!善心捐款:100元這筆錢將存到世界展望會的協助帳戶,幫助飢餓的兒童、愛滋遺孤,給予他們教育、糧食、及醫療資源,並幫助遭遇天災的災民們重建家園如何報名:到http://oz.nthu.edu.tw/~u940855/Hunger30.doc 下載報名表5/8前把報名表寄到yaochen@gate.sinica.edu.tw 即可囉!(每組3~10位皆可 不限定特定人數)活動聯絡人營長 王耀振 電子博二 0932195301副營長 熊星怡 工工09 0911100475活動協辦單位:清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