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辨析题和简答题(前四章四章_辨析题及答案).doc
9页绪论 辨析题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这种说法不对这种说法外表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开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开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的根底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开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开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开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开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开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 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3、随着科技开展,电脑将取代人脑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开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当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5、掌握适度原那么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那么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开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开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涵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重要意义: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可知性,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C辨证性,坚持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1〕相互区别: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静中有动〔2〕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静止、否认运动;相对狡辩论:夸大运动、否认静止3、什么是开展?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开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1〕新事物符合事物开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开展前途〔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较的优越性〔3〕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4、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点?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活动具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客观现实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辨析题 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此说错误假象是一种客观现象,而错觉是一种主观感觉,二者是有根本区别的,不能等同另外,在造成假象和错觉的原因以及二者的影响方面也是有区别的假象的出现跟主观自身无关,错觉那么可能是主观造成的,也可能是因受假象迷惑而造成的假象掩盖了事物的真本质,透过假象可以揭示真本质,而错觉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行为2、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不是两种真理3、有用就是真理有用是价值问题,不能和真理问题划等号。
4、但凡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局部经验不见得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这个命题主要问题在于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和事实本身混淆,是不对的简答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说明,人们只有在实践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4、举例说明认识是一个过程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方案、方案等,经过屡次反复,在实践中到达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后,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开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5、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地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事先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辨析题1.经济根底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什么是社会关系,指明生产关系的根底性地位经济根底是由社会一定开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经济根底与生产关系存在着联系:经济根底与生产关系所指的是一个东西,都是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只是在使用上有所区别,相对于“生产力〞,使用“生产关系〞这个概念;相对于 “上层建筑〞那么要用“经济根底〞这个概念。
但两者并不完全相等在一个社会或国家里,往往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而这个社会或国家的经济根底指的是这个国家占有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即占有统治地位的三个方面的总合而其他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那么不算这个国家的经济根底2.人类社会开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开展的历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开展的历史归根到底应该是人类生产力开展的历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决定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人类的思想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思想开展的历史本质是社会存在,即人类劳动和物质开展的历史故而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开展的历史是错误的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开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前半句正确,后半句不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开展,必然导致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开展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的开展与社会存在的开展具有不平衡性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开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开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兴旺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还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决定,但其也不可能割断与以往社会意识的联系所以说,一定时代的社会意识虽然主要是反映了当时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它却总是在以往积累的大量思想材料的根底上形成的所以,说社会经济开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一定越高,就抹杀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四、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的、起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开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开展的状况和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开展状况和要球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就起阻碍作用2.怎样理解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根底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建立;经济根底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根底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根底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根底效劳即要保护、稳固和开展自己的经济根底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的效劳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关键要看上层建筑所效劳的经济根底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开展状况。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上层建筑为这种经济根底效劳,就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上层建筑为这种经济根底效劳,就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3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的开展与社会存在的开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开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开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兴旺的国家或地区其次,社会意识还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决定,但其也不可能割断与以往社会意识的联系所以说,一定时代的社会意识虽然主要是反映了当时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它却总是在以往积累的大量思想材料的根底上形成的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就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根本要素而言,而是就科学技术在科技兴旺的今天对生产力的极大促进而言的科学技术确实不是像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那样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它却可以渗透到三者之中,分别提高这三者的水平,从而最终提高生产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