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小衔接教育课题研究.doc
15页《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论证报告 一、本课题的界定,相关的研究现状评述一)课题的界定“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而我们课题中的“幼小衔接”是指为帮助即将入学的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前后适应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即学校中的老师、幼儿的家长所作出的努力实践研究”就是指把与课题有关的好的理论化作老师、家长们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以促使入学前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包括四个方面:(1)学的习惯;(2)思的习惯;(3)做的习惯;(4)写的习惯生活习惯包括四个方面:(1)独立吃饭;(2)和同学交往;(3)收拾自己的东西;(4)洗脸、穿衣、系鞋等生活必需习惯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研究”就是指学校和幼儿的家长一起帮助即将入学的幼儿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前后的学习环境,同时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二)课题研究现状本课题从2009.9起已成为我校的校本科研课题,我校的领导、研究人员与博雅国际幼儿园的领导、研究人员进行了多次关于课题方面的磋商,同时研究人员之间也进入双方课堂听课,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内容等方面重点进行了交流同时,幼儿园还邀请了我校研究人员对幼儿的家长们进行了一些学前培训,以增强家长对幼儿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这些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幼儿园及幼儿家长的好评。
二、本课题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近的纵向教育关系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60年代在他的《幼稚教育之新趋势》中,就谈到了有关“幼稚园与小学一年级之联络”问题建议“小学一年级与幼稚园联络起来,成为一个系统”、“一年级应当与幼稚园有密切的衔接,以免双方受损失”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调查和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已有的幼小衔接中大家关注较多的是有关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方面的内容以及家长支持策略等的研究,而就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衔接研究还很少,还没有形成可借鉴和操作的经验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幼小衔接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为同类学校提供相关经验 三、本课题的教改意义及应用价值长期以来,我市幼儿园、小学学段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许多幼儿进入小学后,规范意识不强,合作能力不够,而相比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小学课堂又不够活泼,导致一些适龄儿童进入小学后,很快就对学校失去兴趣因此,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已是小学教师、小学家长,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即将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和生活,这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考验 众所周知,在幼小衔接的教育实践中,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以及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极为重要,只有幼儿园和小学都意识到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共同的努力,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顺利过渡提供条件但是以往的幼小衔接实践以及针对其所开展的研究,大多却只是指向单方面的——或者幼儿园向小学靠拢,或者小学向幼儿园靠拢,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幼儿园与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不能发挥其协同作用——要衔接的两个对象永远都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因此,本研究将着力点放在研究幼儿园和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协同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寻求它们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可供依据的一些习惯培养的策略参照这些习惯培养的策略相关经验,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共同创建自己的衔接课程,使自己的幼小衔接活动可以有序、成功地进行,幼儿能够顺利地度过衔接阶段,也就是说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具有可推广性,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幼儿园或某类幼儿所作出的零星建议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策略(一)研究的内容1、调查了解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寻找造成不适应现象的原因。
2、幼小衔接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衔接策略 3、幼小衔接中对幼儿家长的引导教育策略(二)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实施策略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培养与不断巩固的特别是在二期课改背景后,教师对学习习惯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与重视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小学、幼儿园的交流和合作,使教师在思想上达成对孩子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形成共识,在行动上达成一致 1、互动交流 幼儿园教师、幼儿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互动、交流、研讨,让老师们互相听课、评课,研讨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内容,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们的做法是: (1)幼儿园参观小学的课堂学习,模仿小学生的听、写、读的姿势等 (2)邀请小学生来园与小朋友座谈,教幼儿一些书写、读书的姿势,纠正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3)通过图片、录像资料等各种教育形式让幼儿了解小学课堂学习生活 (4)课题组成员面向本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大家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课题研究 (5)给幼儿讲有关小学上课的故事与要求等,减轻幼儿的思想压力,并进行训练。
2、专题研讨 在课题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把课题的实施研究划分为一个个专题进行研究,这样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于是我们进行了以下一些专题的研究: (1)问题研讨专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专题研讨3)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的专题研讨3、氛围营造 在校园环境布置、硬件设施等方面,我们呈现出了一种浓厚的爱读书、爱学习的气氛,充分发挥环境和氛围对孩子学习生活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做法如下: (1)让墙壁说话 (2)语言熏陶 4、家校联系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没有幼儿园、学校的指导,教育就形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产生效果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家校联系策略相当重要为了获取家长的支持,一方面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来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家访、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校、一年级半日开放活动、家园联谊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特别是把衔接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及时向家长宣传,转变家长的重知识轻习惯的观念,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5、个体指导 由于个性心理、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在学习情感、学习方式上也会存在很多差异。
因此,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及时帮助一些学生矫正不良学习行为,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障碍,矫正不良习惯,防止不良行为形成不良习惯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1)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分析比较: A、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学习的欲望比较强烈,有一定的倾听能力,会思考简单的问题但倾听的持续时间较短,说的话不完整,思考的问题不全面,书写和握笔的姿势不正确,同伴间不会合作,往往我行我素 B、目前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说的话不完整,难以让人明白;不会阅读;不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与人合作时要么自己一个人做,要么坐在旁边“袖手旁观”,往往好同学包办了一切,弱势学生只能充当听众与观众 C、综观两个对象的学习习惯的现状,我们发现他们在学、思、写、做几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这些学习习惯恰恰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这些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2)具体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学的习惯虽然有很多,但我们觉得如果都面面俱到的话,反而没有针对性,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选取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说完整话的习惯作为突破口。
A、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B、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C、培养说完整话的习惯 D、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习惯 E、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F、培养学生良好书写的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 查阅有关幼小衔接教育的方法、论著、科研报告、经验总结、方案、教育教学动态,借鉴、利用成功的经验,不断发展本课题的研究2.调查分析法(1)在本课题研究初期,通过对博雅幼儿园的幼儿、北师附小的小学生和相关幼儿教师、小学低段教师及幼儿和低段小学生家长等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确定本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空白点,提出解决或改善问题的对策;(2)在本课题研究中后期,通过对研究涉及的相关对象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本课题实施后的效果及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及时调整本课题的实施方案、策略3、分析比较法通过对幼小衔接教育文献、教材(含校本)、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纵向比较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定性分析比较与定量分析比较方法,在整体上全面认识研究对象 4、追因探究法根据在幼小衔接教育中中出现的现象,追究其发生的原因,经过反复检验,把那些假的原因淘汰掉,让导致此项结果的某个或某几个真正的原因呈现出来。
5.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最终形成本课题相关研究成果6.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研究经验,设计方案付诸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中去,将得到经验进行总结,再一次付诸行动……直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7.个案研究法典型幼儿、学生的个案研究,根据研究过程中个别典型现象,设计表格进行跟踪调查,以反映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和特殊教育教学规律五、本课题研究的原则1. 差异性原则每个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孩子在学习、游戏、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的行动力也存在差异性,幼儿和低年级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性我们根据差异性原则针对孩子个体和不同学段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2. 发展性原则我们要以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为原则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在研究活动中师生要以愉悦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参与幼小衔接教育教学双边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升3.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我们学校的孩子与市内其他学校的孩子存在差别,主要是家长的期望值普遍要高一些,本课题一定要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探索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促进幼小衔接教育教学的实施策略。
4.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要在各项活动中给予孩子足够的表现机会和权利,以便发挥他们学习、生活和参与各项活动中的主体作用5. 创造性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中要给孩子留足探究、合作学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他们获得创造性能力发挥的体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激励机制激发孩子学习、生活和参与各项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能力6. 协作性原则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采用协作性原则,即: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共享;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经常探讨交流彼此在教育教学中法相的问题,提出需要彼此协作的一些建议,幼儿和小学低段的孩子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相关的交流活动等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思考力和行动力等总是有限的,全体教师之间的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是共同探索出解决幼小衔接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