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博物馆调查.docx
15页第七章 博物馆调查博物馆观众调查最主要、最应提倡的是实证调查,即对具体的博物馆观众用调查的方法 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判断基本的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跟踪观察法、摄 像记录法等目前中国大陆境内较为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也是当前各个学科中应用最广 泛的调查方法之一,具有成本低、调查样本多、调查结果信息量大、便于整理和数理统一分 析等优点利用问卷法进行调查,须经过调查问卷设计、问卷的发放和填写、问卷的回收统 计二个步骤其中最关键的是观众问卷的设计,它直接决定着调查的质量与所获信息的数量国外博物馆同仁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使用充分的 信息和有启发性的方法,展示藏品的教育意义便可称为博物馆的灵魂随着社会的发展, 博物馆在社会精神文化领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出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得到普遍认 可国际博物馆学界有这样一种主张,认为博物馆和社会大众双方都是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 者和享有者,平等的、双向的交流更能正确地反映博物馆和观众的关系,“交流”能比“教 育”更准确概括博物馆的展出和解释功能使用“交流”还是“教育”并非主要问题,能充 分认识到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中社会大众参与与交流的重要性才是可喜之事。
观众调查作为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能给博物馆教育活动策划者提供 引导判断和决定活动实施的各种信息,促进与观众的关系,还使博物馆职员知道观众是如何 在博物馆内思考和表现的可以说,成功的观众调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博物馆对于观众的承 诺以及追求卓越的希望,并为达到这个希望而不断地去实践其教育承诺外国博物馆早在 19世纪末就展开了观众调查,1897年,德国的弗贺奈尔(G.T.Fechner)首次以问答方法调 查博物馆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反应,从此开始了博物馆观众的调查工作20世纪20年代,对 观众的调查研究开始引起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采用科学方法,调查观众在 参观陈列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并根据观众的态度和反应,改进陈列设计,调整参观路线这 足以说明,观众调查是一个博物馆不断朝良性方向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条信息获取渠道,是 博物馆通过观众反馈意见不断改进现有条件,以得到观众信任,实现博物馆活动贴近群众生 活、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一条重要途径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大市场,如果能做好观众调查 研究工作,搭建好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那么,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 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水平以及创造历史的能力方面,就等于有了做到“货通天下”的资本。
也就是说,观众调查是博物馆谋求观众的广泛支持,使博物馆文化播撒天下,为博物馆争取 更多的观众,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以及更好的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难怪英国的肯 尼斯•赫德森把今天的博物馆称为“市场调查时代的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 活动始于 1985 年, 2000 年我在《博物馆观众调查几个问题》一文中己谈到了大陆博物馆在 这方面展开的一些活动情况韩国博物馆设计师李遇权在其《博物馆•美术馆设计》一文中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应 被看作是一个体验生活、历史及文化的地方,是一个通过展示其拥有的展示材料而进行教育 的地方否则,一个博物馆如果仅仅成为自豪地显示自己拥有的展示材料的地方,那么它也 就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样,一个博物馆即使具有强大的研究潜力,但如果失去了同公众 交流的机会,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其教育功能如果缺乏对对象的认识,那便无法设计适当有 效的教育活动;如果无法评估观众在博物馆活动以及学习的成效,便无从得知我们设计的各 类活动的优劣,更无法改善活动的设计,进而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也将难以达到 教育观众、服务观众的目的而对象的认识和活动的评估,则都是观众调查的核心议题和功 能。
因此,要促进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观众调查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 有台湾学者认为,观众调查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能更加认识展览对于观众的影响,并且将观 众纳人展览设计与发展的过程中显然,这更加强调了观众的参与意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 地说,观众的积极性和热情被调动起来就是展览的最大成功近些年来,国内各博物馆为了更好地实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对公民进行终身教育 的职能,也加大了与观众的交流力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观众调查活动其中,发放观众调 查表是采用最多的一种调查形式回顾多年的观众调查,其形式内容变化最为显著博物馆先后发放过全中文版观众调查 表,中文、英文分开版,中英合并版,以及中英、中日合并 (由于日本观众所占比例较高 ) 版问卷使用外宾问卷后,为提高用词准确性,博物馆从请教国外观众到利用来博物馆工作 的外国志愿者,对问卷中外宾调查部分进行反复修正随着被调查观众涵盖面加大,所得结 论也更具参考性最初的调查表侧重了解观众构成情况,国籍、年龄、职业、性别、学历等 问题所占比重较大,后期问卷征询问题比例明显增加,如“您认为合适的本馆票价?”“您对 本馆的评价(涉及环境绿化、卫生状况、参观秩序、陈列展览、讲解服务等多方面)?”“您认 为还应增加哪些服务项目?”“您乐意接受何种宣传形式?”等等,交流、互动的特征更加明 显。
谢谢您的参与,您的宝贵意见是我们工作持续改进的原动力”等答谢语的出现,也显 示出对观众“上帝”意识的增强,平等、人文关怀精神无不流露有人说:“博物馆陈列的理念即它的最高理想,要由该馆的陈列意图决定,但只有当观 众的参观目的和博物馆的陈列意图取得一致时,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随着观众调查的深 人开展,博物馆意识到展品陈列对参观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秦俑博物馆陈 列部先后制作两次针对文物陈列、临时展览陈列的观众调查表,同常规问卷一同发放,有的 放矢,同样收到较好效果问卷调查活动开展也由最初咨询台固定调查调整为现在的固定与 流动调查相结合,参与人员也由单纯的宣教部讲解员扩展到实习大学生、中外志愿者等进行各种观众调查,目的是为了让博物馆的发展与观众需求融为一体,在“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理念下使人们更多地了解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了解逝 去的古老文明,了解时代的变迁轨迹,进而为今天社会的文明与发展服务灵活运用多种观 众调查手段,将传统博物馆发展为新型博物馆是我们的目标赫德森说得好:“好的博物馆 基本上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实验室,在这里检验的结果使人能以更充实的知识开始下一次的实 验。
反馈要有价值的话,必须是连续不断的,而且首先它必须转变为行动这样,观众虽然 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他们在创造着自己的博物馆因为观众是一个动态的群体, 我们不得不提出,观众调查工作应该是一个不断重复进行的且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博物馆 的发展必须要以观众调查为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博物馆建设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第一节 观众的一般构成一、从年龄分析博物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观众进行分类,包括地域、年龄、教育、动机、兴趣等以地域为分类指标,把观众分为基本观众、旅游观众和外国观众基本观众是博物馆所 在地来馆参观的人们;旅游观众一般指本国旅游观众,他们不居住在博物馆所在地,而是以 旅游者的身份来该地观光,比如出差、探友、省亲、访问等;外国观众是指非博物馆所属国 的观众不同地域类型的观众,来馆参观的目的、动机和兴趣也不同对基本观众来说,除 了解自己城镇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外,还希望了解外部世界,了解当代社会的新成就在 参观了反映本地情况的基本陈列之后,他们会将兴趣卞要集中在临时展览、巡回展览和交换 展览上他们比较重视陈列内容的变化和更新对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观众来说,他们感兴趣 的是反映该地的历史渊源、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情风俗的各种展览。
以教育程度为分类指标,观众被分为普通、学生和专家三个类型普通观众的情况是复 杂的,但相比较而言,其参观行为较多地受兴趣支配,没有特别明确的动机,容易被陈列把 握力所控制,注意力较多分布在外相吸引力大的展品上,强调陈列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如果 不是因为习惯,一般不愿阅读较长的文字说明;学生观众一般重视陈列的传播能力,强调陈 列的系统性,要求层次分明,主线清晰,其中有一些人会详细阅读文字说明,甚至做记录; 专家观众往往带有较具体的目的,一般不是浏览而是集中在有关的项目上他们对陈列的把 握能力和传播能力都不重视,感兴趣的是从三维的角度来看实物,以弥补日常研究中对象缺 乏深度的不足,还想了解关于展品来源的背景材料如果以年龄作为分类指标的话,那么大致可以划分为儿童观众、青年观众和老年观众 这三类观众对博物馆的利用也有很大分歧儿童观众精力充沛,有强烈的介入意识,对色彩、 光和运动表现出浓厚兴趣,但他们缺乏理解实物的“无声语言”和将实物转化为抽象概念的 能力,注意力不易专一;青年观众一般学习意识较强,对陈列的知识性要求较高;老年观众 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善于联想,但容易疲劳美国密尔沃基博物馆在调查后发现,在展厅 的空间设计方面,老年人需要一个体息和恢复体力的地方,而儿童则需要一个消耗精力的场 所,否则他们都无法继续参观。
教育作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对象应该是全体社会人,但根据目前观众参观的统 计数字看,博物馆 60%-70%的观众来自中小学生,即青少年是博物馆观众的主体,是博物馆 教育的重要对象显然,博物馆己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对青少年来说,博物馆最基本 的教育活动就是参观陈列展览博物馆通过文物、标木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作用于人们的大脑, 以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吸引观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与学校教育相比,在这里学生们变 被动为主动,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学习因此,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 览的形式和内容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部分观众的要求,力求易于为青少年所接受和理解当然,在重视青少年观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老年观众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正逐步进 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是一个具有优势的创造群体,到博 物馆来参观的老年观众也越来越多,这就给博物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就是如何使博物 馆成为老龄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的基地和终身教育的课堂随着旅游产业的 兴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打破传统的观念,走出家门,加入了旅游的行列我国悠久的民族 文化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富的文物资源,是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
博物馆是开展 旅游的基地之一,对老年人同样具有吸引力因此,研究老年观众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对 老年观众的服务工作,应是目前博物馆需要加强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陕西历史博物馆观众基本构成具有如 下特点 :(1)性别比例基本持 平,男性观众占 55.1%,女性观众占 44.9%2)以中青年为主,以 40 岁以下的中青年观众为主,特别是 20- 30 岁的青年人占到观众总数的 46.2%,是基本观众群体 3)以学生和全职人员为主, 分别占到 51.9%和 44.9%,二者之和达到总数的 96.8% 4)以高中至大学文化程度观众 为主,本科生占 46.2% ;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 23.1% ;大专、高职与技校程度者占 20.5%, 二者共占总数的 89. 7%因为调查时间在寒假这个特殊时期,学生观众可能多一些,因此 该调查并不能完全反映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般观众构成情况但这也表明,博物馆不仅应该 考虑到平时的观众构成,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特殊时期的观众构成情况,根据不同的观众构成, 推出具有针对性的展览,以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要二、按参观目的分类大体可分为三类:由于存在着个人素养上的差别,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可以分为不同的 类型和不同的层次。
这种分类呈明显的金字塔形分布第一层也是数量较大的一个观众群体, 他们到博物馆主要是“看一看”,没有明确的目的,多数是出于好奇,或作为节假日的活动 内容之一才走进博物馆,但一般参观后会有所收获;第二层的观众是有明确目的的,希望从 博物馆学到在书本上或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