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奥、霍桑试验与霍桑效应.docx
6页梅奥、霍桑试验与霍桑效应一、 梅奥生平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出生 于澳大利亚毕业于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大学,获该校逻辑学和哲学硕士学位曾任澳大利 亚的昆士兰大学逻辑学和哲学教授后到苏格兰的爱丁堡从事医学研究,并成为一位精神病 理学副研究员1923年接受洛克菲勒基金资助移居美国,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26年 进入哈佛大学任教直至1947年退休二、 霍桑试验背景在上个世纪的一二十年代,受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许多管理者和管理学家都认为,在工作的物质环境和工人的劳动效率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他们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比如,工作场所的通风、温度、湿度、照明等等都会影响到工人工作的数量、质量和 安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2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决定在西方电 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研究,以找出工作的物质环境与工人的劳动效率之间的精确关 系这项一直持续到1932年的研究就是著名的“霍桑研究”或称“霍桑试验”梅奥在这项研 究基础上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是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也是这项研究之所以著名的最重 要的原因。
三、 霍桑试验过程1、车间照明实验一一“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2、 继电器装配实验一一“福利实验”“福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3、 大规模的访谈计划一一“访谈实验”既然实验表明管理方式与职工的士气和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就应该了 解职工对现有的管理方式有什么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4、工作室实验一一“群体实验”证实在以上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似乎感觉到在工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组织, 而且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对工人的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车间照明实验一一“照明实验”霍桑工厂位于美国芝加哥西部的工业区中,有2万5千多名工人,是西方电器公司一家专门 为美国电报公司生产和供应电信设备的企业在厂方的支持下,由管理学家和厂方工作 人员共同组成了研究小组研究是从照明条件开始的研究者选择了一些从事装配继电 器这样一种高度重复性工作的女工,将她们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在两个照明度完 全相同的房间里做完全相同的工作在实验中,对照组的照明度和其它工作环境没有什么变 化,实验组则将照明度进行各种变化令人奇怪的是,在实验组里,照明度提高,产量是上 升的,可是照明度下降,包括有一次甚至暗到只有0. 6烛光,也就是近似月光的程度,产 量也是上升的。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对照组,照明度没有任何变化,产量同样是上升的困惑之下,研究者转而对工资报酬、工作时间、休息时间等照明以外的其它因素进行同样的实验如把集体工资制改为个人计件工资制,上午与下午各增加一次5分种的工间休息并提供茶点,缩短工作日和工作周等,产量是上升的可是当 实验者废除这些优厚条件时,产量依旧上升在实验期间,继电器的产量从最初的人周均产 量2400个一直增加到3000个,提高了 25%既然无论在哪种工作条件下,也无论这些工作条件变还是不变,变好还是变坏,产量都是上升的,有研 究人员开始怀疑实验本身及其前提了,是不是工作的物质环境和工人的劳动效率之间本来就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这样,实验持续到1927年的 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准备放弃了2、继电器装配实验一一“福利实验”这年冬天,梅奥在纽约的哈佛俱乐部给一些经理人做报告听众中有一个叫 乔治•潘诺克的人,是西方电器公司参与霍桑实验的人,把霍桑实验中的怪事 告诉了梅奥,并邀请他作为顾问参加这一研究梅奥立即对霍桑实验的 初步成果发生了兴趣,并敏锐地感到解释霍桑怪事的关键因素不是工作物质条件 的变化,而是是工人们精神心理因素的变化他认为,作为实验对象的工人由于 处在实验室内,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特殊社会群体,群体中的 工人由于受到实验人员越来越多的关心而感到兴奋,并产生出了一种参与实验的感觉。
这才是真正影响了工人的因素,与这个因素相比,照明、工资之类都只是偶然性的东西这样,以梅奥为核心人物的哈佛研究小组来到霍桑工厂,霍桑试验进入新的 阶段这是管理历史中一次至关重要的航程的开端对照明实验的重新解释和验证哈佛研究小组提出5项假设来解释前一段照明实验的结果,并逐一进行检 验1)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导致产量增加这种解释被否定了,因为 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无论改进,还是恶化,产量都会增加2)增加工间休息 和缩短工作日,导致产量增加这种解释也被否定了,因为关于工间休息和工作 日的特权无论增加,还是取消,产量也都会增加3)工间休息减轻了工作的 单调性,从而改变了工人的工作态度,导致产量增加这种解释同样被否定了, 因为工作态度的改变不一定仅仅是工间休息造成的,也可能是工人感到被重视造 成的4)个人记件工资制刺激工人积极性,导致产量增加这种解释还是被 否定了,因为虽然在一个实验组中,工资制度由集体刺激改为个人刺激时产量增 加,再由个人刺激改为集体刺激时产量减少的情况,可是在另外一个没有改变工 资制度的实验组中,产量也是持续增加的5)监督技巧即人际关系的改善使工人的工作态度得到改进,导致产量增 加。
这种假设得到实验支持和研究小组的认可专家们认为,产量的高低,也就是工人积极性的高低,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传统理论所认为工作的 物质条件和工人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是取决于工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 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说,工人在实验中感到自己是被选出并被重视的 特殊群体,因此产生自豪感,并激发出积极参与的责任感,使产量得 到提高,而福利措施和工作条件等已退居为较次要的原因3、大规模的访谈计划一一“访谈实验”在改变照明和福利条件的实验之后,研究者们已经明确意识到,工作环境中的人的因素比物质因素对工人积极性的影响更大,于是又开展了访 谈实验访谈实验开始时是由研究者确了一份谈话提纲,要求工人就提纲中列 出的厂方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工作的条件等发表意见可是访谈实验开 始后,工人表示不想受提纲的限制,而是更想谈一些提纲以外的问题也就是说, 厂方和研究者认为是意义重大的事情并不是工人最关心的事情于是研究者及时 调整了访谈计划,不再规定谈话的内容而让工人随意谈自己关心的事情,每次谈 话的平均时间由半小时延长到一小时,研究者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和劝说,也不 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立场,只是详细地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这项持续了两年多 的实验并没有给工人解决任何具体问题,却使产量大幅度提高。
专家们认为, 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工人对厂方积累了许多不满而无处发泄,从而影响了积极性, 访谈计划恰恰给个工人以发泄的机会工人的不满情绪发泄后感到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产量自然提高4、工作室实验 “群体实验"(非正式群体研究)早在泰罗时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工人中出于某种非正式关系的压力会出现 有系统的怠工哈佛研究小组选择了 14名男工作为实验组,隔离在单独的房间, 让他们从事接线器的装配工作男工的工作实行集体记件工资制,以小组的总产 量为依据对每个工人付酬研究者设想,在这种制度下,只有全体工人产量都比 较高,每个工人才可能得到较高的工资,因此产量高的工人会迫使产量低的工人 提高产量但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工人明显不是追求更高的产量而得到更高的 工资,而是故意维持中等的产量并宁肯为此接受中等的工资工人似乎对什么是 一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有自己明确的理解并很善于维持这个产量,而这个产量是 低于厂方规定的产量的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工人的产量之所以能够达 到厂方规定的较高的“正式标准”却故意不达到,而只是自动维持在一个中等水 平的“非正式标准”上是因为,工人估计到自己实际上面临两种危险,如果产量过高,达到了厂方规定的“正式标准”,厂方就会进一步提高“正 式标准”从而使大家的工资率降低,如果产量过低,距厂方规定的“正式标准” 太远,就会引起工头的不满,而且也让产量高的工友吃亏。
所以,既不能当产量 太高的“产量冒尖者”,也不能当产量太低的“产量落后者”,那样都会伤害全 班组工友的群体利益这样,工人们为了维护整个群体的利益,为了不被群体所 排斥,不惜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而自发地形成了非正式产量标准为了维护这个 标准,工人还有自己的一套非正式的群体规范,如对那些不按规矩办事和向厂方 告密的“告密者”进行嘲笑、讽刺,甚至“给一下子”(在胳臂上相当用力地打 一下)在这些规范下,工人非常重视相互的关系而不愿受到群体的排斥有人 偶尔产量较高时甚至会把多余的产量瞒下来而只报符合群体规范的产量,然后放 慢速度而从隐瞒的产量中取出一部分补充不足之数四、理论发现从1924年到1932年,霍桑实验持续了 9年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 文明中的社会问题》,对实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系列理论:(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1、 社会人理论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人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工 作的,因此金钱是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因此传统管理理论也被称为“经 济人”理论而霍桑实验表明,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社会交往、他人认 可、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 因此梅奥的管理理论也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或“社会人”理论。
2、 士气理论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工作效率取决于科学合 理的工作方法和好的工作条件,所以管理者应该关注动作分析、工具设计、改善 条件、制度管理等而霍桑实验表明,士气,也就是工人的满意感等心理需要的 满足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工作方法、工作条件之类物理因素只是第二位的 东西3、 非正式群体理论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管 理体系,尽可能避免工人在工作场合中的非工作性接触,因为其不仅不产生经济 效益,而且降低工作效率而霍桑实验表明,在官方规定的正式工作群体之中还 存在着自发产生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有着自己的规范和维持规范的方法, 对成员的影响远较正式群体为大,因此管理者不能只关注正式群体而无视或轻视 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4、 人际关系型领导者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就是规范的制定者 和监督执行者而霍桑实验提出,必须有新型的人际关系型领导者,他们能理解 工人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行为,善于倾听意见和进行交流,并借此来理解工人 的感情,培养一种在正式群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之间维持平衡 的能力,使工人愿意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协作和贡献力量。
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 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作积极 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义,群体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决定性因 素因此,梅奥的理论也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或“社会人理论”五、评价1、 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贡献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为管理思想 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他的管理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1) 强调对管理者和监督者进行教育和训练,以改变他们对工人的态度和监督方式2) 提倡下级参与企业的各种决策3) 加强意见沟通,允许职工对作业目标、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提出意见,鼓励上下级 之间的意见交流4) 建立面谈和调节制度,以消除不满和争端5) 改变干部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