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李东垣升阳法之研究概述(医学论文).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78519221
  • 上传时间:2022-04-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7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李东垣升阳法之研究概述==要:李东垣升阳法是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基础上形lf=i成的独特治法,是东垣以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在治法层面的突出表 现,从古到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升阳法作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 要部分,其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治法肇始于仲景《伤寒杂病论》, 历经唐宋时期的探索和学术积淀,至金代李东垣《脾胃论》问世,升 阳法的理论、具体治法和临床应用等,初成体系关键词:李东垣 升阳法 具体分类升阳法始萌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形成于金元,完善于明清《内经》对脾胃之生理、病理论述极为详尽,为升阳法的确立和 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顾护脾 胃之重要性及其处方用药对脾胃病之治疗,多启迪后人东垣著《脾 胃论》及《内外伤辨惑论久对脾胃之功能特性及与其他脏腑之内在 联系无不详尽论述,倡饮食劳倦之因,辨内外伤感之异,创益气升阳 等法自此脾胃学说及升阳法始自成体系,确立了在中医学中的重要 地位升阳法其理论滥觞于《内经》,治法肇始于仲景,至李杲《脾 胃论》而形成•、李东垣升阳法的理论基础——“脾胃内伤”说李杲精研《内经》理论,师承张元素脏腑辨证方法,通过对脾胃内伤的临床实践,对脾胃在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刻的 研究和阐发,并对内伤脾胃的病变提出了完整、系统的理论和治疗方 法。

      李东垣根据“脾阳升则阴火降”,创“补中升阳”治疗方法,主S3用益气升阳,少佐甘寒泻热,治脾胃内伤,阴火上乘之见身热而烦, 头痛而渴等证综上所述,脾胃学说与治法至李东垣而系统建立;脾 胃之病机经过李东垣阐发而愈明确;脾胃之治疗经李东垣发展而更加 丰富1、元气充足,脾胃为本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故元气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而脾胃为元气之本,对元气的盛衰,起着决定性作 用东垣在引申和阐发《内经》所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的理论之后,在其所著《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说:“真 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1]”,《脾胃论・脾 胃虚实传变论》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 生也[1]”这里强调的是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 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这也是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点阐述 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人体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脾胃升清降 浊以滋润之,即脾胃为后天之本2、精气升降,脾胃为枢李东垣根据“天人相应”之理,认为五脏之中,心肺在上,上者宜降;肝肾在下,下者宜升脾胃居中,通上连下,为精气升降之 枢纽可见脾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与膀胱。

      若脾胃 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变李杲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的一面,他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 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活跃,阴火才能潜藏若谷气不升,脾气下流, 元气将会消沉,阴火即可因之上冲而产生各种病证3、内伤热中,阴火为论3 .1阴火的概念与辨析:李东垣明确了阴火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之火,非为从外感受之火,阴火乃内生之火《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日:“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 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1]”《内外伤辨惑论•饮食 劳倦论》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优恐,劳 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 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肝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2]”总之,阴火乃饮食劳倦、情志内伤、脾胃虚损所致之内生虚火,有虚有实,可见于各个脏腑, 阴火为脾胃气虚的内伤发热气虚不足,清气下陷,下焦阴火升腾作 乱致内伤发热,此为阴火的概念3 .2阴火的病因病机:第一,饮食不节。

      脾气虚弱,则肢体倦怠,腹胀纳少,大便澹 薄;胃失降浊,则浊气阻于中焦而生热第二,劳倦过度《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形体劳役则 脾病……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1]”又 曰:“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说明了劳役过度损伤脾胃, 致使阴火上升沸腾而发病第三,情志内伤喜怒忧恐过度,耗损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心火独盛,火盛则乘其土位,更伤于脾胃,导致元气更虚3・3阴火的症状:阴火的临床特点如《脾胃论》云:“脾证始得,气高而喘,身 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1]” “阴 火”还有各种表现,如《兰室秘藏•劳倦所伤论》云:“夫喜怒不节, 起居不时,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3]” o 内科疾病中的许多其他见证,如肢体麻木,头痛、腰痛、大小便不利 等,也是阴火的表现五官疾病中有因心事烦冗,饮食失节,劳役过 度,致脾胃虚弱,阴火炽盛,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邪害空窍而出 现各种病证4、甘温除热,补中升阳李东垣强调“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1],提出“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6]”的治疗大法,立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甘温除热 的代表方剂。

      补中升阳法是贯注《脾胃论》全书内容的主要精神东 垣深究病机所在,以《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理论为指导, 创甘温除热法,立补中益气汤该方用人参、黄罠、炙甘草大补脾胃 元气;白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升麻、柴胡引脾胃之气上升而挽其 下陷之阳气诸阳气根于阴血之中,用当归少许以养血通脉,使诸甘 温之药,补气有根脾胃气足,清升浊除,则阳生阴长,气血旺盛, 则虚热自除二、李东垣升阳法的具体分类1、升阳益胃升阳益胃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胃失降纳之法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如升阳益胃汤[6],方用黄罠、半夏、人参、甘草、 独活、防风、白芍、羌活、茯苓、柴胡、白术、黄连等治脾胃虚弱,肺气素虚而感风寒,内蕴湿热之证症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 秋燥行令,湿热少退,体重节肿,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数2、升阳散火“火与元气不两立” O阴火胜则元气负,元气旺则阴火降就人体五脏六腑的 正常生理功能而言,阴火之根在少阴,藏于肾中,它能温养脾胃,腐 熟水谷若脾胃虚弱,清阳下陷,相火就会离位而成为食气的“壮 火”,东垣名日”阴火”所以东垣制方,把益气升阳放在首位,次 位则是泻阴火代表方如升阳散火汤[1],方中以党参补中州之元气; 炙甘草健脾和胃;生甘草泻郁火于脾;升麻、柴胡、羌活、独活、葛 根鼓动少阳生气;白芍泻土中之木。

      诸药合用,共奏升阳散火、甘温 除热之功功用升阳散火,甘温除热主治四肢发热,神疲乏力,或骨 蒸劳热3、升阳举经凡妇人经水不止,因脾胃气陷日久,命门火衰,气血俱脱,阴火亦亡,并见热证于口鼻眼或渴,方用升阳举经汤[3]治之东垣谓“此皆阴躁,阳欲先去也,当温之,举之,升之,浮之,躁之,此法 当大升浮血气,切补命门之下脱[3]”其意乃谓本证乃命门火衰,阴 躁阳脱所致故本方以升阳举陷,温补命门之下脱,附子、肉桂温补 命门之火,当归、川莒、白芍、熟地、人参、黄罠、炙甘草大补气血 治气血俱脱,重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细辛大举升浮下脱之阳 气,少加桃仁、红花以去其血滞李东垣升阳法在当代临床的应用是相当宽泛的,广泛的应用于内、夕卜、妇、五官等科,涵盖了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某些阶段 适应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在治法的具体配伍、方药选 用、对应的具体病证、辨证要点、方药用量等环节有待更深入的实践 和探索以及更好的继承发扬参考文献:[1]金•李东垣著,脾胃论[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岀版社,2005, 62、4、33、32、33、16、74、78、51、16、67、 74、5、33.[2] 金•李东垣著,内外伤辨惑论[M],第一版,天津,天津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2、18.[3] 金•李东垣著,兰室秘藏[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81、99、109、95、69、10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