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海遗珠——浅谈数词之美.doc
9页沧海遗珠浅谈数词之美【摘要】数词作为一类特殊的词性,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 位,其实从先秦开始它就一直活跃在诗歌中,至唐时数词入诗 已达到一个巅峰,因其具有独特的简约美、相对美、用典美和 夸张美,数词在诗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诗歌 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提起数词,人们通常都会想到它与量词组合在一起充当现 代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并无美感可言即使是在古汉语的奇葩 诗歌中,数词与形容词、动词这类充满生机的词类相比, 似乎也枯燥死板得多,所以,一般学者谈诗,着眼点大都集中 在形容词、动词的运用之妙上,就连高考中诗歌鉴赏的出题方 向也大多集中到形容词、动词的炼字上;而对于那些不懂诗道 又喜欢附庸风雅的人来说,更是对数词的存在视而不见数词 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遗失在浩瀚的文化汪洋中其实细细考 究起来,便会在一些细枝末节中发现数词的很多情趣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很重要的一位文学家他和卓文君的 爱情故事,尤其令人津津乐道不过,据说当他在长安,被封 为中郎将的时候,由于自己觉得身份不凡,曾经兴起休妻的念 头就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寥寥十三个数字:“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无“亿”君心淡漠,已没有忆了。
他要纳妾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卓文君冷冷地笑,连 悲痛的时间也没有,立刻给他回信一别之后,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 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 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 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 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 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一, 二,三,四,五,六,七,A,九,十,百,千,万,噫(亿) 她写的家书首尾联环,成为一首联环情诗若要玩弄文字游戏, 我卓文君当真逊于你司马相如么!偏偏要“噫”不过,噫也 不是那个忆!司马相如收信后心中惊叹不已夫人的才思敏捷 和对自己的一往情深,都使他心弦受到很大的震撼,于是很快 地打消了休妻的念头数词入诗的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比如在《诗 经.硕鼠》中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 顾的诗句,屈原的《离骚》中也有"指九天以为正兮,夫 惟灵修之故也在古文中,“三”和“九”有着非 常重要的地位。
往往不是表示“三”和“九”两个具体的数字, 而是泛指多数比如"三思”,“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九死一生”,“九江八河”等词句中的"三”和“九”都是 指虚数为什么常用“三”和“九”来代表多数呢?这是因为 道家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 构成、变化和本原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①三就是指天、地、人,它的含义当然非常广大三又“生万 物”,所以,三泛指多数、多次而“三三得九”九又属老阳, 是最大的阳数,在一到九的基本数中,九是最大的数,是数的 终了因此'‘九”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有"极多”的意思 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 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 其极多因此,我们在看到古代文献里的“三”和“九”时, 大多都是泛指多数至两汉和南北朝时期数词入诗的用法已基本成型早已 不再仅局限于“三”和"九”,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一去三十 年,误落尘网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孔雀东南 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 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唐代时诗人更是偏爱数词,甚至达到了成诗必有数字的地 步《唐诗三百首》收录了 77家诗,共311首,其中有175 首诗都运用了数词许多杰出的诗人都是活用数字的高手,在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诗歌数量以杜甫诗数最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而他们各自的 诗歌中均有31首、13首、18首、14首运用了数词由此可见, 到唐朝时期数词在诗歌中的应用已达到鼎盛就是到了近现代,数词也频频出现在诗歌中数词用得多, 用得圆熟流转的当属我们的伟大领袖一一毛主席,有的诗歌对 数词的运用简直达到了化境他多用“万”、“千”等大数字, 顾盼生风,相当出彩数词可以使语言凝练,声情兼茂,可以 气度恢宏地囊括大千世界有道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 里雪飘”如此苍茫的境界,使《世说新语》记述的谢道棍的“咏絮才”佳话也相形逊色又如长征胜利,有“红军不怕远 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的概括;解放战争攻克南京,取得历史性胜利时,大笔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情与政论、哲理、史识 四者交融,使毛主席不再拘泥于数字的准确刻度,而是使数字无数,从而进入了宇宙和历史的诗意化自由空间。
《沁春•雪》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其中的“多” 和“无数”,比起已经概括化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来, 进一步虚化而带上超越感数词之所以被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究其原因不仅是“数 词本身的需要,更是数词有独特艺术价值造成的”②一、简约美数词的简约之风在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 飞》中就有记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 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寥寥数笔就为我们生动 形象地勾勒了一位秀外慧中的刘兰芝形象而李白数词的简约 则集中体现在《长干行》中:"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十 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 君远行,瞿塘瀚濒堆”,“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③诗人 将一位女子的童年嬉戏,妙龄青春,初婚时的甜蜜与别后的苦 涩都浓缩在几组数字中,数字成为漫长时间的标识和空间变幻 的风向标毫无疑问,叙事的简约与流畅背后则是大片丰富的 空白,留待想象力丰富的读者去开垦二、相对美数词有时单独出现在诗歌中,但是有时也会成双成对存在, 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与封闭自足,使诗歌形式更工整,更具 韵律美首先是数量上的对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 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据记载,王濬伐吴,攻下石 头城,吴主孙皓亲自到营门投降诗人对作战过程进行了描绘 吴主孙皓本想凭借长江天堑,阻拦西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 他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链横锁江 面,自以为可高枕无忧,而王濬以火烧毁了铁链,而西晋大军 兵临城下,吴主孙皓也只是在金陵(金陵又称石头城)城头举 出降旗这里,诗人以豪迈的笔触追述历史,说明天险、人力 都无法挽救腐朽统治者亡国的命运,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为 下联抒发感情做了铺垫其次是时空对比用数词来装饰时间、空间使之形成呼应 与对比,这在汉乐府民歌中早有记载如《十五从军征》的“十 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诗人对65年的戎边生涯只字未提,却 用两组数字的对比将漫长的时间跨度显现出来,使青春少年与 苍白老者的形象对比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冲击毫无疑问,这种 冲击是由两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十五”和"八十”来完成的 杜甫诗歌《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也是鲜明的例证杜甫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面对秋景, 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又独自登临高台这是诗人 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 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 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 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由此可见数词在诗歌语言中 特有的张力不容小视三、用典美数词的融入,使得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杜甫的名篇《蜀 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了诸葛亮一生 的辅国功业,大笔如椽三顾,三次拜访,指诸葛亮隐居隆中 (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辅佐自已打天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屡屡,多次,指刘备屡屡跟诸葛亮商讨天下计,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开济,指辅刘备开创基业,佐刘禅匡济危难《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就是“老臣心”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天下计,可见诸葛 亮的匡时雄略;老臣心,可见诸葛亮的报国苦衷此诗句因有 用典手法,更显沉郁顿挫,反映了诗人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无比 崇敬而又无限惋惜的感情'‘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 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 感也。
四、夸 张 美提到数词的夸张之美,从古至今应首屈一指的当属清新飘逸的 李白诗歌,正是由于数词的大量运用,才使李白笔下的许多意 象具有了奇特、神秘、新奇的色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从九重天落下的瀑布长达三千尺,可见飞流景象 之壮观,而矗立此情此景下的人又是多么渺小!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以三千丈的白发极言生命之苍老,而三千丈的愁 丝不禁让人瞠目结舌!数词本是用以表示时间的刻度的,但数词的诗化处理,不 仅暗示着自然山水的动态美,也暗示着诗人胸中丘壑的起伏不 定从而把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精微的情感体验融合于其间,数 词的变化张扬出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追寻彼岸并自傲于世 的个性通过数字的编织,数词就成了开启诗词的精神气象的 宝贵钥匙注释:① 陈国庆•道德经(M)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119.② 陈文运•古代诗歌中数字的独特艺术价值•文史 哲,2000,66(11): 32-33③ 王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