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doc
6页1/5古代小 说戏 曲 专题 期末复 习2014 年 11 月 14 日 李云娜《第二章 古代戏曲的特征》重点解析在第二章《古代戏曲的特征》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的体制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一)剧本要素(二)元杂剧的结构(三)元杂剧的角色(一)剧本要素曲词、宾白和科范,称为剧本的三要素1.曲词曲词包括宫调曲牌和唱词两部分1)宫调曲牌,即乐曲的音调,如《正宫•端正好》 2)唱词每一曲就是一首小令,要求一韵到底,平、上、去三声互叶,没有入声,句句押韵,用大量的俗字、衬字2.宾白,剧中人物的念白3.科范,简称为“科” ,是剧本中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二)元杂剧的结构元杂剧的剧本通常由折、题目正名、楔子等部分组成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一般只唱一个套数,限用同一宫调的曲子杂剧通常一本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题目、正名每本末尾有两句或四句概括中心内容的诗句,前面的一句或两句为题目,后面的一句或两句为正名3.楔子,是一场戏,篇幅短小,或在开头,或在中间,起开场或过场作用三)元杂剧的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分类和演唱体制与我们熟悉的现代戏曲有显著不同。
1.角色分类:元杂剧的角色主要包括旦、末、净杂等其中旦是女演员;女主角称为正旦末是男演员;男主角称为正末净是舞台上的花脸等角色杂则是临时角色2.演唱体制:在演唱体制上,元杂剧是由一人主唱的,即由主要演员,也就是正旦或者正末,一个人独唱到底,其他人都只有宾白,没有唱词比如《窦娥冤》就是由女主角窦娥一个人唱完四折,其他人物,包括蔡婆、窦天章、张驴儿、太守梼杌等都只有念白,米有唱词而《汉宫秋》则是由男主角汉元帝一人唱完全部,其他人物如昭君等都只有念白《第三章 宋元南戏》重点解析关于《第三章 宋元南戏》 ,大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一、南戏的概念和体制二、四大南戏三、 《琵琶记》一、南戏的概念和体制(一)南戏的概念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基础上,结合南方地方曲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戏曲形式因较早在南方浙江一带流行,故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南戏是一种不同于元杂剧的戏曲形式,在题材内容、剧本形式、演出体制等方面都和元杂剧有很大区别二)南戏的体制南戏在体制上具有以下特点:1.南戏的演出单位是“齝” ,就通“齣” ,也就是“出” 一本戏四十到五十出,最多的一百多出南戏分场,以人物上场、下场为界限,把剧本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就是一场。
一场戏称为一出南戏不用楔子,第一出开场戏,先由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称开场白从第二出开始,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出场亮相2.重要人物上场先唱引子,继以一段自我介绍的长白,称定场白;每出有下场诗南戏的剧本没有固定的出数,根据剧情内容需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写几十出3.曲调:南戏曲调也不限于同一宫调的曲牌,不限通押尾韵一韵,不必一韵到底一般用十三宫调,五个音符4.曲词的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和尾声5.角色:分为生、旦、净、丑等角色,不必一人独唱到底,可以接唱、分唱、合唱二、四大南戏所谓四大南戏也就是四部南戏《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的合称,也简称为“荆、刘、拜、杀” 其中:2/5(1) 《荆钗记》歌颂了王十朋、钱玉莲的坚贞爱情;(2) 《白兔记》写五代时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变泰发迹和他与妻子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3) 《拜月亭》写贵族小姐王瑞兰和书生蒋世隆忠贞不渝的爱情;(4) 《杀狗记》写孙华、孙荣的兄弟情谊,属于家庭伦理的题材四大南戏的题材内容代表了南戏题材内容的特点,那就是关注爱情婚姻、关注家庭伦理《第三章 宋元南戏》重点解析(2)三、 《琵琶记》《琵琶记》是南戏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关于《琵琶记》我们希望大家掌握以下内容:(一) 《琵琶记》主题(二) 《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形象(三)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一) 《琵琶记》主题关于《琵琶记》的主题历来争论甚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反封建说。
认为剧本抨击反对封建科举制度2.封建说教说认为《琵琶记》以宣扬忠孝为主旨,表彰子孝妻贤臣忠的传统道德3.两面性说,认为《琵琶记》既宣扬封建道德,又在某些方面暴露了封建道德4.伦理悲剧说认为《琵琶记》描写了元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实际上, 《琵琶记》的创作本意是为了宣扬封建礼教风化,表彰忠孝贞烈思想但作品也有意无意地揭示了忠孝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文人在各种社会压力下的苦闷二) 《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形象《琵琶记》中的蔡伯喈的形象具有以下特点:(1)有浓厚的忠孝观念(2)性格软弱动摇(3)体现了古代文人忠与孝的矛盾痛苦(三)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琵琶记》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1.运用对比手法比如,剧中赵五娘和公婆在陈留的贫困凄凉生活与蔡伯喈在牛府的豪华优雅享受形成对比,突出了戏曲冲突,而且加强了悲剧气氛2.内心活动刻画细致剧中五娘吃糠一段对赵五娘的心理描写尤其值得关注,3.语言接近口语,本色而生动剧本中赵五娘的唱词比较本色朴素,符合她普通人家媳妇的身份,而蔡伯喈和牛小姐的唱词则比较文雅,符合他们著名文人和大家闺秀的身份《第四章 关汉卿》重点解析在第四章《关汉卿》中,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一、窦娥的形象二、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一、窦娥的形象(1)窦娥的性格特点窦娥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的典型,她承受了现实社会强加给她的一切苦难窦娥既善良,又倔强、正直、敢于斗争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而且窦娥的性格有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从最开始的忍受苦难到后来的反抗强权,窦娥性格中的刚烈和节孝表现的越来越鲜明2)窦娥的节孝我们的教材则认为节孝观念并不是窦娥性格的主流,在窦娥反抗强权的斗争中也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封建社会被压迫、被剥削人民自发的反抗精神才是窦娥斗争的动力窦娥的典型意义在于,她是元代人民敢于反抗和顽强斗争精神的典型概括这一点大家可以通过对剧本的阅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考试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不一定要全盘接受教材观点,不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论述不是特别周详也没问题二、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窦娥冤》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窦娥冤》是一部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戏曲,剧本描写窦娥的生活经历、反抗过程,包括描述时代背景时,采用的都是现实主义的手法但是剧本也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誓言应验第三折中有窦娥死后六月飞雪、血上旗枪、三年大旱的情节。
2)鬼魂诉冤第四折中有窦娥灵魂诉冤的情节3)清官平反第四折中窦娥父亲做官归来为女儿平反这种浪漫主义是被压迫被剥削的百姓在毫无3/5希望的黑暗现实里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2.结构安排上别具手眼突出表现为第三折的艺术创新戏曲是叙事文学,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却几乎没有故事情节,全部用窦娥满怀悲愤的痛诉结撰全篇,既现实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热情讴歌,显示出了作家的思想高度;又有效地推开了情节,为第四折埋下伏笔整折戏显得匠心独造,别开生面3.语言本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关汉卿的戏曲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 , 《窦娥冤》的语言可谓代表其中人物的语言鲜明的刻画出人物性格,比如张驴儿的无赖、梼杌的昏聩等《第五章 王实甫》重点解析关于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大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一、 《西厢记》故事的流传演变二、莺莺和张生形象三、 《西厢记》的矛盾冲突四、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一、 《西厢记》故事的流传演变《西厢记》故事的流传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唐代传奇元稹的《莺莺传》 ,写张生和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2)宋代莺莺故事广泛流传,故事的倾向性有了转变3)金代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把崔张作为正面人物,写到他们团圆为止,倾向性彻底改变。
4)王实甫《西厢记》继承《董西厢》 ,用杂剧形式写崔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二、莺莺和张生的形象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和莺莺形象是我国古代爱情题材的小说戏曲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的典范他们分别具有以下性格特征:1.莺莺的形象特点(1)矜持、谨慎,本能地追求幸福爱情,对自己的行为又有所怀疑和顾虑(2)执着于爱情,鄙弃门第和功名2.张生的形象特点(1)才华出众(2)对爱情执着、专一、大胆(3)软弱气馁、轻狂气盛三、 《西厢记》的矛盾冲突《西厢记》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的矛盾,这种冲突又表现在两个方面:(1)崔张与老夫人的矛盾,表现了自由爱情与父母之命、门第观念的矛盾2)莺莺与张生的矛盾,表现了自由爱情与男尊女卑的矛盾关于第二点我们做一点说明这一点是我们教材主编的观念,我们并不一定会完全认同我个人认为张生与莺莺的矛盾其实是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的矛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莺莺所受的礼教和她对自由美满爱情的渴望使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一时犹豫退缩,一时积极大胆当她犹豫退缩时,就会与热烈轻狂的张生之间形成矛盾所以他们之间矛盾的本质还是年轻一代的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当然,同学们也可能有其他观点,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精彩的喜剧冲突张生、莺莺、红娘三人间因为性格差异造成许多误会冲突,如闹简、赖简等情节这种冲突带有强烈的戏剧性,同时通过冲突刻画了人物,推进了故事情节2.成功的心理描写剧中对莺莺的心理描写尤为成功王实甫在描写莺莺的心理活动的时候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利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2)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应来描写人物心理;(3)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描写心理;(4)借鉴古代文学艺术传统方法刻画人物心理3.雅俗共赏的语言《西厢记》语言的成就历来为人称道,这主要表现在:(1)善于熔铸古典诗词进入曲词;如《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曲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2)能够吸收群众口语如《长亭送别》中《叨叨令》 《快活三》等曲运用了大量的俗语和口语4.独特新颖的体制4/5《西厢记》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个角色独唱到底的通例,以每本四折为基础,以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表现崔张的爱情故事这种安排还使得主要角色都有演唱,对刻画人物性格意义重大《第六章 其他元杂剧作家》重点解析本章希望大家掌握的内容包括:一、 《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形象二、 《梧桐雨》的主题和艺术成就三、 《汉宫秋》的主题和艺术成就四、 《倩女离魂》的艺术成就一、 《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形象《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形象带有市井女性的特征:(1)渴望爱情,大胆坚决地争取婚姻自主。
2)敢作敢当,毫不妥协地与封建势力抗争二、 《梧桐雨》的主题和艺术成就1. 《梧桐雨》的主题:通过李、杨爱情故事,寄托故国之思、兴亡之感2. 《梧桐雨》的艺术成就(1)善于借景抒情,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2)艺术构思上,把李杨爱情的悲欢离合与梧桐联系起来,借梧桐意象蕴含的孤独、寂寞加强抒情效果3)文彩丰赡,清词丽句中不乏活泼自然三、 《汉宫秋》的主题和艺术成就1. 《汉宫秋》的主题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批判了昏庸无能的皇帝和百官,抒写整个民族的屈辱苦难,概括了金、宋两代灭亡的教训以及命运戏弄人生的况味2. 《汉宫秋》的艺术成就(1)浓厚的抒情意味,长于把外界景物描绘同人物内心感情抒发融为一体,借景抒情2)语言准确凝练,文采斐然一方面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另一方面善用重叠、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四、 《倩女离魂》的艺术成就《倩女离魂》的艺术成就表现为:(1)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精心设计肉体和灵魂分离的情节,既表现了人物的反抗性格,又借以推开故事的情节2)富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作品曲词清丽俊美,刻画人物细致入微《第七章 汤显祖》重点解析本章希望大家掌握的内容包括:一、 《牡丹亭》思想成就的时代特征二、 《牡丹亭》的艺术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