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doc
4页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的完成与西医进入中国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过程在清末时期发展的最为迅速,有很多因素都促成这一过程的完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传教士培养的早期西医人才、教会医学校的设立、中国自办的医学校以及晚清时期的留学生一、早期西医人才的培养1900 年以前,西医人才的培养与教会医院有密切关系传教士医师为了医疗上的需要,在医院或诊所招收中国学徒,教以浅简的医学知识,目的是训练担任护理助手工作,所以早期的西医教育是在医院内,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19 世纪初,东印度公司的皮尔逊医生来华后,在广州、厦门设立医药局1806 年开始招收华人学医1837 年伯驾在眼科医局招收学徒,关韬在伯驾手下学习,是我国最早学习西医者此后各教会医院陆续开始招收学徒据 1887 年尼尔调查,当时教会医院培养的生徒数量很少,在 60 所教会医院中,有 39 所兼收生徒,其中有 5 所招生人数超过 10 人,其余为 2~6 人,当时已毕业的约 300 名,肄业生约 250~300 名这种学徒式的训练方法成效不高,很难算得上是正规的医学教育,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当时医疗上的需要。
二、教会医学校的设立由于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欲将西医全部内容教授给学生,即将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在中国介绍、宣传、学习,师徒的传授方式已不适宜同时,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在华的传教医师和专职医师日见增多,设立学校,开展系统的西医教学在客观上具备了条件在华的各教会组织为了使西医知识的传授纳入正常轨道,开始设立医学校最早的教会医学校博济医学校成立于 1886 年继博济医学校后,1884 年美国安立甘会于抗州成立广济医学校1887 年英国伦敦会于成立爱丽斯纪念医院,并于同年 8 月成立医学校(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第一届有两名毕业生,其中之一是孙中山先生1889 年南京成立斯密纪念医院医学校1890 年济南成立济南医学校1891 年美国监理会在苏州成立苏州女子医学校1894 年成立苏州医学校(苏州女子医学校并入,1910 年停办)1896 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设立医科1899 年,美国长老会在广州成立夏葛女子医学校1903 年,上海成立大同医学校,1917 年并入齐鲁大学医学院1904 年,耶稣会成立震旦大学,1909 年迁至上海并建立医学院(1952 年合并于上海第二医学院)。
1904 年,英美教会在济南成立共和道医学堂,1917 年改组为齐鲁大学医学院1906 年,英美教会在北京联合创办协和医学堂,1915 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罗氏基金会)及罗氏驻华医社接管,1908 年,成立北京协和女子医学校;1923 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汉口成立大同医学堂,1917 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南京成立金陵大学医科1909 年,广州成立赫盖脱女子医学专门学校;汉口成立汉口协和医学校;1910 年,南京成立华东协和医学校20 世纪以前,教会所主持的西医教育,无论是过渡形式的教学,还是初具规模的医学校,教学格局基本类似,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一般的学制为 3~4 年,后期增至 5 年课程设置有化学、生物、物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和药物学,教学内容集中在生理、解剖、化学、外科和药物学,并且以实用性为主,以中国社会流行且中医较难医治的疾病为教学重点,临床教学集中在皮肤科、眼科及儿科关于教学体制,当时受英美教学体制影响,尤其受英国爱丁堡医学院的影响最大那时在华的许多著名传教医师如德贞、马根济等都是来自爱丁堡中国有相当部分留学生,如最早的医学生黄宽即毕业于爱丁堡医科。
这一时期中国的西医教育初具规模,开办的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其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美的教育水准相比较差距并不很大三、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1、开设同文馆我国仿效西洋自办医学堂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出于“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的想法,于1862 年(同治元年)6 月在北京设立同文馆,1867 年,同文馆开设“科学系”,逐渐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1871 年设立生理学和医学讲座经美国传教医师丁韪良(MartinWAP.1827-1916)的推荐,同文馆聘德贞为第一位生理学教习后又设立过医学班所以一般认为,中国官办的西式医学堂迄自同文馆然而,同文馆的医学教育最初只是讲堂讲授,没有实习至 19 世纪 80 年代以后,改进教育方法,规定学生每周到北京教会医院实习;延聘社会上有声望的传教医师,以加强师资力量,同文馆的医学教育标准不断提高,并且逐渐系统和正规化直至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同文馆解散,被分为二部分,即译学馆和医学实业馆,后者于 1903 年并人京师大学堂2、京师大学堂增设医学实业馆鸦片战争后,改良主义者认为非变法不足以维新,便留意于教育改革他们建议仿效欧洲建立大学,将大学的体制分为四科,医学列为第四科,教学内容为先讲解剖、生理,后论病患诊治、药物原理等。
1898 年(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德宗接受维新派的主张,创办京师大学堂一月后,当时的管学大臣奏请:“另设医学堂,考求中西医学,即归大学堂兼辖德宗即刻允诺管学大臣按照德宗的旨意,拟定了筹办管理医学堂的章程但这个学堂并没有马上办起来,只是开设了一门医学课,聘请在同文馆任教的满乐道兼任大学堂外科和生理教习京师大学堂后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暴行暂时关闭1901 年(光绪二十七年)德宗又敕一谕:“从前所建大学堂应切实举行”,并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在京师大学堂章程概略中,在大学堂设医学实业馆(设置未定),大学专门分科课目中,医术列于第七科,下分医学及药学两目,并规定学医者而增学拉丁文钦定章程颁行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但于二十九年即行废止又于该年闰五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将大学分为八科,其中第四科为医科,分两门,一为医学;一为药学,大学分为本科及预科,医本科修业年限为 3~4 年,预科 3 年上述拟议至 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始得实行1903 年京师大学堂增设医学实业馆,于 5 月 11 日开馆招生每月拨经费银 1000 两,学生最多时达 33 人,有教员 4 人,计中医内科教习 1 人,中医外科教习 1 人,西医教习 1人,西医助教 1 人。
讲授中西医学,并诊治病人1904 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1907 年,医学馆停办,将学生全部送往日本医学馆虽然只办了 4 年就停办了,但为中华民国建立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3、北洋医学堂的设立鸦片战争后,李鸿章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提倡洋务运动,他在考察西方军事制度后,发现“西洋各国行军以医官为最重”,所以在中国海军创建之初,他就雇募“洋医”分派至各舰继而他提出“兴建西医学堂,造就人才实为当务之急”1881 年一所正式的医学校医学馆成立,它附设在总督医院内,所以又称总督医院附属医学校(Viceroy'sHospital MedicalSchool)定学制为 4 年,第一次招收 8 名学生,由马根济和英美驻天津的海军外科医生共同担任教学1885 年毕业时只剩 6 名学生,第一名学生林联辉和第二名学生徐清华留校任教,其余 4 名学生被分派至陆军或海军部队任军医1884 年 4 月 1 日马根济去世后,李鸿章停止对总督医院的经济资助,医院被伦敦教会收买,医学馆由清政府接收之后,李鸿章筹议创建较大规模的西式医院1893 年 12 月医院落成称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也称天津总医院。
原医学馆归天津总医院管辖,1894 年6 月 26 日李鸿章拟《医院创立学堂折》奏请设立,于本年校舍落成,正式招生开学,委任林联辉为第一任总办(校长),以原有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同时正式改名为北洋医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1900 年,因义和团运动而关闭1901 年李鸿章病逝,1902 年袁世凯恢复该医学堂,改称海军医学堂辛亥革命后 1913 年改称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15 年归海军部统辖,称海军医学校该校于 1928 年停办4、创办北洋军医学堂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袁世凯操练新军,在天津办了北洋军医学堂,11 月 24 日正式成立任命北洋候补道徐华清为总办,日本军医平贺精次郎为总教习(教务长)学制为 4年,每班 40 人后在天津河北四马路新建校舍,并附设防疫学堂,由日本人古城梅溪主持,教员多为日人,课本亦用日文这是一所日本式的医学校1906 年(光绪三十三年)由陆军军医司接收,改名为陆军军医学堂1907 年伍连德任协办(副校长)1908 年又增设药科,学制为 3 年1911 年,伍连德率该校学生去哈尔滨办理鼠疫防治工作,成绩显著1912 年改组,1915 年迁往北京。
1933 年又迁往南京,改称陆军军医学校常有二、三百人在校学习,这是我国最早设立的陆军军医学校四、晚清时期的留学生西方资本主义强列认识到,要想真正实现他们统治中国的梦想,就要培养一批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因此,吸引留学生成为他们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同时,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掀起洋务运动,也开始向国外派遣官费留学生,一部分改良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分子,为了寻求治国救本的道路,也纷纷出国留学因此,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我国近代史上掀起了第一次留学高潮中国留学欧洲学医的第一人是黄宽,他是自费并得到教会医学校的赞助出国留学者1847 年 1 月随澳门马礼逊学校校长布朗赴美,入麻省曼松学校学习,1849 年毕业后,1850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855 年毕业后回国曾任海关医官,博济医院代理院长、兼博济医校的教学中国女子留学习医的第一人是金韵梅她二岁时父母因染疫双亡,被美国长老会麦卡蒂(McCarteeDB.)收养,后赴美人美国纽约女子医学校学习,1885 年毕业回国后曾任北洋女子医院院长,于医院内附设护士学校,造就护士人才1896 年中国向日本派出第一批留学生 13 人此后,中国留学生赴日学习者逐年增加。
1898 年日本国内成立一个半官方的团体东亚国文会,通过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向清政府提出多派青年学生赴日留学的建议,清政府总理衙门完全同意,并下令各省选学生赴日留学1903 年,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派学生 31 人赴日留学,其中有 3 名选学医药学,他们是苏振潼(内科)、蒋履曾(外科)、王曾宪(药学)随着民主思想的逐渐传播,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终于在“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的声浪中,停止了科举,历时 1200 余年的科举制度至此被废除1905 年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后,有大量学生赴日留学中日之间签订的留学生条约,引起美国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的注意1906 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在呈美国总统罗斯福“备忘录”中提出:“哪一个国家能成功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便将由于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上、知识上和商业的影响上获得最大可能的报偿……这种道义上的影响与扩展,即使单纯从物质概念而言,意味着所付出的代价在回报时,将比任何其他方式获利更大1908 年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咨文,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偿付美国庚子赔款的半数,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之用,以后留美学生显著增加出国的留学生回国后,他们在各个医疗卫生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对当时的医疗卫生事业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总之,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这些重要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西医在我国从此有了长足的进步,进而促进了中国医学的早期现代化过程的完成,无论是医学的教育制度还是医疗行业体系的规范化都日趋于完善,西医最终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中医而成为中国现代医学的主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