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班与对比班报告.pdf
14页1 实验班与对比班比较结果报告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热潮带动下, 我们泾川二中的老师和学生都 积极生动起来,调查、研究、学习,为探索一种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 模式做着最大的努力 经过数学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初中数学课 题《自主、合作、探究》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已 2010年 3 月―― 2010年 14 月顺利完成,第二阶段――“实验阶段”已于2010 年 5 月启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泾川二中各级各班的生源、环境、授课老 师、教学方式、习题的布置、作业的处理、学生的基本势力、学习状 况不容乐观,基本上都是被动式的上课听、下课做,没有自主学习的 良好的习惯,初中毕业,有80%的学生达不到教学及自己的学习期 望值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习动力不足初中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最具诱惑 力的就是升入高中,顺利地进入大学校门,最终端得一个“金饭碗 但近几年,因为不少大学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使得我们的初中产 生了复古的“学习无用论” 思想,根本不去考虑知识对人类的潜移默 化作用,学习动机不够纯、目标不够明确 第二、学习数学普遍感到困难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跨度大、 内容广、知识的衔接性更强,一开始学生就觉得有跃度、不易听懂, 时间不够,对于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无法着手,如证明题,尤其是代数 证明题,更是看着头疼。
2 第三、忽略数学的实用性应试教育误导大家:数学就是“解题”, 方法,较多的精力放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并对学生学习不断加以督 促,时间加汗水不断重复提高,学生只能掌握通性通法,淡化解题技 能,让自己成为学习的奴隶 现就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在此做以说明 一、实验班和对比班的确定 只有在同一块田里撒上不同的种子,才能比较出哪种种子在这块 田里的产量最高 实验班本来是中国重点中学设立的一种特殊教学形 式最初的理科实验班是为了培养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赛的人才的特殊 机构,后来演变为一种精英化教学体系但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新课程 改革中实验班和对比班是针对同一教学条件下的不同教学模式而言 的因此,在泾川二中数学教研组这块沃土上,我们确定田兰的两个 授课班级中初一( 3)班为实验班,初一( 4)班为对比班;王小龙的 两个授课班初二( 7)班为实验班,初二( 8)班为对比班,由两名老 师分别在各自的授课班级做实验对比 二、实验班的起步 实验开始时,对比班照常,而实验班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1.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以备课预习、问题记载、习题解析、方 法归类、课后反思等之用 2.引导学生搞清楚这次课改的目的、意义,和学生一道研究学习教学 实践计划书, 知道每一节课都要由课前预习准备疑难、课中讨论解问 题和课后反思量化评价这三个环节组成,每两周还必须上一节大课去 3 总结巩固阶段所学, 写出书面的反思日记, 再配合以阶段性测验成绩 的升降,评出优秀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3.分组为了扩大教学信息交流的质量数量,使教学能够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与 学双边活动的兴趣 在深入了解每名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把每个实验 班的同学分成 10 个实验小组, 每组 5――6 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 可以按技能水平把技能相同而爱好不同的同学 分为一组,让他们各取所长, 也可以按兴趣爱好把技能相同却爱好相 同的同学分为一组, 激发兴趣,挖掘潜能也可以技能水平的好坏搭配 分组,其让技能好的帮助技能差的,让兴趣浓的培养兴趣淡的,发挥 同学们之间的帮带作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 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 附:学生分组样表 组别组长决策员记录员展示员其他备注 1 章璇 45 张奋瑜 96 孙强 30 文勇涛 23 孙歉 67 2 高琳 47 张婷 96 王小东 40 朱文静 6 陈锐 61 3 左凯 48 蒋宁宁 88 司斌杰 9 杨慧 40 刘倩 23 4 唐金强 49 赵雅洁 88 文辉 33 蒋小宁 66 李芳 21 5 杨思舟 70 吕文鑫 85 许文娟 23 祝倩 52 张忠宏 38 6 康鑫 53 李培东 79 代飞 16 刘江 31 王倩 71 赵婧娜 72 7 陈辉 54 毛宝娟 77 王瑞锋 31 薛康平 69 王小虎 37 8 马会霞 57 朱卫东 74 朱臻 15 任敏 29 文勇涛 23 9 费拓华 73 范云 60 胡俊伟 28 蒋贵生 15 许彤彤 67 10 王鹏飞 20 吕昕 71 王莉 26 樊文静 6 陈锐 61 4 3.分配角色 .分组后 ,分别给每组的每个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和相关的 任务,合作监督提高学习成绩 .组长负责分配角色、协调组织、检查督 促、阶段考核等事项 ;资料员负责整理课前组内成员搜集来的资料; 决策员负责对资料员搜集的资料再分类、检查,决定哪些是组内可讨 论解决的问题;资料员负责分类记录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 办法;汇报员负责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已解决的问题对策和需 要提交的问题。
4.准备各种表册 学生分组学习情况记录表 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表现记录表 日期姓名及角色事件描述教师评价 组 别 姓 名 准 备 情 况 提 问 次 数 问 题 质 量 解 决 程 度 回 答 次 数 内 讨 论 表 现 角 色 意 识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学 习 反 思 记 录 总 体 评 价 进 步 程 度 1 2 个别学生课堂表现记录表 姓名 提出的有价值的 问题 解决问题的巧妙 思路 教师评价其它 三、实验过程 1.实验模式 (1)引导学生课前找疑难,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看教材,查资料,理 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和三维目标,看看各需要通过哪些方法途径解决, 在情感上又能得到哪些提高, 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确定自己的疑难 5 并记录 (2)组织好课内小组讨论,要求把资料员提前整理好的疑难逐一在 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 简单问题一说即过, 稍有困难组内就可以互相 帮助、互相讲解, 直到每个成员都满意为止,对于组内讨论后仍有疑 惑的问题就可以由汇报员提交班内,让大家共同解决 (3)做好课后反思,反思可以是口头上的,下课后几个同学在一块 谈谈自己的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改进的措施, 也可以是书面的反思, 每天必须写,哪怕一两句话,只要能道出自己某方面的观点就行,但 是每两周每个同学必须上缴一份书面的、比较正式的反思日记, 用来 回顾两周的收获、遗留的疑惑,也可以对今后的工作提些新的建议。
2.实验策略 (1)教学内容――创生重组丰富资源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专家根据前人的实践经验浓缩而成的, 这种教材存在着主观划一, 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等问题 因此,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融入自己的智慧,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或整合, 激活教材的知识,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形成有 “个性”的教材这样,使学生学习的视野拓宽到课前的积累、课中 的碰撞、课后的拓展,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沟通起来,那么课堂教 学内容就会远远超出原有的教学内容 (2)教学设计――多元预设有备无患 长期以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采用单线型前进方式, 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跟着教师走的现象,不利 6 于课堂的动态生成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 生,备课时必须预想更多的可能,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 况如何处理,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师采用框架式备课,预设多种 可能性的预案,使教学设计可供教师临时选择这样,有利于教师在 课堂上发现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适时捕捉学生瞬间信息, 体验学 生的情趣,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 可能 (3)课堂活动――既“放”又“收” 。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 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展示学生真实的学 习和运动过程 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善待、宽容学生学习和游戏 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同时形 成健康的人格但是,过分追求“花样翻新” ,就会使教学不得精髓, 机械求“新”,如果教师再引导不够,加之学生自控能力所限,不和 谐的现象将接踵而至, 游离于课堂学习和自主玩耍之中,教学达不到 应有的收效 (4)课堂测标 —及时反馈 教师根据本节所学知识, 依照教学目标出示课堂达标题,以检查 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题目多少而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之间进行互批互改,真正做到及时反馈,当堂 所学,当堂掌握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 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习兴趣不断生成 7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学生常常有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也许很 多进修和课堂教学并不密切,但是如果能审时度势,抓住它们,因势 利导,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生成相应的教学环节,就能起到事半功 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某节课开始前,学生才匆匆忙忙从操场回到教室, 原来上节体育课举行了班内的接力赛,学生一个个兴奋不得了, 赖在 操场上不肯回来。
老师见此情景,不要急于组织教学,而是问学生的 比赛情况,过后话锋一转,说道: “比赛很精彩,也很令人回味但 是有谁知道你跑了多少米吗?”直接就把学生带回了数学的课堂,也 引出了本课的探索内容――“乘法” (6)让“疑”点生成“亮”点 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 是一群活生生的力量, 每个学生都带 着各自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的思维是 呈开放性的, 他们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呈现,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 环境下,是无法全部预设到的当学生质疑时,教师不妨静心倾听, 深入思考,寻找价值,有时会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生成出课堂教学 的亮点 (7)让差异点百花齐放 异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的不同的见解或看法正 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我将用生命捍 卫你说话的权利!”当今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异 点往往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百家争鸣的气象,使课 堂成为思维交集的场所如在上“鸡兔同笼”问题时,出示“鸡兔共 8 有 16 个头, 44 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后,他就按照教材上的 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 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烦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脚,每只 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得了。
”王教师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 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 44 只脚, 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 每只鸡砍去一只脚, 44 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 只脚这 22 由两部分 组成,一部分是 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 22—16=6(只) ” “多 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 生也兴趣盎然他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 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 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捕捉到的动态生成信息 “价值不菲”,及时调整了教学,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 了智慧的火花 (8)巧捕细节,让真实想法暴露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 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 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 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及时捕捉这些 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如:在教学 《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角(自制的老教具,可随 意改变角的大小),并和组内同学说说自己的发现。
合作后,他请一 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含糊其词表达不清楚, 他就让这位学生 9 把自己的角与另外一位同学的角比一比谁的角更大,在比的时候, 这 位学生悄悄地把自己做成的角两边的距离拉开了,他看了连忙抓住这 一细节,问:“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做好的角两边拉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