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汉赋的生态意识.docx
6页试论汉赋的生态意识 摘要:汉赋的创作迎合了汉代的国情和社会历史条件,其展示的时代感,极具思想家的荣耀它在润色鸿业、歌功颂德之余,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风气、政治环境和天子王朝一统天下的声威以及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透过众多作品中记叙的生态环境的形势,衬托出浓重的自然主义意识关键词:汉赋政治生态意识然生态意识汉赋被称为“一代之文学〞【1】汉代赋作家突破先秦的历史思想和诸子笔法,摒弃传统的创作拘囿,以自为自主的眼光审视国家社会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更深切、更阔远的认识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2】,汉赋以其炽烈的政治激情、广阔的容量、恢弘的气势给人以崇高感和巨丽之美,它在颂上德之余,总要寄寓积极干政、劝百讽一的理想,所谓“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3】同时汉赋又“图状山川,影写云物〞【4】,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很多作品中记叙的生态环境的形势,透露出浓重的自然生态意识可以说汉赋蕴含着赋家鲜明的政治生态意识和自然生态意识政治生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开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表达西汉王朝是在暴秦灭亡后建立起来的新兴政权,如何稳固新政权,铲除社会潜在的矛盾和危机成了很多汉代文人关心的话题,汉初的散文就是紧贴新时代的产物,如?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守边劝农疏??天人三侧??难蜀父老??盐铁轮?等。
同样,汉代的赋家也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居安思危,其赋作在颂其上德、彰显时代精神的同时,总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的政治风气、政治环境和开展趋势,表現出深切的社会终极关心风气和用人风气,抒发士不遇时的愤懑汉初统治者基于亡秦之鉴,选择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作为治国之道重礼乐,兴王道,举贤良方正,广泛搜罗人才,给士人带来革命式的希望在这个历史的上升期,汉代文士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但最高统治者及其代表的集团由于自身的出身、地位和政治利益的需要,时不时的也表现出对儒士轻蔑和利用的态度,从汉高祖〔刘邦〕到文帝、武帝、宣帝、恒帝、灵帝等莫不如此而到了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构害贤明,“主荒政繆〞,文士的理想和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5】,不平的幽怨和愤怒,失意的抑郁和生不逢时的感伤和对求贤用贤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便贯穿在他们的赋作中汉初贾谊曾凭才学宣传礼仪,帮助汉文帝剪除诸侯王的威胁,“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但“绛〔侯〕、灌〔婴〕、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於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6】“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吊屈原赋?〕。
赋中揭露了一个善恶颠倒,贤愚混淆的黑暗世界:“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表达对屈原深深的同情,虽“追伤之,因自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东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那么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列举了汉末人情虚伪、世风日下、小人得志、贤者失位等种种龌龊的现象:“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诌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偃蹇反俗,立致咎殃……邪夫显进,直士幽藏〞对时政的揭露直率猛烈,针针见血,痛快淋漓当正义和真理被扭曲,士人的命途就充满不测,“哀哉复哀哉〞的情调便弥漫开来东方朔的?答客难?道出了士人任摆布,没有人格独立,怀才难展的境况:“尊之那么为将,卑之那么为虏;抗之那么在青云之上,抑之那么在深泉之下;用之那么为虎,不用那么为鼠〞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发出整个时代士人的共同际遇、相同的感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感,信美恶之难分〞蔡邕有气节,“恒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催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7】。
他的?述行赋?借古刺今,抒发志士仁人被压抑的愤慨:“弘宽裕以便辟兮,糺忠谏其侵急怀伊尹而黜逐兮,道无因而获入……周道鞠为茂草兮,哀正路之日涩〞他的?上封事文?提出七事表左,对求贤之道忠言锵锵:“夫求贤之道,未必一涂或以德显,或以言扬……臣愚以为宜擢文右职,以劝忠謇,宣声海内,博开政路〞[8]描绘了求贤用贤的理想政路,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蔡邕“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9]扬雄的?解嘲??解难?对社会和世俗的批判,无论是“县令不请师,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还是“声之渺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衍者不可齐于庸人之听〞,都展现了对社会和世俗改进的期待其?反离骚?正如李贽所云:“?离骚?,离忧也;反其辞,其亦忧也,正为屈子翻愁结耳〞[10],即借批评屈原来发泄有志难伸的愤懑之情悲士不遇〞是汉赋一个重要的抒情主题,所谓治世叹存没,衰世叹治乱,乱世叹兴亡,历史的沧桑感赋予了赋家理性思考的空间,“悲时俗之险阨兮,哀好恶之无常〞〔冯衍的?显志赋?〕那种对世事变幻难以自主的彷徨无奈在祢衡的?鹦鹉赋?中得到宿命般的印证该赋以鹦鹉自况,抒写才志之士生于末世屡遭迫害的感慨:“感生平之游处,假设埙篪之相须。
何今日之两绝,假设胡越之异区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以人鸟一境的气氛衬托了主人公身不由己,寄人篱下,听天由命的凄惨心境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又分封诸侯王而随着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对朝廷对皇权逐渐构成威胁,成为当时政治格局中一件令人忧心的问题如刘濞被分封吴王后,“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11]处处与朝廷对抗枚乘?七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外表上在劝诫楚太子不要纵情声色、贪恋安逸、沉湎享乐,实那么暴露其抗衡皇权的野心,有谏反的意旨李善认为枚乘作?七发?是“恐孝王反……以谏之〞[12],这种推测不太合理,因为赋中提到的观涛之地曲江在广陵,而刘濞为吴王的封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就定都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所以朱绶断定“?七发?之作,疑在吴王濞时扬州本楚境,故曰楚太子也假设梁孝王,岂能观涛曲江哉!〞〔梁章钜?文选旁证?引〕枚乘委婉提醒过吴王:“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天子“修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深壁高垒,副以关城,不如江淮之险。
〞[13]邹阳也奏书谏说:“臣闻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今天子新据先帝之遗业,左规山东,右制关中,变权易势,大臣难知大王弗察,臣恐周鼎复起于汉,新垣过计于朝,那么我吴遗嗣,不可期于世矣〞[14]但吴王不纳其言,难以改弦易辙,最终谋反而兵败被杀〔参与七国谋反的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自杀〕,封国被废子虚赋?是司马相如为梁孝王门客时作,赋中浓墨重彩的铺写楚王之淫乐侈靡,无不带有影射和劝谏孝王的意味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了孝王评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得到了其他诸侯王无与能比的优越:“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複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15]司马相如显然看到了这种势头背后的隐患,通过齐王与楚王的比富斗奢、不守相关制度来批判诸侯王的僭越侈靡如楚王出行“驾驯驳之驷,乘雕玉之舆,靡鱼须之桡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将之雄戟,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子虚赋?〕文中的“雕玉之舆〞“明月之珠旗〞,按周礼官制,只有天子在隆重的场合才有资格享有的周礼春官宗伯巾车?载:“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钖,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钩,樊缨九就,建大旗,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戒,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
〞[16]这里,天子乘用的车辆叫“路〞,所谓玉路、金路、象路等,是指车辆主要部件的两端采用的装饰物分别是玉、金、象牙等罢了;而“大常〞就是太常旗,上画有日月星辰,代表天子气象面对楚王等越礼的行为,亡是公警告说:“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汉代的分封是奖励功臣及优宠皇室、外戚等人的特殊的俸禄制度诸侯王在其封国内得“自置吏〞、有局部治民权,并且有权向封国内的人民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诸侯王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这种制度本身就容易滋生诸侯王的独尊意识,因而荒淫享乐、大逆不道、为所欲为,对抗天子王权的现象常有发生除上述吴王、孝王外,江都易王非“好气力,治宫观,招四方豪桀,骄奢甚〞[17],胶西王端“数犯上法,汉公卿数请诛端,天子为兄弟之故不忍,而端所为滋甚有司再请削其国,去太半端心愠,遂为无訾省府库坏漏尽,腐财物以巨万计,终不得收徙〞[18]汉书?卷六记载武帝时“〔元狩元年〕十一月,淮南王安、衡山王赐谋反,诛党与死者数万人〞的事件[19]就是到东汉朝这种特殊俸禄制导致的弊病也没有根本改变如明帝时楚王英“与渔阳王平、颜忠等造作图书,有逆谋,事下案验。
有司奏英招聚奸猾,造作图谶,擅相官秩,置诸侯王公将军二千石,大逆不道,请诛之帝以亲亲不忍,乃废英,徙丹阳泾县,赐汤沐邑五百户〞[20]章帝时的济南安王“康在国不循法度,……多殖财货,大修宮室,奴脾至千四百人,厩马千二百匹,私田八百顷,奢侈态欲,游观无节〞[21]明帝永平十三年“十一月,楚王英谋反,废,国除,迁于泾县,所连及死徙者数千人〞[22]永平十六年“夏五月,淮阳王延谋反,觉察癸丑,司徒邢穆、驸马都尉韩光坐事下狱死,所连及诛死者甚众〞[23]等等,不一而足赋家有意识地暴露诸侯王的奢侈、僭越行为,显然是站在维护天子王朝的立场上来审视问题的,表现了直切时弊的勇气和对大一统中央集权的认同,很多作品都热衷于精心塑造一个物质丰富、国泰民安、国力强大、崇德尚义的盛世帝国形象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在表现诸侯王竞富斗侈同时,也有将其与强大的中央王朝相比,使之黯然失色的意图上林赋?特意写天子对奢侈享乐生活的反省,革新政治,兴道义,惜民力,展现天下大治的盛世景象,凸显了对大一统中央王朝的认同感在西汉统治的二百多年里,都城建设主要以宫殿、园林为主从刘邦入主长安,经“文景之治〞,到武帝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那么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24]在国富民强之际,大兴土木之风日盛,于是殿宇台阁“千门万户〞[25],林苑广布,“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乃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26]专供皇帝游猎而赋家也将注意力集中在宫殿与园林的描写和歌颂上,以此表现天子王朝不可一世的气魄继司马相如,扬雄的?羽猎赋??长杨赋?都以天子游猎为题材,竭力描写畋猎场面的壮观和天子气象的恢弘甘泉赋?那么大肆渲染甘泉宫的崇殿华阙、金碧辉煌扬雄用丰富的想象力写甘泉宫崔巍嶢嶢,通天绎绎;大厦云谲波诡,眼眩目晕;宫殿交互映衬,飞檐斗角,纷披叠出,气势雄奇甘泉宫也是汉武帝接待外国宾客的地方,如太始“三年春正月,行幸甘泉宫,飨外国客〞[27]它的宏大壮丽代表着大汉王朝雄视天下四海的野心汉书?卷六十一载张骞说出自己在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的见闻,汉武帝“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那么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那么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28]于是在甘泉宫接见张骞,“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29]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