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饰简史(中).doc
25页薛涛人称“扫眉才子”的便是唐代的薛涛,她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薛涛的经历也和古代众多奇女子一样坎坷,她经历了入乐籍,脱乐籍,终身未嫁,是唐代最著名的“女校书” 薛涛做有《牡丹》诗: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牋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首《牡丹》出自薛涛之手,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倾诉衷肠的口吻描述,新颖别致,亲切感人,有醉人的艺术魅力历史中关于薛涛的感情生活也有记载,尤其是她与元稹的一段不了了之的情感寄情于诗,知她者,唯有牡丹唐代时期,牡丹栽培开始繁盛 ,而牡丹花也有 “花之仙”的美称,各种牡丹花图样、纹样 的饰品也层出不穷下图为唐代银质的牡丹花钗唐代已远逝于历史深处,但牡丹雍容华贵的美学精神,则一直流传了下来今人做的牡丹花图案的饰品也遍及首饰的各个门类,如下图太平公主在太平公主面前,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恐怕都弱爆了吧,这个女人,爸妈兄弟侄子统统是皇帝,别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怕是集万千富贵一身,且看图中的太平公主,雍容华贵,一身华服,周身的牡丹图案以及头上的牡丹头饰更是将她衬托得仿佛置身牡丹花丛不光太平公主周身牡丹,就连屏风上所画也是牡丹,可见牡丹在唐代是很受推崇的。
为什么牡丹在唐朝那么受欢迎呢?很简单,唐人以丰腴美相对于芍药菊花等骨感美女,牡丹体态雍容富丽,正如周敦颐老先生所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开得胖乎乎的,正合当时崇尚丰满健美的审美观念,受到狂热的赞扬是理所当然的了其实,牡丹有很多种类,色彩也很丰富,每一种颜色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比如白牡丹,在高贵中兼有清丽脱俗之感,现代首饰设计中,银质饰品就有白牡丹的特点,而牡丹也常被用作饰品设计的创意元素,如下图中项链所示杨玉环杨玉环,出身宦门世家,天生丽质,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长歌舞与西施,貂蝉,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足以证明天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细金工技术的进步,金银首饰制作空前精致图案以花鸟居多,而牡丹雍容华贵,唐代文人皆对此花情有独钟唐代青釉牡丹纹粉盒 )玄宗李隆基颇爱牡丹,在长安兴庆宫沉香亭种有数株牡丹,与杨妃观赏时对乐工们说:“赏名花,对妃子,不应再唱旧乐词 ”于是立即招来翰林学士李白,命他为杨妃赋新词李白当场写下了《清平调》三首,其中“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写尽了唐玄宗面对牡丹和杨贵妃这人间至美时的快乐心情如此图牡丹般崔莺莺图中的女子,温文尔雅,端庄大方,典型的大家闺秀,但眉宇间却似有些许惆怅、些许哀怨她就是传唱千百年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的女主角——崔莺莺传说崔莺莺是一名相国小姐,因父亲故去,与母扶柩归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偶遇进京赶考的书生张珙,双双坠入爱河 ......因母亲与张生约定,张生若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是日,十里长亭筵席完毕,张生远去,在 送别归来的途中,莺莺心绪矛盾起伏,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一遍遍回首,希望张生顷刻出现在身后,然而只是徒劳,惟有轻轻地招招手,愿心上人一路走好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 跳脱” ,凝视左手腕上的手镯,将盟誓 深埋心头且说,为何在如此心绪沉重的时刻 凝视手镯呢?诸位有所不知,在古代,手镯是男女间的爱情 信物,背负着盟誓的重托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很普遍,但做工都相对朴素、简单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较快发展,有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等造型有圆环型、串珠型、绞丝型、辫子型、竹子型等现今,手镯作为信物的功能越来越淡, 让人少了许多浪漫想象。
所幸的是,许多手镯传承了古代的朴素特点,加上远超古代的优良工艺,手镯熠熠生辉尽管没有海誓山盟的重托,但仍然是女孩子们手腕上最美的风景线,下面这只银质镂空手镯就是当代 手镯的绝佳代表李师师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琴棋书画、歌舞弹唱样样精通她的事迹颇具传奇色彩,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当属她与宋徽宗等人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而她的归宿也有众多种说法,无论是以死殉国还是老死江湖,亦或是被俘北上都已经不重要人们想知道的无非是她有何过人之处,能吸引来如此多非富即贵的人与她交好,连文人墨客也都争相为她填词赋诗宋代文人重意趣,审美以清逸素雅为主流,但是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的《师师令》 ,有一句写到“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 ,描写的却是李师师所佩戴的以金属宝石等镶嵌工艺为主的饰品,可见当时李师师的地位镶嵌又称屏雕,这种工艺一直是饰品中较为主要的工艺,无论现代还是古代都受到很多女性的喜爱,就像下面这幅图中的耳环一样,是银的质地镶嵌了瓷片,有种古色古香的味道李清照李清照可谓真正的大宋富 N 代、文艺女、宅女,其疏懒的闺阁生活,用一个词概括就是:闲愁丈夫赵明诚外任,时届中年的她,弄玉,赏花,浅酌,吟诗,云髻松绾,金簪斜插,当是彼时情态。
且说这簪,别称“搔头” ,典出《西京杂记》: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殷商始有簪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一为安发,二为固冠簪象征着尊严:罪犯不许戴簪;后妃有过错要退簪周宣王的姜后有一段“退簪劝政”的佳话: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明晓大义的姜后为了规劝丈夫勤政,就退去了发簪和耳坠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后感到羞愧,于是开始励精图治毁簪以示情绝, 《汉铙歌十八曲》有辞云: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簪乃情思、尊严的象征,无疑正合李清照此间心思而两宋审美以清逸素雅为主流,首饰自当内敛含蓄、形制简单:此簪上部约三分之一处有镂空浮雕状若花朵,顶端扣着一个“帽钉” ,帽钉也做成花朵状,其余再无珠玉装饰这种镂空、状若花朵的造形,在今天的首饰设计中,也常常用到,例如下图这枚银饰,素雅而内敛,可谓深得宋风朱淑真朱淑真是与李清照齐名的南宋女诗人,因诗风大胆、用情浓烈,故不为世人所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是约会?“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
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这是表白?“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是对心上人的思恋?只有朱淑真这种浓烈、大胆的才女,才会“绾臂双金环” 臂钏,又称缠臂金,是古时女性缠绕于臂的一种饰物臂钏是用条形金(银)盘绕成螺旋状,圈数不等,一般在三圈以上,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寒具》诗中有“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的句子,可以令人想象出一位戴着臂钏的女子带着几许醉意浓睡时的妩媚之姿牛峤《女冠子》词:“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小檀霞,绣带芙蓉帐,金钗芍药花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柳暗莺啼处,认郎家 ”臂钏也可以作为定情物,朱淑真《恨别》诗: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寒馀缠臂金别后大拼憔悴损,思情未抵此情深恋人为她戴上誓盟的臂钏,面对世俗重压而无缘聚首,对恋人肝肠欲断的思念使自己日渐消瘦、憔悴,以至缠臂金都松脱了如今,腕钏也好,缠臂金也好,统一叫做手镯、镯子但首饰中蕴含的那份情思,古今皆然严蕊严蕊,南宋中叶女词人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后沦为台州营妓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者。
有《卜算子》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这种有个性的女子,应该戴一种不合时宜的首饰:项链古代先民的项饰 )(宋代项饰,人面造型额头处有明显的小孔 )“项链”是近代才起的称呼,古文献中,由宝珠贯连而成的链式项饰被称为“珠璎” 、 “颈珠”或“项珠” 由于项链不属于汉晋传统,所以唐宋两朝制定礼服制度之时都只字不提这种首饰,然而实情却是华服盛装一定有璀璨的项链相辉映尤其在晚唐、五代、宋初,贵妇在隆重场合会同时佩戴多条项链,一条条依次垂映在雪胸之前,材料会有美玉、珍珠、宝石等,式样也是从细巧到华丽逐一过渡,恍若 20 世纪的时装模特穿越到千年前的时空中项链是串饰的发展,在串饰上加“项坠”及“搭扣” ,则升级为制作考究的项链了清代以前,项链还是由串珠组成的,清以后才出现了“链条” 而今天,项链的主体,往往是链条,而不是串珠,如下图但偶尔也会“返祖” ,时不时用串珠来彰显设计师对传统的拿捏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