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资源的资料.docx
28页水资源的资料篇一:水资源复习资料水资源复习资料一、水资源的概念及特点1、广义: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 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冰川、海水等2、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 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 降水3、水资源的两种转化途径:1)、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壤中流和 地下径流并构成河川径流,通过水平方向排泄到区外;2)、以蒸发的 形式通过垂直方向回归到大气中4、水资源的特点:流动性,可再生性,多用途性,公共性,利 与害的两重性,有限性二、水资源状况1、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水汽充足,降水量丰 富2、我国水资源特点的表现为: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 资源占有量少;2)、空间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3)、时间分布不均 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3、当今世界的水问题: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4、 我过面临的水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 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 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 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5、 解决措施:1)、为水立法;2)、有偿使用或提高水价;3)、 节?a href二 ““ target二 “_blank” class二 “keylink”〉加盟挝廴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5)、控制人口数量三、水资源的形成及转化关系1、 水循环的定义: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下、 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 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2、 水循环的认识:大循环,小循环,自然水循环,社会水循环3、 水资源的形成:蒸发(水分通过热能交换从固态火液态转换 为气态的过程,是水分地球表面和水体进入大气的过程)一水汽运输(大气中的水汽由气流携带着从一个地区上空输送到另外一个地区 的过程)一降水(水汽在大气中的微小周围进行凝结,形成雨滴,再 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一下渗(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内的 运动过程)一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壤中流之和)一形成水资 源4、 水循环的机理与特点:1)、水循环是永无止境的,全球总水 量是不变的,服从质量守恒定律;2)、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是基本动 力;3)、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的,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的系统;4)、 水循环赋予水体再生性;5)、水循环系统过程复杂,在人类活动的作 用下,可能会导致水循环过程变化,从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形成和特征 变化。
5、水循环的作用和意义:1)、形成可再生水资源;2)、影响全 球气候变化 3)、形成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4)、为生态系统提供生 命的支撑;5)、形成一切水文现象6、水资源利用:是指通过水资源开发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质量 要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水资源以及各个用户使用水额过程7、水资源利用包括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力发电、 生态用水等四、水资源学额基本理论1、水平衡原理: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流域),在任意的时 间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2、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水资源系统的各要素(或环节)之 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一个要素(或环节)受其他要素(或 环节)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他们之间又相互转化,不仅包括自然水循 环,而且还包括社会水循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水循 环系统3、自然水循环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 的相互转化4、社会水循环形成的水资源转化关系课归纳为:1)、地表水包 括城市和灌区引用的水库蓄水、河川径流和外流域调水引用的径流 在渠道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发、渗漏转化为大气水,土壤水和 地下水2)、地下水来源于地表水和降水的入渗补给、区外(山前) 侧渗补给,其消耗是:通过水蒸发补给非饱和带土壤水、通过侧渗以 地下水的形式排入河道、通过抽水作为引用水水源、通过越层入渗补 给深层地下水。
3)、土壤水是“四水”转化的中心环节,来源于地表 水的入渗和地下水的潜水蒸发补给土壤水除少量补给地下水外,主 要转化为大气水、消耗于蒸发4)、大气水指降水与蒸散发的水量 城市和灌区的降水除少量渗补给地下水和排水外,多数直接被蒸发 掉蒸发总量是当地最终的水资源消耗量五、水资源量的组成1、陆地上常见的的三种水体分别是: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 补给形式: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排泄形式:河川径流、水面蒸发、土壤入渗土壤水 补给形式:大气降水、地表水 排泄形式:土壤蒸发、植物散发、(地下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 间持水量的情况下才下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 补给形式:大气降水、地表水排泄形式:地表水体、土壤水以蒸发或植物根系吸收后在散发2、地下水资源量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表 水补给以及人工补给六、水资源质量的评价1、水资源质量的评价: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 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对水资源质量进行 评价2、水资源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河流泥沙分析、天然水化学特 征分析、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3、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的要求:1)、在评价区内,应根据河道 地理特征、污染源源分布、水质监测站网,划分成不同河段(湖、库 区)作为评价单元;2)、在评价大江、大河水资源质量时,应划分成 中泓水域与岸边水域,分别进行评价;3)、应描述地表水资源质量的 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4)、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污染物排放 量大的水域,应进行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
4、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要求:1)、选用的监测井(孔)应具 有代表性;2)、应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地表水污染、 纳污水体、污水灌溉和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填埋等对地下水资源质量 的影响; 3)、应描述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5、评价步骤:水环境背景值调查(在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状况下,确定水体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化学组成)一污染源调查评价 (确定水体的主要污染物质,从而确定水质监测及评价项目)一水质 监测(制定水质监测方案,进行取样分析,获取进行水质评价必需的 水质监测数据)一确定评价标注(水质标准是水质评价的准则和依据) f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评价f评价结论6、水质指标:是水体中所赋存的杂质成分,可用来衡量水体容 纳或包含污染物多少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7、物理指标:水温、色度、臭味、浊度、8、 化学指标:PH值、阳离子、阴离子、化学需氧量、生物化学 需氧量、溶解氧、营养元素、重金属、非重金属无机物有毒物质9、 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10、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主要 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 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 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 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W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 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 观要求水域。
11、 I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 于各种用途II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 于各种用途III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 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IV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V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定义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 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是水资源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的基础性前期工作13、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目的:通过对评价区经济社 会现状调查、供水与用水现状调查、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评价 以及区域水资源综合评价,对全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对社 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为区域 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14、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 响15、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1)、水体污染;2)、 河道退化、断流,湖泊、库萎缩消亡;3)、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4)、 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咸水入侵;5、沙漠化。
16 针对水资源开发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开展以下评价工 作:1、分析环境问题的性质及其成因;2、调查统计环境问题的形成 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和已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3、分析环境问题 的发展趋势;4、提出防治、改善措施17、水资源综合评价是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评 价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资源永 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利 用状况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18水资源综合评价的内容:(1)、评价区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⑵、分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分析;⑶、水资源供需趋势分析七、水资源的保护1、水资源保护的定义:1)、是通过行政、法律、工程、经济等 手段,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 和水土流失,以尽可能的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 2)、是为了防止因不恰当的开发利用水资源而造成水源污染或破 坏水源,所采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以及对水资 源进行积极保护与科学管理的做法2、水污染物的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退水3、水污染的分类:1)、按属性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2)、按分布状况分为:点源污染、雨源污染3)、按受 污染水体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库污染、地下水污染4、水污染能使水体产生的危害有:物理性(指恶化感官性状, 减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由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带来的列不良 影响 )、化学性(指化学物质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毒害动植物,破 坏生态系统平衡,引起某些疾病和遗传变异,腐蚀工程设施等 )和 生物性(主要指病源微生物随水传播,造成疾病蔓延)5、水功能区划分:是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功能要求、开发 利用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区 域,确定其质量标准,以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需求,为 科学管理提供依据6、水功能区划分的目的:1)、确定重点保护水域和保护目标; 2)、科学地计算水域的水环境容量;3)、排污口的优化分配和综合整 治7、水功能区划分的指导思想:水功能区划分应结合流域或区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水资源的可再生能 力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 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8、水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前瞻性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 点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原则;水质与水量统一考虑原则;便于管 理,实用可行原则。
9、水功能一级区划的划分: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保 留去;10、水功能二级区划的划分: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 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11、污染源调查的目的是:弄清水域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 排放方式、排放途径以及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判断主要的污染物和 主要的污染源,为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提供依据12、污染源分类:1)、工业污染源调查(污染物生产量及排放 途径、污染处理工艺、污染危害调查、生产发展情况调查)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