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力:延展认知与延展心灵论辨析.doc
11页刘晓力:延展认知与延展心灵论辨析刘晓力:延展认知与延展心灵论辨析 字号:小中人 打印发布:2011-1-14 17:44 作者:刘晓力 來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一期 杳看:40次部论的激进推进,1998年克拉克和查尔默斯(A. Clark & D. Chalmers,简记为C&C )引 入"延展心灵” (extended mind)概念,提出了一种"积极外部论” (active external ism),以“认知不局限在头脑中”和“心灵可延展到世界”两个论题,主张 消除心灵与世界的根木界限,引起了西方学界的激烈争论[②]10年來克拉克、豪格兰德 (John Haugeland)和罗兰茨(Mark Rowlands)等人又将这一主张扌石展为一种内涵更为 丰富的“延展认知论”,试图实现认知科学中涉身认知和嵌入式认知方案的“新综合” [③]本文结合这些争论对克拉克和杳尔默斯的“延展论题”进行分析,指出我质疑延展 心灵论题的理由,同时就克拉克等人的“新综合”提出我的看法一、延展认知论题和延展心灵论题的核心论证试想,在今天数字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一个依赖于-机、Iphone、笔记木电脑和互联 网的人,如果失去了这些外部设备,他的认知行为会发生什么改变?科学家离开了他的 实验室,离了他的仪器设备,对自然的认识会有什么影响?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人的心灵处 于何种地位?进入赛博格时代人机混合体的心灵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这些问题促使人们 自然去问一系列尖锐问题:例如,究竟何为人类的认知、何为认知主体、何为心灵、心灵 位于何处、心灵与批界的关系究竟如何? 恰如克拉克和杳尔默斯在《延展心灵》一文开篇就提岀的,“心灵止于何处,世界始于何处” ?[④]克拉克和杳尔默斯认为,虽然前述的各种外部论人人拓展了人们对于心灵和认知的理 解,但仍然不能彻底说明心灵和认知的木质。
这种不彻底性在于以下两点:第一,这些理 论仅仅强调了心灵与外部世界的一种“远端的”丿力史的因果关联,没有指出外在环境作为 心灵的构成成分对人类认知的肓接影响,特别是忽视了当下的信念对认知个体的行为所产 生的直接的因果作用,因此不过是一种“消极外部论” (passive external ism);第 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这些理论将心灵限制在个体的头骨(skull)和体肤(skin)之 内,坚持“身体的界限就是心灵的界限”的教条,没有看到本质上心灵完全可以突破这一 界限延展到界特别是没有看到在当下的认知情境中,认知主体可以是人类有机体与其 认知坏境中的物理因素共同构成的认知统一体于是他们人胆•提出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以 往的延展认知论,并将其视为对传统心灵理论和认知科学理论具令重人挑战意义的第三种 立场这种立场的核心假定是延展认知论题TEC (the thesis of extended cognition)和延 展心灵论题TEM (the thesis of extended mind)其111 TEC可表述为,在当下的认知情 境中,人类有机体与外部物理的和礼会坏境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的耦合系统(coupled system), “认知不局限在头脑中,而在这个耦合系统中” 。
TEM则可表述为,头脑中的 心灵和可利用的外部环境在认知过程中共同起着积极的作用,“心灵不局限在头脑中,心 灵可以延展到世界”,茯至“当下参与认知过程的环境因索(如辞典、笔记本、计算机、 I Phono.语言等)成功地与人脑连接,它们就成为我的一部分”I phone是我心灵的 —•部分” o [⑤]延展认知和延展心灵中的“延展”既包括身体的延展、使用语言对思想 的延展、也包括对自我的延展,甚至对社会共同体的延展显然,c&c试图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最终冋答“心灵究竟位于何处”、“认知的木质究竟 是什么”这样的哲学难题以下我们着重解析TEC和TEM的核心论证C&C首先通过以下三种可能的问题求解范例來论证他们的延展认知论题例如,坐在同 一-个电脑屏幕前,以三种不同方式旋转游戏块使之与相应的位置槽相匹11!(为方便,你可 以想象俄罗斯方块游戏或某种拼图游戏):(1) 只在大脑内部(意识中)想象移动游戏块完成求解任务;(2) 人脑加上外部物理设备(如计算机上的键盘、鼠标等)一起完成求解任务;(3) (赛博格时代)生物脑加上脑中的神经植入物一•起以更高速度完成求解任务那 么,这三种认知存在实质性区别吗?[⑥]C&C认为,第一,在三种情况下问题求解程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移动游戏块寻找适当 的匹配。
如果说(1)是在人脑内部进行的,(3)也是区别仅仅是在心理旋转游戏块, 还是借助了加在大脑中的神经植入物对屏幕上的游戏块进行移动第二,(1)(2)(3)解题的数学结构是同构的,差别仅在(1)和(3)是在大脑内部执行认知加工,(2)还执行了实际的物理操作,计算是分布在人脑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解题任务由人脑 内部和外部资源共同分担如果发生在头脑内部的认识活动(epistemic actions)和借 助外部设备使物理世界发生改变的实际的活动(pragmatic actions)都能对问题求解仃 所贡献,为什么不承认它们都是认知活动呢?我们能简单地按照头骨和肌肤的界限解释它 们在认知的合法性上有实质的区别吗?事实上,他们认为,在实际的认知情况下,人类有 机体就是以这样交互的方式与外部实体相连接,共同创建了一个动态的耦合系统,“如果 我们移去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就像移去了人脑的一•部分一样,相应的认知能力就会丧 失”[⑦]因此,以往用头骨和体狀区分内部和外部界限來说明认知是智力上的不诚 实世界的一部分已经实质性地参与了认知过程,因此,“认知过程不局限在头脑 中” !我们來分析一下C&C对TEC的论证思路:如果任何物理事件参与了认知加丁,它们就应 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而且作为外部坏境一部分的物理事件参与了认知加工(如与(1) 相比,在(2)和(3)情况下,借助物理设备计算机按钮、人脑小的神经植入物等发生了 实际的认知行为),外部物理环境就应当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进而世界的一•部分也成 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因此,认知过程不局限在头脑小,认知已经延展到了世界但是,如果外部环境作为部分认知资源,与人脑中的心灵资源共同构成一个耦合系统, 耦合系统的认知机制又如何呢?因为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体会到,头脑小的意识资源是随 时可以调用的,对我们的认知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具令便携性的外部资源,如笔记木电脑 等是需要某些上载条件才能调用的,它们又是如何支配我们的认知过程的呢?对此,C&C 引进了认知加工的“漩涡说”,以语言在延展认知加工中的作用为例,形象而生动地说明 了耦合系统的运行机制[⑧]例如,鱼在水中游,水木身的势能和鱼的运动形成了一个旋涡,实际上是鱼和与它扭结 在一起的旋涡共同建构起了一个统一的、高效而稳定的游泳动力系统例如,作为人类认 知环境的语言之海就具令如此结构特征语言之海从我们一•出生就裹挟着我们,通过遗传和与坏境的作川,这样的结构就逐渐内化为一•种可靠的认知资源,在我们H常的认知过程 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作为重要媒介使人类认知过程延展到了外部世界像鱼摆动尾巴制 造和调节漩涡一样,人类通过多元语言媒介,同样创造着稳定的局域结构和扰动,漩涡驱 动着整个认知系统的动态过程例如语词和外部符号构成的稳定系统在形成人类思想的认 知漩涡中发挥着重要作川。
这种漩涡式的交互作用正是延展认知系统的动力机制至此,我们看到,C&C对于TEC的论证是在说明,夕卜部坏境与头脑中的内部心灵在认知 过程的展开中是交互作用的,对认知加T同样有积极的贡献,但是,从“交互作用”如何 使我们推论出当下参与认知过程的环境对象也能与大脑中的心灵一同构成延展心灵,心灵 可以延展到头脑之外、身体Z外的世界中呢?我们如何能从延展认知论题TEC过渡到延展 心灵论题TEM呢?C&C当然知道,持有信念是心灵的重要特征因此,为了进一步论证延展心灵论题,他 们特别设想了三种信念影响行动的模此[⑨](1)Inga想去艺术博物馆看一场展览,她通过搜寻头脑中的记忆获得了一个信念: “艺术博物馆位于53街”,于是依据此信念她前往53街去看展览;(2)患有记忆失常症的Otto随时需要笔记木的帮助才能记忆,他杳找了笔记本的记录 后也有同样的信念:“艺术博物馆位于53街”,于是依据此信念他前往53街去看展览;(3)与Otto有相同物理条件和心理条件的李生Otto借助笔记本上的丿力史记忆有另一 个信念“艺术博物馆位于51街”,于是据此信念他前往51街去看展览按照C&C的分析,Otto笔记本的记忆和Inga大脑中的记忆没有实质性区别,因为它 们都对认知个体当下的行动“前往位于53街的博物馆”产生了相同的影响,李生Otto 笔记木上曾经的错误记忆对他当下“前往位于51街的博物馆”的行动也发生了实际的 影响,因此,无论信念在头脑小还是在笔记木小,这两种信念对认知的作用方丈却是一样 的。
如果承认Inga关于博物馆的记忆和信念对她当下的行动有因果效力,而且两个Otto 的笔记木和Inga的记忆在信念影响行动的结果上没有区别,就应当承认两种信念具有同 等地位因此,信念不局限在头脑中,心灵已经延展到了外部世界这里C&C显然已经从延展认知跳跃到延展心灵了,但他们的辩护却极为简单而MT 当:“如果认知过程C经延展到外部,如何还能说,心理过程只能在内部?也许感觉经验 可以是内部的,但对于认知主体的行动产生影响的信念完全可由外部因素部分决定假定 如此,心灵就延展到世界了”在对心灵进行说明时,一•定要设置头骨内部和外部的界 限,完全是多此一举……如果抛弃心灵只在生物脑小的偏见,打破川头骨和肌肤为心 灵划界的霸权地位,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类作为世界造物的真正木性了”[⑩]二、我不能接受延展心灵论题的理由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延展论题一方血主张人类认知主体不应局限在人脑和身体,而应 是人脑、身体和外部物理的和社会环境的混合体;另一方血主张心灵不应当局限在头脑小 而应延展到外部世界,最终取消心灵与世界的根木界限,因此,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 疑,质疑之点主要聚焦在如下几个方血:[11]第一,对对等性(parity)的反驳:外部认知过程与内部认知过程是否相同,延展心灵 与内部心灵如何具有同等地位?认知是嵌入式的吗?人类认第二,对耦合-构成说(coupl ing-constitution)的反驳: 知主体能否成为有机体和外部环境构成的耦合系统? [12]第三,对心灵无节制延展(mind bloat)的反驳:如果外部认知环境可以成为延展心灵 的一部分,无节制地延展下去,我们如何知道这种延展将终止于何处?第四,延展论题并未给出何为认知(cognition)、何为认知的(cognitive)标志。
[13]例如,福多(J.Fodor)就认为,心灵与外部物理设备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它的意 向性,心理状态一定具有心理内容o Iphone和笔记本电脑等显然不具有意向性,也没有任 何心理状态和心理内容,特别是没令做决定的心理内容智能吸尘器遇到沙发这样的障碍 也会改变路线,但这并不表明吸尘器有做决定的心理状态怎么可以说外部设备作为部分 心灵也能做决定呢?因此,外部心灵同头脑中有意识的心灵绝不具有同等地位同时,如 果他人的心灵也是外部坏境的一部分那么,假定笔记木是Otto的部分心灵,Otto又告 诉了 In胸博物馆的地址,那么Olt的心灵就成为I门明认知环境的一部分,因而也是 Inga心灵的一部分;如此推论,A的心灵是B的心灵的一部分,B的心灵是C的心灵的一 部分,而“是部分心灵”的关系是传递的,那么究竟Otto自身的心灵何在? [14]亚当斯(F. Adams)和艾泽瓦(K.Aizawa)等人也认为“心灵和认知可以跨越大脑、身体和世 界”的观点只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