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城市框架下理解我们的时代和城市.docx
17页如何在“全球城市”框架下理解我们的时代和城市徐建澎湃新闻 2018-03-19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作者格莱泽看来,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21 世纪也被普遍认为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已经成为理解人类当下和未来文 明的关键所在,相应地,城市研究正日渐显现蔚然大观的蓬勃景象随着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7 —2035 年)》的正式获批和公布,“卓越的 全球城市”这一城市愿景逐渐广为人知,成为舆论和研究的高频热词但与之不协调的是,对“全球城市”本身的研究还略显薄弱,热度有 余、深度不足,直接导致很多场景下,“卓越的全球城市”被误读为“卓 越城市”或“全球卓越城市”在这一背景下,由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周振华研究员最新著作——《全 球城市——演化原理与上海 2050 》,就显得尤为必要如果说作者于 2008 年推出的《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一书,是国内全面引入和系统研究全球城 市的开创之作的话,那么,时隔近十年之后的这部著作,则是作者敏锐意 识到国内外全球城市动态演化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后的独创性探索,阐明 了全球城市演化的基本原理,将全球城市的研究从静态比较层次提升到演 化分析的高度,从而为全球城市战略研究构建了动态演化框架。
这是中国 学者和国外全球城市研究前沿的直接对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一、理解全球城市: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 什么是全球城市?对任何一个概念,不同学者和流派往往都有不同界 定,背后则是各异的视角和维度全球城市概念的界定,直接影响着后续 对全球城市演化理论框架的构建一)城市在现代全球化进程中的兴起 对于全球城市这一概念,作者并不急于先入为主的抛出、开宗明义的 界定,而是紧扣该领域所有研究者的最大公约数——“全球化”,分析了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由跨国公司驱动的现代全球化进程, 也即全球价值链 革命引发的新全球化与延续数百年的早期全球化相比,现代全球化并不 是由国家直接组织,在新的跨国界的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的重要性逐渐凸 显,成为非政治的跨国流动连接的主要载体比如,提及金融,首先想到 的多是纽约而非美国;谈到生物医药产业则是波士顿在论述全球化带来 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组织的同时,作者阐述了信息化的 重要性,通信革命和信息技术重构了时空关系,在传统“地点空间”的基 础上形成了“流动空间”这一新的空间维度全球因此全面、深度连接, 形成世界城市网络,被卷入全球化的城市成为其中的一个个节点(作者称 之为“全球化城市”),而全球城市则是主要节点,扮演全球资源要素流 动的通道和枢纽角色。
上世纪 70 年代之后,我们看到,纽约、伦敦、东京 和巴黎等城市逐渐发展为公认的全球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甚至超越 民族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美国著名学者撒森( Sassen )在 1991 年出版 的《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一书中,率先系统提出了全球城市概 念二)何为全球城市? 作者基于功能—关系主义方法,融合描述性和分析性两种概念类型, 对全球城市进行了基本内涵界定,给出了分析性定义,点明了主要特征 作者在抽象层面把全球城市的基本内涵归纳为五个方面,构建了全球城市 范式:第一,全球城市寓于世界城市网络之中,其基本属性是基于流动的 联结正如泰勒( Taylor )所言,没有连接,全球城市的概念就没有意义 第二,全球城市是网络空间组织的关键节点或基本节点,具有明显的“地 点—流动”空间的过程统一性全球城市本质上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既 是实体(功能)的又是流动(关系)的第三,全球城市的关键功能,在 于把不同地理尺度的经济活动连接到世界经济中去,实现全球资源流动和 合理配置,发挥着跨境经济活动治理中心的作用第四,全球城市呈现多 层次的空间权力关系,在城市周边、所在国家和全球等多尺度连接中扮演 重要角色,发挥重要影响。
第五,全球城市在全球事务中产生的重大影响 力与作用力,随其在世界网络中发生连接的重要性而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全球城市下了一个分析性定义:全球城市是基于 世界网络联结和“地点—流动”空间过程统一性,具有多层次空间权力关 系,在多尺度连接中实现全球资源要素流动与配置,并随其联结重要性程 度动态发挥影响力与作用力的基本节点城市与一般城市相比,基于上述范式,全球城市的特征体现为五大方面: 一是不成比例的流量规模在全球城市的广泛联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它们之间交流什么,而不是它们那里拥有什么,全球城市通常具有最大规 模的物流、人流、资金流、服务流、现金流和技术流等二是协同作用的 网络化平台既包括海量、泛在、快捷、便利的信息交流与整合平台,高 效、透明、规范的产品与要素交易平台,也包括配套齐全的评估、咨询、 策划、广告、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平台,还包括便捷、通达的产品与要 素移动物理平台,如交通枢纽等这些平台本身构成一个基于协同的功能 结构三是高度集聚的全球功能性机构全球功能性机构是在网络化平台 上操作并实现大规模流量的主要行动者,从而是全球城市在全球资源配置 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这些机构不仅是操控全球商品链的跨国公司总部,也 包括庞大的“生产者服务综合体。
这些机构所具有的控制、协调、引领 功能,及其相互依赖和交互作用, 赋予全球城市全球资源配置的独特功能 四是盛行“全球村”的标准交互作用模式这种标准交互作用模式,意味 着必须遵循国际通用惯例,按照多边、双边或区域、跨区域投资贸易协定 的标准处理事务,否则全球功能性机构无法顺利开展全球运营活动 五是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全球引领示范全球城市在广泛联结中,不仅经济 活动活跃,而且经济与社会、文化互动程度高,也是信息、娱乐及其他文 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中心同时,广泛交流能不断激发创新力量,并凭借 综合、系统集成优势,容易形成创新集群及迅速的创新扩散,从而成为引 领全球创新思想、创意行为、创业模式的主要策源地三)启示与讨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全球城市是一种新的特殊城市形态,是全 球化与信息化交互作用下的特定产物由此,可以正本清源,厘清“卓越 的全球城市”与“卓越城市”或“全球卓越城市”之间的差别卓越城 市”抽离了现代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网络的背景,适用于评价任何时代的优 秀城市,因此无法清晰指向上海未来力求实现的宏大愿景,甚至以之来形 容当前的上海也不为过全球卓越城市”直观反映的是全球范围内的优 秀城市,“全球”二字更多是范围概念,“卓越的全球城市”自然是“全 球卓越城市”,但“全球卓越城市”未必是全球城市,一些全球化城市的 某个领域也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卓越水平。
事实上,作为一个术语,“全 球城市”四字不可分割,“卓越的全球城市”,简单地说,体现了上海力 图跻身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等顶尖全球城市行列的雄心更进一步说,全球城市这一概念并不是对所有城市普遍适用,也不是 已经或正在演绎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一般城市主题也就是说,全球化城市 即卷入全球化进程的一般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处于普通节点地位,这 类城市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仍会增加,但只有一部分甚至很小比例城市 能够成长为全球城市,攀升到城市网络顶端的城市则更是少之又少这是 现实,更是规律基于关系网络的全球城市概念,也暗含着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在世界 城市网络内,合作将是主流,基于合作的竞争或者非零和博弈,是城际关 系的关键所在,否则网络将趋于瓦解崩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在传统城市研究的视野内, 城市的本质是集聚, 集聚是理解城市的一把金钥匙但在全球城市时代,缺乏连接能力和特性 的集聚将无法真正推动城市提升其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规模不再是 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对集聚和规模进行重新审视二、全球城市的演化:一个系统性分析 作者在讨论全球城市概念时,高度关注全球城市内在的动态性和过程 性,避免从静态、平面的角度切入。
而回顾既有文献,几乎所有的相关研 究都聚焦于既定(已经形成)的全球城市上,探讨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 位与作用、所具备的主要功能及其通过什么样的运作方式而得以发挥等内 容,而对“一个城市是怎样成为全球城市的”,即全球城市的动态演化这 一议题则着墨甚少鉴于全球化进程仍在持续、上海等中国大城市正在快 速发展,全球城市缺乏动态演化框架和演化理论支撑的薄弱环节亟需填补 这是本书的旨趣所在,也是作者对全球城市理论发展的最大贡献 为了构建全球城市演化理论框架,作者首先回归到哲学层面的本体论,确 立理论假定,然后抽象出演化的核心范畴, 再从核心范畴演绎出关键概念 这一过程奠定了作者全球城市演化理论大厦的基石,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全 球城市范式化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球城市演化基本框架,路径是先 识别和筛选演化的主要变量,阐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变量的 组合和作用揭示全球城市演化的基本逻辑,分析演化的不同类型;紧接着 探讨城际网络关系对城市形态和空间扩展的影响通过这些工作,作者成 功构建了令人信服的全球城市演化理论框架,既能对现有全球城市开展有 解释力的分析,也能合理预测全球城市的演化走向,以及新全球城市的崛 起可能。
一)全球城市演化的理论基石:“有机体”假定与“联结”范畴全球城市不是平地惊雷,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后的特殊形态,即动 态演化的产物,也在城市持续不息的变迁中继续演进从这个意义上说, 从静态和机械角度理解全球城市是片面和不科学的,且城市本身就是动态 经济体作者清晰指出,不能沿袭传统的机械论式的本体论假定,而应把 城市视为一种具有反射能力和内在能动性的生命有机体按照生命有机体 的本体论假定,城市作为具有心智的系统,其演化必然是对环境的能动性 回应城市系统向全球城市演化,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强大的现实基础是 必要条件,同时必须将基于知识(城市心智)的新奇行为创生(指新知识 创造、新发现的行动可能性)作为充分条件在“有机体”本体论假定中,信息与能量是城市系统的基本要素,而 信息流动与能量交换的关键在于联结(“联结”一词更多是哲学层面的规 定,作者在书中与“连接”交叉使用,主要意思相同),联结是城市“有 机体”存在及其演化的最基本要求在所有动态城市的研究中,联结均为 一个重要范畴作者尤其提出,对于全球城市来说,联结更应成为一个核 心范畴所谓联结,是一种城市之间持续性联系和相对稳定态交互的流动 关系。
作者认为,联结具有二重性,既包括可感的能源、原材料、资金、 技术、人员等实在流动的联结,也包括战略规划、项目策划、订单合约、 各种指令、任务分配、沟通协调、咨询服务、结算清算等心智流动的联结 而心智流动的联结则发挥支配、操控和引导实在流动的作用全球城市的 联结,其核心是心智流动的联结,集中体现为功能联结作者进而指出, 城市联结不是凭空显现, 而是存在于相应的空间之中 并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作者分析了对动态演化至关重要的两组联结空间 类型:本地和非本地、地点与流动城市发展之初,更多的是本地关系拓 展,但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本地关系形成,全球城市更是以占主 导地位的非本地关系为重要特征但全球城市仍处于一定区域之中、特定 国家边界范围内,本地关系不可能也无法消失,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矛盾 体,而是互相本构、彼此加强的过程全球城市是流动关系的空间载体, 网络流动日益信息化和非物质化,逐渐脱离地方空间,但同时又日益依赖 物理基础设施,流动在逻辑上也必须有一个起点和终点,因此这两者呈现 相互交织的关系基于联结范畴,城市广泛地彼此联结,必然会走向复合联锁网络,形 成世界城市网络作者指出,凡是驱动资源要素全球性流动的机构(行动 者)都可以成为网络的制造者,资源要素的全球性流动是世界城市网络关 系形成的内在动力。
世界城市网络是由物理性和非物理性关系所构成,前 者包括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其物质产品、资源等载体流动的网络,后 者包括交易、交流、组织等社会网络作者进而认为,在全球化、世界经 济重心转移等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