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少儿频道若干问题分析.doc
3页1国内少儿频道若干问题分析2003 年 12 月 28 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亮相以来,全国已有 20 多个少儿频道开播,少儿节目在全国综合频道的比例也已超过 15%少儿频道的激增使少儿节目一跃成为电视业内的热门领域,关于少儿频道和少儿节目的讨论也一度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然而,历经七八年的发展,少儿频道和少儿节目是否如人们的期望呈现在观众面前呢?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在全国样本地区的收视排名名列前茅,而地方电视台少儿频道的竞争地位大多在十几名甚至几十名之后笔者通过对央视少儿频道、上海电视台哈哈少儿频道、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和广州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少儿节目分析,试图剖析国内少儿节目发展现状的问题所在一、缺少自制节目,缺乏品牌栏目少儿频道的激增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少儿节目资源,然而各地少儿频道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片荒”问题,这点从少儿频道播出的节目安排即可看出除了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自制节目较多外,其他的少儿频道大多以购买节目为主,自制节目为辅购买的节目则主打动画片和电视剧就像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一些电视频道的救命草一样,动画片无疑也是少儿频道的救命良药上图为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 2010 年 11 月 15 日的节目表,该日该频道播出时间长达 17 个小时,播出栏目 13 个,其中自制节目仅占 5 个,首播时长不足 2 小时。
其余占据屏幕的节目均为动画片和剧场由于自制节目成本较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国内各个少儿频道,大多数电视台很少甚至没有自制节目,2/3 以上的少儿2频道的自制节目只占到节目播出总量的 11%~25%,自制节目的首播时长也不过1~2 小时但是中国动画片的市场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动画片的播放需求量远大于市场投放量因此在前些年有数据显示,美、日两国的动画产品占据了国内 80%的市场,国产动画片则存在 25 万集的产品缺口近年来,基于发展国产动画产业和文化影响等因素的考虑,广电总局出台相关政策,限制进口动画片的播出数量和播出时段,这对本就节目源短缺的少儿频道无疑是雪上加霜为此,很多少儿频道不得不播出大量电视剧然而,国内社会化制作公司投资做少儿节目的并不多,优秀的儿童剧几乎成为罕见产品在市场的压力下,为数众多的少儿频道无视频道宗旨,以大量成人电视剧充数如近日来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的青春励志剧场播出的是《新白娘子传奇》,该剧主题既与青春少儿无关,也无关乎励志中国有将近 4 亿的少儿观众,这是一个充满巨大潜力的市场少儿频道如何才能长久地吸引这些小观众的眼球?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制作品牌的自制栏目才能培养小观众的忠诚度。
购买节目虽然相对来说投资成本低,风险系数小,但这种无差异化的运作导致很多少儿频道失去自己鲜明的名片,此频道和彼频道面目雷同,小观众既可选择这个频道也可观看那个频道,这样,少儿频道就很难培养稳定的收视群体因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传媒环境中夺人眼球,就必须制作独特的品牌栏目,实现差异化生存二、受众未细分,播出时间不合理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是指 18 周岁以下的任何人这是一个相对3宽泛的范畴,其中包括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有着不同的特点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关知识,少年儿童分为三个阶段:3~6 岁称为幼儿期,幻想、想象、游戏心理最为强烈;7~11 岁称为儿童期,求知欲望加强,已具备了接受系统知识的条件,自我意识开始盟芽;11~15 岁称为少年期,渴望独立因而,少儿受众并非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儿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会有所不同,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也会产生差异这就要求少儿节目制作方必须细分受众,针对特定年龄少儿特定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提供富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少儿节目但从当前开播的国内少儿频道来看,多是笼统地面向 0~18岁所有受众,各种年龄段的少儿收看同样的节目。
电视台在安排少儿节目的播出时间时,也很少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儿收视习惯和作息时间的不同,因而节目播出时间的安排也不尽合理比如《快乐星球》的目标受众应是中小学生群体,但央视少儿频道的播放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下午 3 点,这个时间段显然其目标受众无法收看,不利于保障收视率和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相比之下,台湾东森幼幼台在细化受众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东森幼幼台是台湾东森电视台旗下的一个有线频道,于 1998 年 1 月开播,最初命名为“东森卡通台”,主要播放卡通片2000 年以前东森卡通台并未对自己的受众进行精确定位,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当时台湾引进的幼儿节目很少,幼教市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在国际市场上这方面的片源较多于是在 2000 年 1 月 1 日频道重新定位,转型为幼教频道,更名为“东森幼幼台”,主要受众群为 7 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在确定频道定位和栏目内容之后,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东森幼幼台对播出节目进行了精心编排整个频道编排分为日常版和周末版日常版以自制节目和动画片的整点播出为横向编排,以三个时段(按照学龄前儿童的作息时间特点,下午 4 点前,主4要播出给小小孩看的节目,4 点以后提升到 3~6 岁的小朋友,7 点以后再大一点,但主要还是锁定在学龄前儿童)收视群体为纵向编排,形成一定的收视规律。
周末版注重节目的娱乐性,增加卡通片的播出量精准的节目与编排策略有利于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还可以在特定的时段锁定特定的观众,明确区分出某个特定时段的观众特征,保障广告投放效果 三、制作理念成人化,导致童年的消亡电视是我国少年儿童最常接触、最易于接收信息的媒体不可否认,电视节目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生活,但是国内少儿节目制作理念成人化也一直备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抨击一)节目宗旨成人化2004 年举行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广播电视分论坛的主题是“为孩子说话,说孩子的话,让孩子说话”,这个主题后来成为众多国内少儿频道的办台宗旨然而事实是现在的“为了孩子”往往是大人心目中的“为了孩子”,少儿节目的内容、模式往往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完全按照成人的想法设置节目主持人总试图把少儿观众当作自己的学生,把节目办成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动不动就摆大道理,习惯于下定论,让孩子感到索然无味还有一些少儿节目的编导喜欢预设一个教化目标,然后千方百计地往这方面靠这样做,完全忽视少儿观众对节目内容的主动读解能力这种生搬硬套的说教完全抹杀了少儿节目应有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另一方面, 无休无止、各种名目的竞赛,甚至连给 1~3 岁低幼受众观看的节目都有竞赛环节,如乐器演奏、唱歌、绘画、知识问答及现场竞猜等。
这些竞赛节目让观众小小年纪便产生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意识到自己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稍有松懈便会被淘汰这些意识对于成年人的生存来说或许利大于弊,但对小孩5子来说必定是痛苦,使他们过早地迈入成人世界这些少儿节目都是为了培养“好孩子”,而“好孩子”的第一标准就是听话,数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创新意识太差,都是因为小时候缺乏一种“反叛意识”二)屏幕形象成人化在少儿节目中我们经常可见小孩子的身影,他们或主持节目或参与节目,这或许是节目制作方体现“让孩子说话”,贴近少儿观众心理的一大策略然而这些孩子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和现实世界的真实儿童相差太远不管是地方频道还是央视少儿频道的才艺节目展示中,总免不了看到这样的身影:小小的人儿,穿着暴露,化着时尚的烟熏妆,衬托两只本是清纯的眼睛无比的狐媚,一边唱着情呀爱呀一边跳着劲舞又或是四五岁的小朋友们在节目里说些鬼马精灵逗大人们乐的话语,然这些话语并不是出自他们真实的心声,不过是节目方为收视率策划编写出来的戏剧语言而已在占据少儿节目半壁江山的动画片中,不乏可爱经典的动漫形象,但令人堪忧的是越来越多的国产少儿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成人化趋势严重。
对于忙碌工作的父母来说,电视机无疑是伴随孩子成长的保姆对于最富想象力和模仿力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电视不仅是消遣娱乐的工具,更是他们认知世界的通道因此,作为最能够吸引少儿观众眼球的少儿节目,责任便显得尤为重大如何制作真正让少儿观众喜欢的节目,如何在知识教育之外对少儿观众的精神和心灵进行启迪,少儿节目和少儿频道如何真正做到“为孩子说话,说孩子的话,让孩子说话”,电视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