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长江中下游区.ppt
20页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条件分析自然条件分析自然条件分析自然条件分析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中国地理电子教案教学重点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关键词关键词• 阐明阐明长江中下游区的地理、资源特征长江中下游区的地理、资源特征• 阐明阐明长江中下游区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区发达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的 特征和发展前景特征和发展前景• 提出提出长江中下游区在长江中下游区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环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环 境问题• 长江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梅雨梅雨 (meiyu)• 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长江产业带长江产业带 (industrial bel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内容结构区位:中国经济轴心地带,亚热带东部区位:中国经济轴心地带,亚热带东部山地丘陵与平原山地丘陵与平原湿润亚热带季风湿润亚热带季风洪涝洪涝污染污染水土水土流失流失矿产矿产不足不足水资源水资源丰富丰富一年一年两熟两熟高度集约化高度集约化的粮食基地的粮食基地发达的综合发达的综合工业基地工业基地系统的水陆系统的水陆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与减灾与减灾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河网密布河网密布过渡性亚热带森林与土壤过渡性亚热带森林与土壤污染污染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条件分析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7省市。
面积约89×104 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9.3%,2001年人口约36 66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8.7%本区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达,长江沿岸处于我国经济网络的轴心位置,其经济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 m以下河网密度达4.8 km/km2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图12-1 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
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 000~6 500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梅雨是本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站的统计,梅雨期的降水各占该站6、7两月降水总量的70%梅雨期的长短、降水量的大小,对本区旱涝影响极大。
图12-2 长江中下游区梅雨开始期与终止期 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 河流的特点 (1)水量丰富 (2)汛期长,由5月持续到10月表12-1 长江中下游区主要河流与黄河水量比较 河流名称河流名称流域面积流域面积//km2河流长河流长//km平均流量平均流量//(m3•s-1)径流总量径流总量//(108m3)赣赣 江江83 0007642 030640.3湘湘 江江94 2308172 010633.7沅沅 江江90 4101 0602 130677.0钱塘江钱塘江47 300466998315.0汉汉 江江173 6201 5321 910541.0黄黄 河河752 4405 4641 480465.7• 5个湖群 (1)两湖平原湖群 (2)赣皖湖群 (3)苏皖湖群 (4)太湖湖群 (5)江淮湖群• 水资源特征 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 954×108 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水资源的特征为: (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 四、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四、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本区针叶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单纯分布在本区南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 本区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 有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有大量的亚热带特有经济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茶的产品种类很多果树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 暖温带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和天然植被一样,在经济林木上也充分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景观的南北过渡性特征 (一一) )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 本区占优势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以黄棕壤为主长江以南,500~9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多属红壤和山地红壤分布所在,黄壤大多散见于较高的山地本区水稻栽培历史悠久,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广大山区河谷地区,都有水稻土分布湖荡洼地有零星的沼泽土滨海平原有局部盐渍土。
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南北不同 ( (二二) )富铝化显著的土壤富铝化显著的土壤五、矿产资源不够丰富五、矿产资源不够丰富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本区钨矿的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锑矿占38%、铜矿占36% 铁矿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湖北的大冶、黄石、鄂州,安徽的庐江、马鞍山、梅山等地均有规模较大的铁矿,是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等钢铁基地的矿山基地,但这些铁矿中贫矿占储量的90%以上锰矿分布在湖南湘潭、安徽沿长江一带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 水能资源丰富长江三峡河段和清江、汉江、洞庭湖水系及鄱阳湖水系均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本区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约5 500×104 kW,占全国总量的12.2% 非金属矿产资源中,明矾石、金红石、磷矿石、水泥用石灰岩等储量较大 一、区域发展条件一、区域发展条件 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
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2)良好的空间资源:低平坦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 (3)投资环境优越:水运四通八达、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 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与农业基地建设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与农业基地建设 ( (一一) )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6%,2001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29.0%,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1.5%;油料产量占全国的38.7%,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65.0%,芝麻产量占全国的53.9%;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2.5%;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茶叶、柑橘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0%、42.5%。
2001年全区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9.78%农产品的商品率高,1997年净调出区外粮食770×104 t本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 (2)集约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率高、农田投入水平高和耕作水平高 (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二二) )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 (1)长江中游平原农业基地建设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及鄱阳湖平原,土地总面积13.6×104 km2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热量条件能满足稻麦两熟、棉麦两熟的需要,粮食商品率达40%以上,是全国性重要商品粮基地占全国淡水鱼产品的52.7%,其中养殖产量848×104 t,占水产量总量的85.9%,是全国以养殖为主的淡水鱼最大产区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2)长江三角洲农业基地建设历来是农业富饶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是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农业生产基础和经济技术较好,各项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饲养业水平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集约化程度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道路上有了较大进展市场条件好,是本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中国粮食高产区但由于人口迅速增加,乡镇企业扩展,近年来用于粮食作物的耕地急速减少 太湖平原过去盲目围垦,河道被人为堵障,一些城市、工矿企业防洪排涝能力薄弱必须加强综合治理,保护太湖平原良好的生态环境 (3)江淮地区的整治建设是全国冬小麦最适宜区,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2成为国家以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及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本区又是暖温带水果商品生产的理想基地本区历史上是旱涝盐碱危害严重的地区,1949年以来,国家把治淮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防洪排涝的工程标准不高,需加强区域水土治理,提高排涝抗旱能力,从深度广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江南山地、丘陵盆地的治理与开发人均粮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亚热带林果生产占有重要地位速生用材林占有林地的70%以上,是人工用材林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柑橘原产地之一但本区水土流失造成危害很大,主要表现在: ①山塘水库淤积普遍严重;②河道淤塞,航程缩短;③侵蚀土壤表层,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减少,无机营养淋失,土地退化防治水土流失必须从合理利用红壤丘陵着手,以中小流域为单位,山水田和农林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 (一一) )工业发展特点工业发展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 (二二) )工业基地建设工业基地建设 (1)机械制造业本区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门类齐全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精密仪器仪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2001年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9.7%江苏的机械制造中心有南京、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南通、徐州等浙江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湖北的运输机械制造也占有突出地位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2)纺织工业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其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1/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 (3)化学工业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4)钢铁工业本区是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钢、成品钢材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和10%。
武汉是也是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5)有色金属工业有色金属矿产是本区的优势资源之一,而且区内电力(水电)充足,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6)电力工业水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华东电网和华中电网构成本区强大的供电系统 四、水路陆路交织的交通运输网四、水路陆路交织的交通运输网 本区位于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运输业发达 1.1.长江航运线长江航运线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运干线,由干流和汉江、湘江、赣江、信江以及淮河、京杭运河构成东西向和南北向运输干道通航里程、客货运量分别占我国内河的72%和80%五、加速发展旅游业五、加速发展旅游业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2.2.海海洋洋运运输输 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上海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第三大港,有近150年的国际通航史,通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宁波港、舟山港、连云港等是重要海港 3.3.纵横交错的陆路运输网纵横交错的陆路运输网图12-3 长江干流地区跨世纪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略图 一、区域发展一、区域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1.区域发展方向 综合开发长江中下游,建立沿江产业密集带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综合农业生产基地。
加强区内东西南北的横向联合,走积极参与国内外劳动分工之路,更好地发挥对内对外辐射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2.区域发展布局 (1)沿海开发轴线以上海为轴心,以江浙为两翼江苏,以沿江地带为开发重点,呼应浦东,争取在21世纪初形成一个产业带、两个经济核心区、三条经济轴线、五个经济中心的生产力布局格局,即沿江产业带,苏、锡、常经济核心区和宁、镇、扬经济核心区,东陇海、通榆河、苏北京杭运河轴线,徐州、南通、连云港、淮阴和盐城五个中心浙江,其经济核心区是杭嘉湖平原,也是全省今后发展的重点 (2)中游沿江开发轴线湖北是长江中游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重点建设三个地带,即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带;鄂西长江沿岸地带;以襄樊为中心的十堰至随州铁路沿线地带湖南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优先发展湘江沿江产业密集带安徽经济布局,以沿江、合肥及皖北为重点江西重点是赣江沿岸和浙赣沿线两大产业带二、生态环境建设二、生态环境建设 ( (一一)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1)洪涝灾害严重1991年江淮洪涝,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1998年长江洪水,湘、鄂、赣受害面积约100×104 hm2,经济损失严重。
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减弱,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 (2)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108 t,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31%,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长江中游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氨氮和挥发性酚,主要超标项目是大肠菌群长江下游各江段水质已超过Ⅲ类标准,且以有机污染为主淮河、太湖、巢湖均因水质污染严重,被列为全国治理重点限期对象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3)水土流失本区属于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范围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赣南、鄂东、湘西北等地区,江西的兴国、湖北的蕲春和湖南的安化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县 (4)生物生境恶化,物种濒危由于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等原因,严重影响生物的繁衍( (二二) )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1)(1)加加强强水水土土流流失失地地区区的的防防治治工工作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
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2)结结合合三三峡峡水水利利枢枢纽纽工工程程、、南南水水北北调调中中线线工工程程等等项项目目建建设设,,对对长长江江河河道道及及平平原原湖湖区区进进行行综综合合治治理理调整水利系统工程,适应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后长江中下游水利系统的变化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行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沙石 (3)(3)加加强强城城市市防防洪洪工工程程建建设设和和海海堤堤建建设设,,提提高高城城市市防防洪洪和和抗抗御御风风暴暴潮潮的的能力 (4)(4)加加强强工工业业污污染染防防治治,,做做好好环环境境整整治治工工作作,,对对现现有有污污染染源源采采取取切切实实有有效效措措施施,,限限期期治治理理,,按按期期达达标标对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南昌、九江、宜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主题:长江产业带的经济发展布局战略主题:长江产业带的经济发展布局战略 •方法:用略图方式绘制经济发展布局方法:用略图方式绘制经济发展布局•能力训练:地图抽象能力能力训练:地图抽象能力 •要求:要求: 每组完成每组完成1 1张图张图教学活动建议教学活动建议相关网站相关网站•湖南省政府公众信息网湖南省政府公众信息网 •中国湖北中国湖北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 •浙江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浙江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江苏经济信息网江苏经济信息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长江中下游区 思思 考考 题题 1. 1.概述长江中下游区的地理特征。
概述长江中下游区的地理特征 2. 2.阐述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自然和人文因素阐述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3. 3.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特别严重?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特别严重? 4. 4.梅雨对长江中下游区的农业有何影响?梅雨对长江中下游区的农业有何影响?endend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回主目录回主目录下一章下一章上一章上一章。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