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量的概念的发展.ppt
20页幼儿量的概念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量的概念 一、量 概念: 任何具体事物都有量方面的特征,它通常用数(称量数)和单位量(称为计量单位)来表示量与物体大小、线段长短、距离远近等相关 可分为: 连续量: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 不连续量:表示物体的集合元素有多少的量幼儿期进行量的比较,一般是幼儿对两样或三样同类物体进行比较 二、自然测量 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用来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 常用的计量单位有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两种第二节 幼儿量概念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要求 一、幼儿量概念的发展 1.幼儿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 2岁左右:对不同大小的物体做出反应 3-4岁:能区分物体的大小长短,用简短的词汇表达 4-5岁:感知大小、长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5-6岁:能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2.幼儿重量感知的发展 3岁幼儿不能感知和判断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 4岁幼儿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达物体轻重的感知; 5岁幼儿判别轻重差异的精确性有较大的提高,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 6岁幼儿已经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
3.幼儿排序能力的发展 对幼儿来说,排序比分类难 3-4岁:通过尝试错误完成排序对应活动; 4-5岁:开始尝试真正的排序活动; 6岁:目测能力显著提高,有的幼儿能自觉运用简便的排序方法4.幼儿测量技能的发展 阶段一:测量方法只是视觉比较; 阶段二:儿童使用了测量工具,但运用得不正确; 阶段三:测量是一种智慧或运算的测量二、幼儿量概念的教育要求 小班: 1.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和长度不同的物体,会正确运用“大小”、“长短”等词汇; 2.能从4个大小、长短不相等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哪个最大(最长)或最小(最短);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形状、颜色)或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的物体排序中班: 1.能区别并说粗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等; 2.能从五六个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其中两个是相同量); 3.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物体大班: 1.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和轻重,能正确表达测量的结果;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能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初步感知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关系; 3.学习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第三节 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量的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感知和比较量的特征 通过各种感官感知量的特征;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物体量的特征; 通过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感知和比较量的差异; 比较的难度应注意层次性 比较厚薄、深浅、粗细,2.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 重叠对应排序; 并置对应排序; 独立排序,排序时应注意: 要确定排列的方向是横排还是竖排,有的量两者皆可,有的量则只能横排或竖排; 要确定排列规则是按量的逐一递增(递减)的规律来排列,或是形状(颜色等)按一定的规律间隔来排序; 要明确排列的起始线,3.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1)引导幼儿理解测量的要领,掌握测量的方法; (2)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二、其它活动中量的概念的渗透教育 1.各教育活动中量的概念的渗透教育 2.在游戏活动中感知、比较不同的量 3.在活动区中对量的感知和比较,第四节 幼儿时间发展特点与教育要求 一、幼儿时间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 1.主观性 2.含糊性 3.易受实际生活经验影响 4.易和空间关系混淆,二、幼儿时间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 1.小班 能掌握一些最初步的时间概念,如早上、晚上、白天、黑夜,但对实践的理解往往和生活中的事件相联系。
2.中班 能理解并会说出早晨、晚上、白天、夜里等词汇,且知道一天的顺序,并逐步理解今天、明天和昨天3.大班 他们对时间的认识逐渐向更长、更短的时间段扩展,如理解“星期”、“时钟”的概念;此外,大班幼儿对时间的周期性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幼儿初步时间概念的教育要求 1.小班 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涵义,并能正确地运用2.中班 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3.大班 认识钟表,学会看整点和半点; 学会看日历,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以及这7天的名称和顺序二)幼儿初步时间概念教育的指导要点 调动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是关键 1.帮助幼儿学习并理解时间的词汇; 2.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时间,渗透时间的教育; 3.有意识地向幼儿提出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要求,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 4.帮助幼儿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