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有关的称谓看三国对渤海的认识.doc

24页
  • 卖家[上传人]:卢****6
  • 文档编号:319850581
  • 上传时间:2022-06-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有关的称谓看三国对渤海的认识  渤海,是唐代我国东北靺鞨人为主建立的一个古代国家〔698-927〕,有国两百余年间,历代统治者不断开疆拓土,将原属靺鞨人的大部地区收入其幅员,同时与唐以及其他周边国家、民族集团间展开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往来,在古代东〔北〕亚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只是由于渤海自身未能留下一部信史,研究者只能根据中国古籍中片段的、大同小异的记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旁佐性资料,以及不断开掘出的地下遗存,来拼合她的生命过程近一个世纪来,中国、日本、俄罗斯以及朝鲜半岛等国家都在进展渤海史研究,但还有许多问题,包括一些根本问题,或尚未廓清,如渤海国为何称作“渤海〞,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或仍存有分歧,如渤海与高句丽的关系,特别是渤海是否高句丽继承国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这些疑问与争论在形式上表现为唐等周边国家对渤海的称谓上的分歧,本质上在这些称谓的背后,又都隐含了称呼国对被称呼国的根本态度以及与被称呼国间的关系定位因此,本文拟取与渤海同时代的唐、日本、新罗等国的典籍中出现的对渤海的称谓为切入点,考察诸国及部族集团对渤海的认识,理解渤海的自我认知,进而讨论渤海国家的属性。

        一,唐对渤海的认识  考察唐对渤海的认识,一个不可无视的视角,就是唐王朝对渤海王的册封,因为这个封号在相当意义上可以表达被册封国在其认知系统和统治秩序中的位置,反映唐王朝的政治动机渤海国始建于698年,最初自称“震〞713年,第一代王大祚荣承受唐王朝册封,才有新名渤海关于这段历史,?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渤海传〞有明确记载,  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以所统为忽汗州,领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唐曾经称呼大祚荣政权为“靺鞨〞,后因赐大祚荣渤海郡王号而开场改称“渤海〞这里,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渤海国为何被称作渤海,也即唐王朝为何选择了“渤海郡王〞这个爵号?之所以设定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与渤海国同时代,在唐内地还有一个渤海县,而且还存在以渤海为郡望的豪门大姓渤海高氏更重要的是,在大祚荣之前就有许多渤海高氏已经受封渤海郡王等爵号那么,唐王朝封大祚荣渤海郡王号与上述各方面是否有所关联呢?1,渤海高氏和渤海郡王号大祚荣之后的历代渤海王都沿袭渤海郡王或渤海国王号对此,有人注意到唐高祖李渊弟之子奉慈与活泼于九世纪三十年代的高崇文两例,指出渤海郡王号本为唐国内通用[1],渤海国王大嵩璘〔794-809〕晋升渤海国王后,渤海郡王以下的爵位均授予在唐的所谓“中国人〞,而且都是渤海高氏[2]。

      事实上,大嵩璘之后仍有唐人被封为渤海郡王,如高固〔?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表〞及“高固传〞〕及高崇文之孙高骈等〔?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下“高骈传〞〕而且,在渤海郡王之外,还有许多高氏按唐的九等爵制受封各色爵等,如渤海郡公高元裕、渤海郡开国公高少逸、渤海县子高重、渤海县侯高适等[3]而且,假如沿此线索追溯到唐以前,也有人得到这个爵号,例如根据唐初的“渤海蓨人〞高懲墓志铭及序,可知高懲生前为银青光禄大夫少卿上柱国渤海郡开国公,而其五代祖曾被封渤海郡王[4]此外还有其他高氏被封为渤海郡公等,如隋高颎就曾晋升渤海郡公〔?隋书?卷四十一“高颎传〞〕;其子高表仁那么以大宁公主驸马都尉受封渤海郡开国公[5]看来,早在大祚荣被册封渤海郡王之前,渤海郡望的高氏已经有许多人受封渤海郡王、渤海郡开国公、渤海郡王等爵号了这自然是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一个记作“渤海人〞的高氏的墓志铭也同样吸引了渤海研究者的关注这墓主就是高句丽末代王孙高震周绍良编?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75条载,献书待制杨憼撰“唐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特进右金吾卫大将军安东都护郯国公上柱国高公墓志序〞有云:  大历八年夏五月廿有七日,右金吾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公毙于洛阳教业里之私第,春秋七十三。

      前年四月十二日,郯国夫人真定侯氏先毙于博陵郡,……礼也公讳震,字某渤海人祖藏,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朝鲜郡王柳城郡开国公;祢讳连,云麾将军、右豹韬大将军安东都护公迺扶余贵种,辰韩令族,怀化启土,继代称王,嗣为国宾,食邑千室……  从墓志可知,墓主高震之祖乃高句丽的亡国君主高藏高震身为高句丽王室后裔,却自报渤海人,使该段墓志因此显得颇不寻常韩国学者宋基豪以此作为渤海是高句丽人的后继国家的有力证据其理由是,高句丽灭亡后,许多高句丽遗民参与渤海的建国并在渤海的权力贵族中占据高位,他们从政权初创时起便长期追随渤海王族大氏,作为王室后裔的高震从中体会到与渤海国间的一种“同质性〞因此自报渤海高氏[6]显然,宋基豪将这里的“渤海〞视为大祚荣建立的渤海国,但他并没有说明理由高震亡于大历八年即773年,距渤海立国已有七十五年,因此假设单纯从时间上看,墓志中的渤海完全有可能指渤海国而且诚如宋基豪所言,因为高句丽在渤海建国过程中的特殊位置〔如后述〕以及亡国之后寻求依托的遗民心理,一些旧高句丽自称渤海人的可能性也未必不存在但问题是,高震并不生活在渤海,且亡于远离渤海的洛阳私邸,这些现象使人难以将其与渤海国联络起来。

      高句丽灭亡后,数万高句丽遗民被强行迁到唐土的各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高丽传〞?三国史记?卷二十二“高句丽本纪〞第十等〕关于高句丽末王高藏,?册府元龟?卷一千“外臣部〞亡灭条中有如下记载:  高丽王高藏,高宗仪凤中,授开府仪同三司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居安东,镇本蕃为主高藏至安东,潜与靺鞨相通,谋叛,事觉,召还,配流邛州,并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陇右诸州其贫弱者留在安东城傍圣历二年又授高藏男德武为安东都督,以领本蕃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长遂绝  在唐王朝强大军事进攻下,高句丽亡国了为便于统治和管理高句丽遗民,唐高宗让高藏留在安东并对其加官进爵然而高藏对唐廷阳奉阴违,私下里与靺鞨部落串通谋反事泄,唐廷招回高藏,另行发配四川邛州,在安东的高句丽遗民,除去贫弱者仍令滞留安东外皆流放关内河南陇右等地高震一家迁徙的详细情况不详,他们可能没有随高藏去四川而是直接去了河南,也有可能先到四川,后辗转至河南当时,大祚荣尚未建国,或建号“震〔振〕〞不久,正忙于躲避唐廷的追击,还未称渤海从时间上看,高藏等移住唐内地时高震还未出世700年出生的高震很可能在唐土度过一生,至少在洛阳长期生活过。

      也就是说,高震与渤海之间并不存在任何荣辱与共的历史积累,他与现实的渤海国不仅存在空间上的间隔 ,而且在时间上也存在抵牾,无法想象他如何会与远在东北的渤海国扯上关系况且,在唐廷,在中原人看来,渤海不过一夷狄蕃邦,高句丽人在中原人前说明自己的高句丽人身份尚且觉得有失身份,怎么会自称渤海国人,自取其辱晋“永嘉之乱〞期间,有渤海高氏到高句丽避难,因此高句丽人可能因此得知中原高氏的存在在隋以后中原王朝一次次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也有许多高句丽人逃入中原地区据姚薇元考证,渤海高氏中就“混〞入有高句丽人出身的异民族[7]高句丽人附会渤海高氏,是因为这些高句丽人以出身东夷在中原备受轻视,所以冒充渤海高氏以抬高身价高震自号渤海人一事,恐怕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事实上,外姓人附会渤海高氏者大有人在前面提到的高颎也是一例本传载,“高颎,字诏玄,一名敏,自云渤海蓨人也〞池田温指出,高颎虽然以汉人贵族自居,但他身上却带有浓重的鲜卑人色彩[8]高震之举实际上与高颎如出一辙另外,高震的婚姻状况也给人一点提示高震夫人侯氏是博陵人侯氏乃博陵第一大姓,而洛阳也是渤海高氏的又一大集中地区高震必定要而且必须攀上渤海高氏,才能门当户对,因此他完全不可能与渤海国的高句丽人抑或靺鞨人搭上任何关系。

      这样,就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渤海郡王号出现于唐授予大祚荣之前,并且其后也并行使用;二是高句丽王室后裔的高震也自称渤海人高句丽王室后裔虽远迁唐内地,但诸如王孙高震的行踪等事,肯定在唐王朝掌握之中也就是说,上述事情唐朝廷确知无疑那么唐廷又为何再封大祚荣呢?是事出偶尔,还是唐廷另有图谋?关于渤海国名之由来,近代以来,各国的中国东北史以及渤海史研究者已有几家之言,但除近年赵评春有专文阐述外,多为概说,缺少必要的论证;但毕竟这些概说可以提供一些启发和解题的线索这里就参考先学的诸成果,试对渤海国号的由来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2,诸说及其存在的问题既有诸说大致可以分类为音韵和地理两类关于前者,金毓黻先生早就指出过,大祚荣出自粟末靺鞨,与渤海郡有某种关系唐人或以“靺鞨〞二字发音与“渤海〞相近,所以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9]也就是说唐王朝是取其发音相近之意,而大祚荣也就按照册封的名号,弃原来的“震〞而“专称渤海〞了金毓黻之后,又有学者先后提到此类问题如刘振华撰文指出“震〞与“渤海〞两词的发音均接近于“肃慎〞、“靺鞨〞,渤海乃是“震〞政权受到唐的册封后出于“义美〞的动机而改称震为渤海的[10]同文还借?三国遗事?靺鞨渤海条作者僧一然自注“渤海〞与“靺鞨〞“开合不同而已〞[11]作旁证。

      日人藤井贞干在?好古日录?第一一三“靺鞨〞中根据“五代史曰,渤海本号靺鞨,高丽之别种也〞推测渤海盖靺鞨之转音吉田东吾的?日韩古史断?继承藤井的论调,认为渤海盖为讹音填字[12]否认的意见也同时存在,如鸟山喜一指出,渤海之称号自古即已存在,并非专待靺鞨而始生大祚荣止“震〞国号而采渤海国号实为受唐王朝册封之故,决非其领民为靺鞨之故,既非谐音亦非讹音[13]河野六郎为首的专家小组在为期一年的集中研究后指出,在中古音中,或时间上或新旧形态上,或地理的或方言的,靺鞨与勿吉为同一语的异称,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渤海与靺鞨之间在音韵上的关联,或者近亲性那么难以认同[14]以上诸文均谈到了“渤海〞与“靺鞨〞这两个词之间的关联问题赵评春文指出,由于汉字与语音的特定关系,使得历史上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一些名称往往被称为音转而来赵评春文举?广韵?例,指出假设从概率论的角度看所谓音转或音近之说,无论中原文献所记各名称源于何处,都可能产生字音近似的偶合现象所以,说某名称源于音转,有些可能是对的,有些可能就是不对的[15]对“渤海〞与“靺鞨〞的音转关系,如无其他确凿根据,应慎重为宜刘振华的见解中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渤海〞之称号乃唐王朝所赐,并非大祚荣自选而来,因此很难考虑“渤海〞为大祚荣美化“震〞政权而改取的发音相近的称号。

      在各个时期中原王朝对周边蕃国君主册封的郡王号中,还没有发现与该民族或部族的名称有关的例子另外,王承礼提出,唐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其一,可能和其组成部族靺鞨的称号有关;其二,可能与居地邻近渤海有关[16]前者是唐借用与靺鞨音近的古郡名之渤海为靺鞨之雅称后者那么关涉震周围的山川地理下面就从地理角度考察一下日野开三郎认为,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形式上将渤海湾以东地区统治一应委托大祚荣,这既是中国独特的天下思想的表达,又是中国传统理蛮政策的详细表达,而实际上那么是对大祚荣拥有渤海湾以东领土这一既成事实的成认[17]从而安东都护府在辽东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这样,在崔忻返回长安的开元二年,安东都护府后撤至关内的平州唐对大祚荣的招抚与册立,与安东都护府的后撤在时期上相承接,可见是与当时的政治外交相关联的与日野开三郎意见类似的还有俄罗斯渤海研究专家E·V·沙弗库诺夫他认为,713年大祚荣将唐军逐出前高句丽领土,之后可能又继续前进侵吞了唐的辽东之地,而皇帝为维护其“天帝〞形象与面子,又将实际上已成为大祚荣领的地盘再行封赐,作为对既成事实的追认[18]沙氏的见解推测成分太多,而且几乎无论证过程,因此难备一家之说。

      西嶋定生提出,唐封大祚荣渤海郡王,如同封高句丽王为辽东郡王,新罗王为乐浪郡王,百济王带方郡王,均为沿袭汉代名郡渤海旧名而来,意在提醒大祚荣,他的领下亦是“中国的国土〞[19]该见解提到唐试图强调“震〞政权所辖之地为唐领,这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