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全文及注释.doc

199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31248458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9.50KB
  • / 19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而第一【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1.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时:时时,经常习:演习,复习说:同“悦”,高兴愠(yùn):恼怒,怨恨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1.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好(hào):喜欢犯:冒犯,抵触,违反鲜(xiǎn):少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装形式古代语法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放在动词前与:同“欤”,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都写作“与”大意】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

      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道’的基础吧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1.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巧言令色:以好话和做出来的和善面色来讨好别人鲜(xiǎn):少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1.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他的弟子也称曾参为“子”三:约数,表示多次省(xǐnɡ):反省信:诚实传(chuán):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实习大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评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1.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释】道:同“导”,治理。

      千乘(shènɡ)之国:就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算不上大国了千乘,四匹马拉的车称一乘,车辆数目能表现国家的强弱敬事:认真对待国家大事人:古代人广义指所有人群,狭义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这里是狭义的用法,与下面的“民”呼应大意】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认真地办理国家事务,严守信用,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人民要按照农时的忙闲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1.6【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弟子:一种意思是年纪幼小的人,另一种意思是学生这里是第一种意思弟:同“悌”,敬重兄长谨:谨慎寡言汎:同“泛”仁:有仁德的人大意】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离开自己家便敬重兄长,谨慎寡言,说话诚实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7【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bǔ),名商易: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的意思致:奉献大意】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1.8【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注释】君子:这里指的是士、大夫国君等上层人物固:巩固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一句的解释古人多有不同无,同“毋”,不要惮(dàn):害怕大意】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巩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

      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别怕改正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1.9【原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大象版(2024)新教材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辨别真假水果》精品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Part A spell 教学课件.pptx 苏少版(2024)新教材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 我的好朋友》精品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Part A talk 教学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Listen and say教参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单词讲解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第一课时教学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Listen point and repeat教参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Fun time教参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Lesson 3教参课件.pptx 辽海版(2024)新教材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2 涂涂画画》精品课件.pptx 辽海版(2024)新教材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1 美好的事物》精品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课时 1 A talk 教学课件.pptx 苏少版(2024)新教材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 我跟别人不一样》精品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Lesson 1 精品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5 Lesson 4教参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Lesson 4教参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Lesson 1教参课件.pptx 大象版(2024)新教材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感官的本领》精品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Listen point and repeat教参课件.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