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上海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34846748
  • 上传时间:2018-03-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7.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上海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经济得到了快速 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海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任 务,从上海的实际出发,在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和企业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大的调整, 特别是从1956年和1992年起的两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上海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上海的产业结构经历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综合性工业基地的转变,以 及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三、二、一” 产业结构的转型,对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工业基地建设目标的形成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上海经济不仅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 本的变化,而且产业发展方向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确立了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 展导向,即以建设工业基地为发展目标 (一)上海传统经济结构的特点 上海是中国传统的经济中心,据1949年统计,工业总产值34.34亿元[1],占全国的 25%。

      其进出口贸易额和港口吞吐量曾占到过旧中国的一半,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性质,整个上海城市经济结构畸形,基础脆弱,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 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从产业结构来看,轻重工业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轻纺工业比重过大,重工业比重过 小,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原材料基本依赖国外,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建立完整工 业体系所需的冶金、机械工业等更为落后以1949年为例,上海的三次产业构成分别为 7.2∶47.1∶45.7,第二产业中,轻纺工业所占比重为88.2%,重工业比重仅为11.8%[2], 从产值计算,生产消费资料的轻纺工业的纺织、面粉、卷烟、造纸、橡胶、皮革、肥皂、 火柴这8个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冶金工业产值仅为0.32亿元,机械工业产值 仅为1.78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和5%,大大低于纺织和烟草等轻工行 业,而代表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仪表、电子、精密机械等行业则几乎没有 从企业组织来看,全市工业企业除少数外商和官僚垄断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很 小、生产技术落后据1952年统计,上海全市共有工厂企业数25878家,平均每家工厂企业 从业人员仅为54人,千人以上的大厂很少,规模最大的国营上海烟草公司有6395人,江南 造船厂职工有4659人,而9人以下的小工厂多达15603家,占企业总数的60%,如181家上海 私营钢笔厂中,职工9人以下的就有100户,其中无职工的14户,1―4人的42户,4―9人的 44户,这些小私营企业遍布全市,很多工厂是只能进行简单加工、装配的小作坊、小工场, 生产技术落后,相互之间没有生产协作关系,没有固定的专业方向和产品,许多行业前后 生产差别很大,相互不配套。

      从城市产业布局来看,由于上海的发展,基本上是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主导下逐 步形成的中心城市,因此,在城市空间上,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中国政府、英美联 合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一市三治”的状态,并由此形成了上海产业空间的畸形状况:全市始 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城市发展规划,各种市政设施相互不兼容配套,而工业主要为外国资本,特别是英美资本所开设,主要集中在租界范围,人口和工业产业过度集中在苏州河和黄浦 江两岸,如上海的纺织业,90%集中在上海市区,市区则集中在杨浦和普陀两区,对上海产 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 (二)工业基地战略方针的确定 1949年上海解放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封锁,上海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口 岸作用弱化1950年,中共中央实行全国财政统一,国家银行的信贷收支实行全国统收统 支,1952年底,私营金融业公私合营后,上海全部信贷收支,都纳入北京总行通收通支范 围,与此同时,随着统购统销的实施,上海商业贸易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数量和流转方向 等,也都纳入了国家统一管理的范围,上海原有的中心城市功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不需 要,而上海原有产业发展的许多条件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大力 发展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就成为上海的必然选择。

      不仅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也符合 中共中央把上海作为消费性城市变为生产性城市的要求 1953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上海作为沿海城市和旧中国金融、工商业 经济中心,是国家的非重点建设地区(156个重点项目都没有在上海建设),国家对上海的建 设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 ,利用上海的工业基础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 设成为一个为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具体体现在上海制定的第一个五年年计划中,对上 海经济情况的第一条说明,就是“上海是我国现有工业基地之一”[3],在具体经济指标上, 五年计划规定,1957年上海工业总产值的计划水平为106.4亿元,要求比1952年增长 68.4%,其中,重工业增长112.7%,轻工业增长87.6%,纺织业增长35%,而同期商品零售额 的增长目标仅为17%[4]上海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发挥工业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开始形 成和确立 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上海通过加工订货 等形式积极引导和调节私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抑制和淘汰了一些不利于国计民生或盲目发 展的企业,并采取改建、扩建一些国营企业的办法,增加骨干企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和 工业企业进行了初步的改造。

      据1956年统计,上海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7∶55.4∶40.9[5], 第二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轻工业从88.2%下降到70.2%,重工业从11.8%上升到 29.8%,特别是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的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产值,分别从1949年的0.32 亿元和1.78亿元提高到9.53亿元和25.23亿元 二、综合性工业基地建设 1956年4月,毛泽东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充分调 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后,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沿海的工业基 地必须充分利用”的重要思想5月,陈云来上海传达毛泽东关于“上海有前途,要发展” 的重要指示根据这一指示,7月,上海第一届党代会通过决议,提出了“充分地利用上海 工业潜力,合理地发展上海工业生产”[6]方针,即“充分利用、合理发展” ,从产业结构 上明确了上海以发展工业为主的方针为实现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从1956年起, 上海在1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先后分3次,对上海的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和企业组织 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基本上形成了上海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的格局 (一)第一次工业改组1956年5月,上海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从上海发展需要,按产 品相近、工艺相同、协作对口的原则,对上海工业进行了第一次大的改组,这也是上海产 业向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开始。

      这次改组,主要是从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两个方面展开 在产业结构方面,为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发挥上海工业的优势,加大 了对重工业特别是机电工业和冶金工业的投入1956年上海对工业建设的投资额达到1.27 亿元,大大高于“一五”期间年平均只有9000多万元的水平,而其中投资重点就是机电、 冶金和化学等重工业,同时,大力加强冶金、机电企业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合作,在冶金企 业中,积极推进企业之间的合并,全市冶金企业从860多家合并为442家,机电企业由6701 家合并为2661家 在企业组织方面,积极推行上海工业制笔公司在对资改造中对私营工厂“梳辫子”的 方法,即根据不同企业区分不同情况,将生产安排和经济改组相结合,业务统一,财务独 立,以骨干厂为主,合并各个小厂上海把全市公私合营的22593家私营工业企业按上述原 则,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公司专业公司成立后,根据“产品归类、协作归口、地区相 近、定点划块”原则, “拆庙补庙” 第一步,先对所属企业实行编组管理,按产品类别分 编成若干个小组,采取统一管理、分散生产的联合管理形式,确定一个规模较大、条件较 好的工厂作为领导厂,称为“中心厂” ,受中心厂领导的工厂,称为“卫星厂” ,通过这一 方法,全市共建立2790个中心厂,11958个卫星厂;第二步,在编组管理的基础上,对一些 规模过小、技术落后、设备落后的小厂,予以合并,1956年,上海共合并工业企业7992家。

      第一次工业改组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后,由国家指导的第一次有计划产业结构 调整,使上海的工业经济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1956年上海工业产值达127.86亿元,比 1955年提高34.3%,增长速度扭转了“一五”期间低于全国水平的状况,国家急需的行业, 特别是冶金、机电行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冶金工业产值从6.08亿元增长到9.53亿元,机电 工业产值从3.87亿元增长到6.25亿元工业企业规模扩大,工业生产更为集中,通过归口 合并,全市工厂企业从1955年23713家合并为1956年18739家,企业平均职工从65人扩大到 105人同时,全市工业技术水平也有了比较大的提高1956年,上海工业的新产品及新品 种达到6244种,已开始独立设计制造一些国家建设急需的关键工业设备 (二)第二次工业改组 从1958年到1960年,上海又进行了第二次工业改组这次改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适 应上海工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更是顺应当时“大跃进”运动的要求这次改组,将大 规模基本建设与工业改组相结合,同步进行,在投资中改组,在改组中投资,主要是从几 个方面展开: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

      从1958年到1960年,上 海共投资4.18亿元,对上钢一厂、二厂、三厂等19家冶金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并抽调 其他各行业,特别是商业人员并入冶金行业,使上海的冶金行业钢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以1960年同1957年相比,钢产量从51.82万吨上升到251.94万吨,成品钢材从60.53万吨上 升到184.66万吨,钢种从80种扩大到335种,钢材从1600种扩大到2376种,职工人数从3.35万人增至12.16万人而同期上海商业机构从12.99万个下降到2.93万个,从业人员从39.92 万人下降到32.16万人[7] 进一步调整企业组织形式,组建大型骨干企业 【上海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上海经 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以第一次工业改组中的中心厂为主,通过裁并、改组,组建一批行 业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协作和行业分工,如将上海自行车行业和缝纫机行业的700 多家工厂,改组为3家整车厂、14家专业零件厂的自行车生产格局,以及4家整车厂、12家 专业加工厂、15家专业零件厂的缝纫机生产格局,极大地提高了上海自行车和缝纫机生产 能力1960年上海自行车和缝纫机的产量分别从1957年的28.51万辆和17.65万架提高到 83.66万辆和58.85万架。

      1960年同1957年相比,全市职工人数从211.78万人增加285.95万 人,工厂企业数在新建一大批工厂的情况下,从16316个下降到13488个,大中型企业从121 个增长到234个,机电和冶金企业更为集中,机电企业从4463家集中到398家,企业平均人 数从23人上升到483人,冶金企业从418家减少到84家,人数从平均80人上升到1448人 调整产业空间,兴建郊县卫星城1957年12月,市一届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在上海周 围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的决定1958年,经中 共中央批准,江苏10个县划归上海,上海的行政区划由636平方公里扩大为5910平方公里, 从而为上海的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创造了条件1958年开始,上海开始规划、建设闵行(机 械)、安亭(汽车)、吴径(化工)、嘉定(科研)、松江(轻工业)等5个卫星城镇同期建设的 还有吴淞(钢铁)、蕴藻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