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轼《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赏析.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6219124
  • 上传时间:2022-02-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9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轼《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赏析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宋代:苏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照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译文 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糊涂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照旧躬身耕耘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东坡田园滋润,更有喜鹊报喜来,晴暖气象新 最爱听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横流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屹立高山巅;这山水田园一一是渊明境地,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

      解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⑵陶渊明:一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诗人其游斜川事在晋安帝隆安五年(401),时陶渊明五十岁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都昌、星子之间的鄱阳湖畔 ⑶班坐:依次列坐 ⑷南阜(fù):南山,指庐山 ⑸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县西五里,一名乌石山 ⑹斜川诗:指陶渊明《游斜川》诗 ⑺元丰壬戌(rénxū)之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季 ⑻东坡:苏轼躬耕处位于湖北黄冈东面,原为数十亩久荒的营地,苏轼在其处筑茅屋五间,名日雪堂 ⑼挹(yì):通“抑”,抑制 ⑽长短句:词曲的别称 ⑾了了:明白,清晰 ⑿前生:先诞生,此有前辈之意 ⒀却:还躬耕:亲自耕种 ⒁鸟鹊:喜鹊 ⒂倾:斜,此就山体形成的斜坡而言 ⒃亭丘:即四望亭的后丘 ⒄孤秀耸曾城:孤峙秀美犹如屹立的曾城山曾城,增城山,传奇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 ⒅余龄:余生 赏析 这首词布满了剧烈的主观心情,起笔甚为突兀,直以渊明就是自己的前生。

      他后来作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序云:“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陶渊明好饮酒,自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出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饮酒二十首》序)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糊涂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走遍人间,照旧却躬耕”,布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状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像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但他以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逆境,以逆为顺,因而“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这些春天富于生气的景物使他欢欣,感到适意 词的下片略叙东坡雪堂四周的景观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正如其《雪堂问潘邠老》所说:“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仅以粗略的几笔勾画,表现出田园生活舒适清幽的境地,“意适于游,情寓于望”,超世遗物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憧憬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肤浅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似乎渊明当日的境况,而不知是否也会像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

      那时王安石已罢政数年,章惇、蔡确等后期变法派执政,政治生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盼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政局存在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似顺手写出,未曾着意经营,而词人胸中自有成熟的设想,故下笔沉着不迫,不求工而自工从纵的方面看:醉醒连渊明,渊明连躬耕,躬耕连东坡,东坡连及雪堂与四周景物,景物连斜川,最终回应到陶渊明《游斜川》诗之“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迤逦写来,环环相扣,总不离于此题从横的方面看:写四周景物,于所居之东坡则加细,说及一夜至晓的春雨、新晴;对西南诸景则只大概点出泉、溪、亭、丘,似零珠之散,合之则俨然是一幅东坡坐眺图,总归到“都是斜川当日景”之内,诚亦“至今使人想见其处”以似斜川当日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憧憬,对陶《游斜川》诗结尾所云“中觞纵遥怀,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当亦冥契于心苏轼应付逆境有自己的特别态度他对生活有信念,擅长从个人苦痛心情中解脱出来,很快适应环境,将生活安排得很好,随遇而安从这首词里也侧面反映了他与险恶环境作斗争的方式:躬耕东坡,自食其力,窃比渊明澹焉忘忧的风节,而且对谪居生活感到适意,怡然自乐,令政敌们对他无可奈何。

      苏轼有时难免有一点衰迟之感,却也留心着局势的变化,留意保存自己,不久神宗皇帝死后,哲宗即位,他又起复,乐观从政了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