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doc
8页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现辖2市3县5区,幅员面积1125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037平方 公里;总人口 973万,市区人口 313万自“十一五”以来,连续6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 省前列,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8.4 亿元,增长4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02.3亿元,增长17.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1.0 亿元,增长22.2%徐州是全国较大的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 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也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 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概括起来,主要有六大特点:一是优越的区位条件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在周围20个地级市、17万平方公里 范围内城市规模最大,是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中心和经济中心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处于东部 沿海开放和中西部开发的连接带、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 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具有显著的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特征二是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京沪高铁与即将开工的徐兰客运专线 均在徐交汇,2011年7月京沪高铁顺利通车,徐州至北京、上海的时间距离缩短至2个小时,成 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城市徐州境内公路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有5条高速、5条国道和20条省 道,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在水运方面,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运河亿吨大港 已开工建设,徐州市区距连云港国际港口只有200公里并以高速公路和东陇海铁路相连,形成了 大城市对大港口的对应态势在航空运输方面,徐州观音机场是国家一级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已 开通国内20多条国内航线和香港、台北直飞航班;另外,鲁宁地下输油管线纵贯徐州市区这五 个方面共同构筑起徐州“五通汇流”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三是丰富的物产资源徐州拥有煤炭、井盐、铁矿石等30多种矿产,煤炭已探明储量达39 亿吨,年产量2500万吨、是华东地区的煤炭基地;高品位井盐储量220亿吨,石膏年开采能力500 万吨、为华东地区之首徐州还是国家粮棉生产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五大蔬 菜产区之一,农业综合优势位居全省首位四是较为完善配套的产业体系徐州工业基础扎实,服务业发展优势和潜力很大,特别是以 工程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食品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已形成较大规模,产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较强。
2011年,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和能源产业产值分别完成2068.6亿元.1612.5亿元和1017.0亿元;煤盐化工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大企业培 育成效明显,徐工集团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11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卡特彼勒、利勃海尔 等国际著名企业相继在徐州设立了一批外资工程机械企业,徐州挖掘机公司等民营企业也不断发 展壮大新能源产业成长速度不断加快,以中能硅业.强茂电子等企业为代表的光伏光电产业发 展迅猛,以罗特艾德、维斯塔斯等企业为代表的风电产业蓬勃兴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 业链条食品产业具有较强的实力,拥有维维集团、绿健集团、娃哈哈徐州有限公司、青岛啤酒 徐州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服务业方面,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交通条件,使得服务 业的区域高地优势日益明显,城市中心商业圈已集聚国内外各类商业企业近2300家,市场消费半 径辐射淮海经济区1.2亿人口,外来消费占比达三分之一.节假日期间高达50%以上,具有显著的 辐射力和吸引力;市场体系较为健全,年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市场有3个,超10亿元的市场有17 个;物流业发展迅速,现有各类物流企业1000多家,一批生产性物流、生活性物流和综合性物流 重大项目和专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形成了集生产、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格 局。
产业集聚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态势十分强劲,特别是规划面积152.8平方公里的徐州经济 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已培育形成了工程机械与专用车辆、光伏光电、工业电子、生物医 药等一批优势产业板块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另外六家省 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承接产业转移、放大投资效应的基础和条 件日益完善五是有力的要素供给保障土地供应方面,徐州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江苏省委、省政府又给 予了特殊的扶持措施,可以把采煤塌陷地治理与建设用地挂钩置换结合起来,这样赢得更多的用 地计划指标,能有效满足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电力供应方面,目前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903万 千瓦,是江苏省重要的电力输出基地;劳动力供应方面,徐州科技教育发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 育规模在全省位居前列,专业技术人才达21万人,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约12万人,其中经正规 职业技术培训的近10万人,能够为企业输送各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熟练技工六是良好的投资环境徐州是一座山水园林城市,具有鲜明的“北雄南秀”城市特征市区周 边72座山峦绵延相连,云龙湖、吕梁湖、九里湖、大龙湖等大型湖泊和生态湿地错落有致,生态 环境优美。
森林覆盖率达31.3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9 %徐州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浓 厚,是华夏九州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上古养生学家彭祖的故国、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故里、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都,楚风汉韵淳厚,文物古迹众多,梆子戏、 柳琴戏、琴书等8大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徐州形 成了有情有义的人文环境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把徐州打造成投资兴业的宝地、 商机无限的热土和亲商安商的家园,坚持以诚招商、以信养商、以利兴商,精心打造亲商富商安 商的投资环境近五年来,相继荣获了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 境百佳城市、中国城市诚信政府、跨国公司最具投资价值城市、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 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等信誉品牌,来徐州投资合作的客商已遍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 德国、法国及香港、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先后在徐投资 落户十二五”时期,总体发展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实现以县为单位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美 好生活,为未来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迈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5000亿元(2010 年价,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0亿元,经济增长高于苏北、高于周边地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综合经济实力在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的领 先地位到2016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六年倍增,再造一个新徐 州,经济总量进入长三角城市前8名、我国大陆地级以上城市前30名,跻身全国发达地区行列 建设更加适宜人居的幸福城市,市区力争基本实现现代化,县域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到 2020年,在苏北率先,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 牌化,打造"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6年,装备制造、食品、 能源、冶金、建材、煤盐化工六大产业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突破5000亿元, 食品和能源产业分别突破2000亿元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 包、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五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打造“五 大千亿元服务业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6年,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 旅游业规模均突破1000亿元。
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力争到2016年,把徐工集团和中能硅业打造 成世界级企业,培育22个超百亿元企业和40个超50亿元服务业企业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明显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基本形成,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5%;自营出口总额 年均增长15%,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年均增长15%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7%以上,城市功能大幅提升, 基本建成区域性产业、交通、商贸、教育医疗、物流、旅游、金融、文化“八大中心”,初步形成 徐州都市圈和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把徐州建成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充满魅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和充满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污染 得到有效防治,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提高,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 林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耕地保有量保持59.48万公顷,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单位地区生产 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CO2#放减少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完成省下达任务。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11年以市为单位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14年以县为单位建成全面 小康社会,市区和有条件的县(市)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实现六年倍增,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00元;低收入者收 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2011年确保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控制在6%以下,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8%江苏省委、省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徐州融入长 三角三大历史机遇,以及省委对徐州工作提出的"两快两带三先”的新要求,给徐州新一轮大发 展带州歿誑屣夫投资者创造了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