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七载云烟》欣赏.docx
11页汪曾祺散文《七载云烟》欣赏精品文档汪曾祺散文《七载云烟》欣赏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 年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做斗南 村的地方,连富民都没有去过后期在黄土坡、白马庙各住过年把二年,这只能算 是郊区到过金殿、黑龙潭、大观楼,都只是去游逛,当日来回我们经常活动的 地方是市内市内又以正义路及其旁出的几条横街为主正义路北起华山南路,南 至金马碧鸡牌坊,当时是昆明的贯通南北的干线,又是市中心所在我们到南屏大 戏院去看电影,——演的都是美国片子更多的时间是无目的地闲走,闲看我们去逛书店当时书店都是开架售书,可以自己抽出书来看有的穷大学生 会靠在柜台一边,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逛裱画店昆明几乎家家都有钱南园的写得四方四正的颜字对联还有一个吴 忠荩老先生写的极其流利但用笔扁如竹篾的行书四扇屏慰情聊胜无,看看也是享 受武成路后街有两家做锡箔的作坊我每次经过,都要停下来看做锡箔的师傅在 一个木墩上垫了很厚的粗草纸,草纸间衬了锡片,用一柄很大的木槌,使劲夯砸那 一垛草纸师傅浑身是汗,于是锡箔就槌成了没有人愿意陪我欣赏这种槌锡箔艺 术,他们都以为:“这有什么看头!”1 / 13精品文档逛茶叶店。
茶叶店有什么逛头?有!华山西路有一家茶叶店,一壁挂了一副嵌在 镜框里的米南宫体的小对联,字写得好,联语尤好:我觉得这对得很巧,但至今不知道这是谁的句子尤其使我不明白的,是这家 茶叶店为什么要挂这样一副对子?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还是大西门一带大西门里的文林街,大西 门外的凤翥街、龙翔街凤翥”、“龙翔”,不知道是哪位擅于辞藻的文人起下 的富丽堂皇的街名,其实这只是两条丁字形的小小的横竖街街虽小,人却多,气 味浓稠这是来往滇西的马锅夫卸货、装货、喝酒、吃饭、抽鸦片、睡女人的地 方我们在街上很难“深入”这种生活的里层,只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是生活! 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卖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 细节感动不已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 —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新校舍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2 / 13精品文档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 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 大”。
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 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 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像蜜蜂寻找蜜源一样飞向昆明的大学生,大概有几条路径一条是陆路三校部分同学组成“西南旅行团”,由北平出发,走向大西南 一路夜宿晓行,埋锅造饭,过的完全是军旅生活他们的“着装”是短衣,打绑 腿,布条编的草鞋,背负薄薄的一卷行李,行李卷上横置一把红油纸伞,有点像后 来的大串联的红卫兵除了摆渡过河外,全是徒步自北平至昆明,全程三千五百 里,算得是一个壮举旅行团有部分教授参加,闻一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闻先生 一路画了不少铅笔速写其时闻先生已经把胡子留起来了,——闻先生曾发愿:抗 战不胜,誓不剃须!3 / 13精品文档另一路是海程由天津或上海搭乘怡和或太古轮船,经香港,到越南海防,然 后坐滇越铁路火车,由老街入境,至昆明有意思的是,轮船上开饭,除了白米饭之外,还有一箩高粱米饭这是给东北 学生预备的吃高粱米饭,就咸鱼、小虾,可以使“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的 流亡学生得到一点安慰,这种举措很有人情味我们在上海就听到滇越路有瘴气,易得恶性疟疾,沿路的水不能喝,于是带了 好多瓶矿泉水。
当时的矿泉水是从法国进口的,很贵没有想到恶性疟疾照顾上了我!到了昆明,就发了病,高烧超过四十度,进了 医院,医生就给我打了强心针(我还跟护士开玩笑,问“要不要写遗书”)用的药 是606,我赶快声明:我没有生梅毒!出了院,晕晕惚惚地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上帝保佑,竟以第一志愿被录 取,我当时真是像做梦一样当时到昆明来考大学的,取道各有不同 有一位历史系学生姓刘的同学是自己挑了一担行李,从家乡河南一步一步走来 的这人的样子完全是一个农民,说话乡音极重,而且四年不改有一位姓应的物理系的同学,是在西康买了一头毛驴,一路骑到昆明来的此 人精瘦,外号“黑鬼”,宁波人4 / 13精品文档 这样一些莘莘的学子,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奔到昆明来,考入西南联大,他 们来干什么,寻找什么?大部分同学是来寻找真理,寻找智慧的 也有些没有明确目的,糊里糊涂的我在报考申请书上填了西南联大,只是听 说这三座大学,尤其是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 吊儿郎当我就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寻找潇洒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自建 的,集中,成片的校舍叫“新校舍”新校舍大门南向,进了大门是一条南北大路。
这条路是土路,下雨天滑不留 足,摔倒的人很多这条土路把新校舍划分成东西两区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 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 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昆明不知道 哪里来的那么多肥皂箱,很便宜,男生女生多数都有这样一笔“财产”有的同学 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也有占了一个床位却不来住的有的不是这个大学 的,却住在这里有一位,姓曹,是同济大学的,学的是机械工程,可是他从来不 到同济大学去上课,却从早到晚趴在木箱上写5 / 13精品文档 小说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 等于不认识的我和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 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 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 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大路的东侧,是大图书馆这是新校舍惟一的一座瓦顶的建筑每天一早,就 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大图书馆藏书不少,但 指定参考书总是不够用的。
每月月初要在这里开一次“国民精神总动员月会”,简称“国民月会”把图 书馆大门关上,钉了两面交叉的党国旗,便是会场所谓月会,就是由学校的负责 人讲一通话讲的次数最多的是梅贻琦,他当时是主持日常校务的校长(北大校长 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梅先生相貌清癯,人很严肃,但讲话有时很幽默有 一个时期昆明闹霍乱,梅先生告诫学生不要在外面乱吃,说:“有同学说‘我在外 面乱吃了好多次,也没有得一次霍乱',同学们!这种事情是不能有第二次的更东,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下起雨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 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的《黄岗竹楼记》6 / 13 精品文档这些教室方向不同,大小不一,里面放了一些一边有一块平板,可以在上面记 笔记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木椅的设计可能还是从美国传来的,我在爱荷 华——耶鲁都看见过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 搬来搬去吴宓(雨僧)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 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到宝姐姐、 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这样的陋室之中,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联大五十周年校庆时,校友从各地纷纷返校。
一位从国外赶回来的老同学(是 个男生),进了大门就跪在地下放声大哭前几年我重回昆明,到新校舍旧址(现在是云南师范大学)看了看,全都变了 样,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东北角还保存了一间铁皮屋顶的教室,也岌岌可危了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 女生的衣着是比较整洁的有的有几件华贵的衣服,那是少数军阀商人的小 姐但是她们也只是参加Party时才穿,上课时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的一般女生都 是一身阴丹士林旗袍,上身套一件红的毛衣低年级的女生爱穿“工裤”,——劳 动布的长裤,上面有两条很宽的带子,白色或浅花的衬衫这大概本是北京的女中 学生流行的服装,这种风气被贝7 / 13精品文档满等校的女生带到昆明来了男同学原来有些西装革履,裤线笔直的,也有穿麂皮夹克的,后来就日渐少 了,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 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 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给他的灰 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 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 看有点像一个侠客。
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经黑了,路上 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紧张回头一 看,是化学教授曾昭伦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烂了,提不起 来,只能半趿着),因此发出此梯里突鲁的声音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志,这种精神,人天可感当时“下海”的,也有有的学生跑仰光、腊戌,趸卖“玻璃丝袜”、“旁氏 口红”;有一个华侨同学在南屏街开了一家很大的咖啡馆,那是极少数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8 / 13精品文档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和家乡邮汇尚通,不时可以得到接 济,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东 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厚德福的铁锅蛋、 松鹤楼的腐乳肉、“三六九”(一家上海面馆)的大排骨面,全都吃了一个遍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当时米线的 浇头很多,有闷鸡(其实只是酱油煮的小方块瘦肉,不是鸡)、爨肉(即肉末、音 川,云南人不知道为什么爱写这样一个笔画繁多的怪字)、鳝鱼、叶子(油炸肉皮煮 软,有的地方叫“响皮”,有的地方叫“假鱼肚”)。
米线上桌,都加很多辣 椒,——“要解馋,辣加咸”如果不吃辣,进门就得跟堂倌说:“免红!”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 “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菜,偶尔 有一碗回锅肉、炒猪血(云南谓之“旺子”),常备的菜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一种叫 “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 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一九四四年,我在黄土坡一个中学教了两个学期这个中学是联大办的,没有 固定经费,薪水很少,到后来连一点9 / 13精品文档 极少的薪水也发不出来,校长(也是同学)只能设法弄一点米来,让教员能吃上 饭菜,对不起,想不出办法学校周围有很多野菜,我们就吃野菜校工老鲁是 我们的技术指导老鲁是山东人,原是个老兵,照他说,可吃的野菜简直太多了, 但我们吃得最多的是野苋菜(比园种的家苋菜味浓)、灰菜(云南叫做灰菜,“”字 见于《庄子》,是个很古的字),还有一种样子像一根鸡毛掸子的扫帚苗野菜吃 得我们真有些面有菜色了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 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