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勃湾区自然概况.docx
3页海勃湾区概况海勃湾区位于自治区西南部、乌海市东北部,东倚雄伟壮观的桌 子山(乌仁都喜乌拉)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为邻;西隔黄河与乌达 区相望;南至四眼井与海南区相连;北与鄂托克旗碱柜乡交界地理 坐标北纬39° 31’〜39° 52’,东经106° 46’〜107° 05’之间, 总面积529平方公里至2005年底总人口人,其中城镇人口 18万 居住着蒙、汉、回、满等23个民族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016000代码:150302区号:0473拼 音:Haibowan Qu行政区划】海勃湾区辖1镇6个街道办事处,即千里山镇、新 华街道办事处、新华西街道办事处、凤凰岭街道办事处、海北街道办 事处、滨河街道办事处、卡布其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21个村,48 个居委会历史沿革】“海勃湾”一名是由蒙藏语“海若布刀亥”演变 而来,意为“雄狮之湾”神奇的名字来自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在 成吉思汗时代,有一个名叫约勒道日玛的著名铁匠,曾在卓子山上为 成吉思汗西征制作弓箭和甲胄,成吉思汗得胜后便把卓子山这片肥沃 的土地赐给铁匠铁匠有一子,名海若布,生的犹如雄狮一般英武、 剽悍久而久之,蒙古族牧民就以他的名字来称呼他的草地,于是, 便有了 “海若布刀亥”这个神奇的名字。
海勃湾区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是北方民族繁衍生 息之地春秋时期为白翟(即检狁之族)牧地战国时期属林胡牧地 秦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海勃湾区隶北地郡在 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海勃湾区境内先后成为蒙、汉、回、满等20个 民族活动的场所到明中叶以后,海勃湾地区为鄂尔多斯部的游牧地, 并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海勃湾地区隶属鄂托克旗1955年, 从鄂托克旗析出成为独立地区,先后称谓为卓子山矿区、海勃湾市, 均隶属伊克昭盟管辖,1976年1月乌海市成立,海勃湾区为乌海市 辖中心、区地形地貌】海勃湾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黄河中游,地 势东南高,西北低,黄河由南向北而过乌兰布和沙漠南缘的中山丘 陵、河谷及部分平缓起伏区内西北部较为开阔,沿黄河为倾斜干地, 宽约4-8公里;东南部为荒山丘陵,主要有桌子山、甘德尔山、千里 山,以桌子山为最高峰,主峰海拔为2149. 4米甘德尔山与桌子山 之间夹有宽谷洼地,宽约3-6公里,海拔1200-1 280米,相对高差 80 一 100米之间气候资源】海勃湾区属典型的极端大陆性气候特点是降水少, 气温高,大风多,日照长,干旱严重,四季分明,冬长寒冷,夏短炎 热。
海勃湾地区晴天多,日照极为丰富,是我国日照丰富地区之一, 平均日照为3047.3小时,日照百分率在69%〜73%之间年均降水量 只有154.8毫米,最多年份可达357毫米,最少仅42毫米,主要集中 在夏季,是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极端最高气温3 9. 4°C,最低气温一 32. 6°C,年平均气温为10.3°C( 1961 —1980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气温最高的地区无霜期为157-165天,生长 期大致在175天左右年绝对湿度一般为6毫巴左右,年蒸发量为3 5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差值在20倍以上年均地 温不足20C,最大冻土深度在163〜178厘米海勃湾西北是乌兰布 和沙漠,东边是桌子山,地处冷空气入侵门户,年平均风速较大,可 达3.14米/秒,风向多为偏西北风或西北风,并且沙暴日数多,全年 约为22〜26天水资源】黄河为本区最大干流,河段长达45公里,河宽一 般为250-500米最大洪峰流量5 820立方米/秒(1946年、1981年 两年出现)年最小径流量166亿立方米,平均径流量为32亿立方米 有汇自桌子山、千里山、甘德尔山的10余条泄洪沟,平时干涸,雨 季山洪发生注入黄河。
土壤资源】海勃湾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灰漠土、棕钙土、栗 钙土、风沙土、草甸土、盐土等,其中灰漠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 土壤生物资源】海勃湾区境内,除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充足的 水资源外,还分布着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现已查明的野生植物有69科,181属,297种其中:饲用植物93种;药用植物30余种且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植物沙冬青、蒙古扁桃、四合木、半日花 和绵刺(又名“蒙古包大宁”)等其中:四合木属蒺藜科植物,是 7000万年前第三纪的残存植物,世界上特有属种分布在我国190个 属种中,桌子山地区就有稀世植物,它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土地资源】海勃湾区总面积5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2250公顷,有林地面积5607.9公顷(包括四合木灌溉区),牧草地面 积1.4万公顷,可利用面积1.2万公顷,建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