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固定桥.ppt
76页固 定 义 齿 高红娜,一 定义 固定义齿即固定桥是修复牙列缺损中缺失的一个或几个天然牙,恢复其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的一种修复体 主要利用缺失牙间隙两端或一端的天然牙作为基牙在基牙上制作义齿固位体并与人工牙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粘固剂粘固在基牙上患者不能自行取下二 固定桥的特点 1 牙合力由桥基牙分担承受 2 稳定性、固位、支持作用好,功能恢复好 3 舒适,异物感小 4 基牙切割多 5 患者不能自行取戴 6 适用范围比可摘局部义齿小,第二节 固定义齿的组成和类型 一 组成 1 固位体 2 桥体 3 连接体 4 基牙,二 分类 (一) 按桥体和牙槽嵴的关系分 1 非接触型 2 接触型 (二) 按材料分 1 塑料桥 2 金属烤瓷桥 3 金属桥 4 金属塑料联合桥,(三)按固定方式分 1 双端固定桥(完全固定桥) 桥体、两端固位体、基牙连为一体 特点: a 在功能状态下各个基牙不能单独运动而 是整体运动这种整体运动符合生理要 求 b 支持作用好,可以承受较大的咬合力,2 半固定桥 一端和固位体固定连接,另一端和固位体活动连接 特点: a 各个基牙可以单独做生理运动 b 适用于基牙就位道不一致时 c 活动端可以得到应力缓冲 d 活动端一般为栓和栓道,3 单端固定桥(悬臂固定桥、单端游离式固定桥) 桥体只有一端有固位体,另一端游离或与邻牙 接触。
特点: a 制作相对简单,容易就位 b 符合美观要求 c 可以减少健康牙体磨除 d 桥体受力产生杠杆作用,4 复合固定桥: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固定桥组合成 特点: a 至少包含两个以上基牙、四个以上牙单位 b 不易取得共同就位道 c 当桥体受力时各个基牙的反应不同,可相互 支持,也可相互影响,5 种植体固定桥: 6 固定-可摘联合桥 7 粘结固定桥,第三节 固定桥的适应症: 1 缺牙的数目:基牙条件良好时,理想数目为2戴 2或1 2 缺牙的部位:基牙条件良好时,任何部位都可 以;但游离缺失应慎重 3 基牙条件:a 牙冠—能否提供良好的固位和抗 力 b 牙根—以粗大、长、多根牙首选; 不能有病理性松动;牙槽骨吸收不 能超过根长 1/3;必要时可增加基 牙 c 牙髓—活髓牙最好,d 牙周组织—健康,无进行性炎症及牙槽 骨吸收 e 基牙的位置—应不能影响就位道 4 咬合关系:缺牙区咬合关系基本正常; 对牙合无过度伸长; 基牙无过度倾斜 5 缺牙区牙槽嵴:创口完全愈合(一般3个月) 6 年龄:20-60y 7 口腔卫生及余留牙情况良好第四节 固定义齿的生物基础 1 咀嚼肌力: 提颌肌收缩时所发挥的最大力。
2 牙合力: 上下牙齿咬合时牙周所承受的力 3 最大牙合力: 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4 牙周潜力: 在咀嚼过程中所用牙合力为最大牙合力的一 半,所以牙周组织还贮存了相当大的储备力 量,称牙周潜力5 牙周膜面积: 牙周膜面积顺序: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尖牙双 尖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下 侧切牙下中切牙 牙周膜面积:单根牙颈部最大; 多根牙分叉处最大,颈部次之 6 牙槽骨结构:通过x-ray检查 健康牙槽骨:致密、骨小梁整齐;牙周储备较多 废用牙槽骨:疏松、骨小梁紊乱;牙周储备较少,第五节 固定义齿的机械力学和生物力学原理 简支梁的反应: 将一直梁静置于两端支点上,即构成简支梁 特点:1 当于两端中点向下加压,两支点受 力均等而重力点靠近一端则该侧受 力较大; 2 当压力超过梁的应力极限值,梁的 两端向上翘起简单固定梁的受力反应: 将简直梁的一端或两端固定在桥基内 1 两端固定在桥基内—双端固定桥 2 一端固定在桥基内另一端支持在桥基上—半 固定桥 3一端固定在桥基内另一端无固定和支持—单 端固定桥 特点:双端固定桥桥基、半固定桥固定端、单 端固定桥的固定端既有负重又有屈矩; 半固定桥活动端有负重而无屈矩。
固定桥表面的应力分析: 1 固定桥表面的应力分布与外力作用的部位、作用力的大小和桥体本身的长度有关; 2 固定桥桥体的长、宽、厚及材料性能与应力变形有关; 3固定桥的连接体是应力集中区,强度增大应力减少; 4 固定桥的结构影响表面应力分布双端固定桥比单端固定桥应力分布更合理、均匀;单端固定桥应力集中于连接体处; 5固定桥位置与表面应力有关:上前牙下前牙、 尖牙处较大 6 基牙越健康,桥体表面应力减少固定桥基牙牙周组织分析: 1 牙列缺损修复前后对比 修复前,缺牙区邻近牙及牙周组织应力值增加,而修复后应力减少主要是应力传递到了桥体和邻牙 2 基牙数目与形态的关系 基牙数目多、多根牙应力值小故基牙数目可适当增加,尽量利用牙周膜面积大的多根牙 3 固定桥的受力方向 垂直力时牙周组织以压应力为主;斜向力时为拉应力和压应力 4 固定桥的位置 固定桥两端均有邻牙时基牙牙周组织应力减低,邻牙 分担部分牙合力第六节 固定义齿的固位 固位原理: 1 摩擦力 2 约束力 3 粘结力 三种力协同作用,使基牙与修复体形成一个 整体影响固定义齿固位的因素: 1上下颌牙的排列关系 2 基牙受力的运动方式 1)颊舌向运动 2) 近远中向运动 3)垂直向力,上下颌牙的排列关系: 因上颌牙列覆盖在下颌牙列唇颊侧,受非轴向力时,产生扭力使上颌固定桥的固位体舌向扭转脱位;上前牙更明显。
而对下颌牙影响较小颊舌向运动: 1 当固定桥受均匀的颊舌向力时,向颊舌向整体旋转,对固位体的固位力影响较小 2 当一端基牙受到颊舌向力发生旋转而另一端则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整个固定桥旋转 结果:a 粘固剂受剪切力破坏,固位受影响, 使粘结力较弱一侧松动脱落 b 固位良好和基牙条件相差不大,则影 响不大 c固位良好和基牙条件相差大,则损伤 条件差的基牙,,近远中向运动: 固定桥受近远中向力时,基牙会向近远中方向移动 结果:1 如果固位体高度过低或轴壁过分内 聚,则约束力不够,易脱落 2 如果基牙稳固性差,则倾斜移位量 大;而固位体固位力好则基牙牙周组 织损伤 3 还与桥体的长度、基牙稳固性、受力 是否均匀有关,,垂直力: 1 均匀的垂直力对基牙和固位影响不大; 2 垂直向力作用于一端,则易造成冠的脱落或 基牙损伤,尤其是桥体过长者 3 复合固定桥中间的基牙只能用全冠固位固定义齿的稳定性: 定义: 固定义齿的稳定性是指在生理咀嚼功能运动中,在承受来自各方的咬合力时,仍然能保持义齿的平衡,无潜在的翘动现象 义齿一旦出现翘动现象,易破坏粘固剂而使固位体脱落各种义齿的稳定性: 1 双端固定桥稳定性好 2 各基牙形成的支点线呈四边形者稳定性好 3 单端固定桥稳定性差,应增加基牙 4 前牙区固定桥稳定性差,尤其是牙弓突度大者,应增加基牙。
5 试戴时义齿不能有翘动,否则重做第七节 固定义齿的设计 固定义齿修复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正确的设计,设计合理的固定义齿能充分发挥咀嚼功能,维护口颌系统的生理健康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并将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固定义齿的设计除了从全局出发,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健康、口腔整体情况外,局部主要考虑: 1 基牙的选择 2 固位体的设计 3 桥体的设计 4 连接体的设计,一 基牙的选择 基牙的支持要求: 1 首选牙根粗大牙、多根牙(分叉大者更佳) 2 临床牙冠:根至少1:1(理想的是1:2或2:3) 3 以 牙周膜面积作为参考依据 4 牙槽嵴吸收超过1/3、一度以上松动者不能作基牙 5 如增加基牙原则上应放在较弱的以侧,基牙的固位要求: 应考虑基牙牙冠的固位形和抗力形 1 牙冠必须要有足够的体积、适宜的形态、良好的组织结构 2 尽量保护基牙的活髓 3 病损的基牙必须经过彻底的治疗 4 牙冠缺损大者,应以钉、桩加固,基牙的就位道要求: 1 各基牙预备后必须取得共同的就位道 2 对倾斜的基牙可以正畸、或改变固位体及连接体的设计 3 严重倾斜的牙齿不能作基牙,否则切割牙体过多,且在功能活动中牙合力易伤牙周组织。
基牙数目的要求: 基牙能否承担桥体传递的合力和自身本应承担的合力,是固定义齿修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一般情况下2戴1、或2戴2 2 以牙周膜面积决定基牙数量 3 以牙合力比值决定基牙数,以牙周膜面积决定基牙数: 由Ante提出,原则上基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应大于或等于缺失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 但是,在临床上应根据缺牙的部位、缺隙的大小、牙弓形态、咬合关系、合力的大小、基牙牙周膜的实际面积综合考虑以牙合力比值决定基牙数: Nelson提出:基牙合力比值总和的两倍应大于或等于固定桥各基牙及缺失牙合力比值的总和,,二 固位体的设计 固位体应具备的条件: 1 固位形和抗力形 在咀嚼功能活动中,不至于松动、脱落、破损 2 各固位体就位道一致 3 材料的理化性、生物相溶性良好 4 固位体能保护牙体组织 5 保护牙髓组织,对牙髓无刺激 6 固位体边缘密合 7 固位体应具有该基牙的解剖外形及功能,固位体的类型: 1 冠内固位体 主要是各型嵌体边缘线长、切割牙体深、易继发龋一般用于基牙已有龋坏、咬合力小者 2 冠外固位体 部分冠、全冠 3 根内固位体 通常以核桩+核外全冠制作,固位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提高固位体的固位力:轴面聚合〈50、3/4冠延长 邻面沟、切沟及针道设置等。
2 两端基牙固位力应基本相等 3 固位力的大小应与合力、桥体跨度、曲度匹配 4 各固位体就位道一致 5 保护基牙牙尖 6 基牙牙冠缺损应一并修复,必要时采用针、桩、 核桩等加固,三 桥体的设计 桥体的要求: 1 恢复缺牙的形态和功能 2 良好的自洁作用,符合口腔卫生要求 3 形态和色泽美观、舒适 4 后牙桥体颊舌径和合面解剖形态应有利于支持组织的健康 5 理化性和生物相溶性好,桥体的类型 1 按制作材料分: 1 金属桥体 2 非金属桥体 3 金属-非金属联合桥体,桥体的类型 2 按桥体龈端与粘膜接触的关系: 1)接触式桥体 桥体龈端与粘膜无压接触当固定桥受力,基牙向牙槽方向移位,桥体也随之移动并对黏膜进行生理性刺激 优点:a 美观 b 前牙有助于发音 c 避免缺牙区牙槽嵴废用性萎缩,桥体龈面与牙槽粘膜的接触方式: A 鞍型接触(又称非自洁型): 桥体龈面跨过牙槽嵴顶呈鞍型,与牙槽嵴黏膜接触面积大,不易清洁、易存留污垢和细菌刺激黏膜 B 盖嵴型接触 桥体的唇颊侧与牙槽黏膜呈线型接触,接触面积很小,自洁作用好,易于清洁,利于黏膜的健康适用于龈牙合距离大的上颌桥体;龈牙合距离小者及下颌不适用,因局部易存积污垢及细菌。
桥体龈面与牙槽粘膜的接触方式: C 改良盖嵴型接触 桥体与黏膜的接触面积比鞍型小,一般只有原天然牙颊舌的1/2;唇颊侧与邻牙的位置及形态协调,舌侧达到或接近牙槽嵴顶,适当扩大了邻间隙此型自洁作用好,上下均适用 D 舟底型(弹丸型)接触 桥体龈面与牙槽嵴黏膜呈椭圆型接触,颊舌径窄而近远中径略宽自洁作用好适用于牙槽嵴顶颊舌径较窄的上下颌桥体2)悬空式桥体: 桥体与粘膜不接触,并且至少有3mm以上的间隙此间隙便于食物的通过而有较好的自洁作用,故称卫生桥 缺点:a 不美观,仅适用于牙槽嵴吸收过多的 后牙 b 缺牙区牙槽嵴无生理性压力刺激桥体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1 牙合面: 1 )牙合面形态 应和邻牙 牙合面协调、与对颌均匀接触并避免早接触、减少咀嚼中的侧向力(降低牙尖高度) 2 )牙合面大小 缺失牙颊舌径的2/3-1/2桥体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2 桥体的龈端 应注意以下问题: 1)固定桥修复的时间 一般在拔牙后3个月进行 2)桥体龈端的形式 a 接触式桥体和粘膜的接触面积应小于该部天 然牙的颈部横截面 b 非接触式桥体龈面距黏膜至少3mm 3)桥体龈面与粘膜的密合度 既保持良好接触,又不过紧压迫粘膜。
桥体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2 桥体的龈端 应注意以下问题: 4)桥体龈端的光滑度 无论何种材料均应高度抛光 5)桥体龈端材料的选择 以金、铂及烤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