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封神演义》蕴含的伦理困境与化解途径.doc

30页
  • 卖家[上传人]:zh****71
  • 文档编号:130641879
  • 上传时间:2020-04-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6K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 《封神演义》蕴含的伦理困境与化解途径 2020年4月 《封神演义》蕴含的伦理困境与化解途径 本文关键词:蕴含,伦理,化解,困境,途径 《封神演义》蕴含的伦理困境与化解途径 本文简介:《封神演义》以武王伐纣为情节主线一些研究者常常认定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对暴政、歌颂仁政,歌颂推翻暴君的正义战争,彰显历史进步的作品但是,汤武征伐是犯上作乱还是替天行道,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儒家思想体系中常常引发争论 《封神演义》蕴含的伦理困境与化解途径 本文内容:   《封神演义》以武王伐纣为情节主线一些研究者常常认定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对暴政、歌颂仁政,歌颂推翻暴君的正义战争,彰显历史进步的作品但是,汤武征伐是犯上作乱还是替天行道,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儒家思想体系中常常引发争论《封神演义》虽然借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作演绎,在相当自由的空间中谈鬼论神,但也难以逃脱与这段历史相伴随的伦理困境。

      面对这样的文化传统,《封神演义》的作者会没有任何的矛盾或顾忌吗? 真的会旗帜鲜明地对这场以下犯上的革命高唱赞歌吗?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仔细阅读了《封神演义》,作了一些分析,写成了这篇论文,希望就教于大家   一、关于武王伐纣是否正义的历代争辩   《封神演义》的创作必须面对武王伐纣的历史争辩历史上对武王伐纣正义性最有力的辩护出于孟子之口孟子在同齐宣王争辩君臣之义时说道: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然而,对武王伐纣正义性的怀疑从周武伐纣的大军踏上征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出现《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高呼: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钟伯敬对《封神演义首阳山夷齐阻兵》这一回发表评论时指出:   伯夷叔齐为万古君臣之义,故叩马直谏,至今诵之犹有余馨子牙纵左右辩难,未尝不凿凿可听,终是压此两句不倒 第六十八回)伯夷叔齐的故事是否真有其事,历史上曾有过争论黄庭坚于《伯夷叔齐庙记》中引阳夏谢景平的话说: 二子之事,凡孔子、孟子之所不言,可无信也其初盖出庄周,空无事实; 其后司马迁作《史记》列传; 韩愈作《颂》。

      事传三人,而空言成实但是,不管伯夷叔齐的故事是否属实,问题是有了这样的故事,而且笃信者众多,赞扬者多人们借此对武王伐纣持批评态度正如宋人俞文豹在《吹剑录》中对韩俞的《伯夷颂》发表评论时所说:   韩文公《伯夷颂》,无一辞及武王末后方云: 虽然,微二子,则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其罪武王也,凛然如刀锯斧钺之加,而锋芒不露……因此,伯夷、叔齐在后世赢得的巨大名声———举世浑浊,清土乃见 《史记伯夷列传》) ,足以使伐纣的正义性以及周武王的圣人地位难以安安稳稳地维持下去   由此,武王伐纣是否正义成了儒家思想传统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的评价表明他对武王伐纣的态度有所保留接下来,雄辩的孟轲可以把齐宣王驳得哑口无言,却不足以消解这个问题一到天下一统,盛汉方兴,孝景皇帝面前便上演了一场着名的争论《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   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 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 冠虽敝,必加于首; 履虽新,必关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 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 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 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然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里却又极力为武王伐纣开脱罪责: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齐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 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见有汉一代不仅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反而使它变得更加敏感,更加难以达成共识   到了宋明时代,中央集权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君权的神圣性与不可动摇性已经大大加强,忠君之德也被推向极端这表现在这一时期的某些文人对孟子的非议上司马光便不喜《孟子》李觏更是对孟子大加笞伐,斥之为罪人对孟子的非议集中在他的革命思想上,也就是集中在他对汤武征伐的肯定上苏轼在《论武王》中开宗明义地说:武王,非圣人也   又说:   而孟轲始乱之,曰: 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

        当然,也有支持武王,支持孟子的例如,王安石就对上述论调不以为然,他在《伯夷论》中说: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 27 年( 公元 1394 年) 把孟子赶出文庙,并删掉《孟子》三分之一,出《孟子节文》行世,把这个问题钦定了一个答案背负着这样的文化传统,《封神演义》的作者会像那些深受革命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研究者们想象的那样,对武王伐纣做出清晰的伦理评判么?   二、叛纣归周将领的命运   要把《封神演义》作者的态度搞清楚,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作者对于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如果从歌颂革命的观点看,叛纣归周当然是一种顺天应人的明智选择那么,本节就来研究一下书中这些人物的命运   根据我的统计,《封神演义》中描写商纣官员或将领反叛商纣,投奔或归降西岐的事件共有十三次:   1. 方弼、方相兄弟在第八回反出朝歌,在第四十一回被黄飞虎收归西岐  2. 李靖在第十四回拜燃灯道人为师后,尊师命辞官暂隐山谷,于第六十五回来至西岐  3. 姜子牙于第八回逃离朝歌,于第二十四回被文王聘为丞相。

        4. 杨任于第十八回被纣王挖目后被道德真君救回紫阳洞,于第八十回归西岐  5. 武成王黄飞虎一家于第三十回反纣,于第三十四回终于过五关斩六将到达西岐  6. 晁田晁雷于第三十五回伐西岐,兵败后归降  7. 邓九公一家及部众于第五十三回奉敕伐西岐,于第五十六回兵败后归西岐  8. 苏护一行于第五十七回奉敕伐西岐,于第六十一回归西岐  9. 洪锦于第六十六回征伐西岐,第六十七回归降  10. 胡升于第七十三回失守佳梦关投降西岐  11. 徐盖于第七十三回失守界牌关投降西岐  12. 邓昆芮吉二人于第八十五回奉旨协守临潼关,于第八十六回献关归降  13. 飞廉恶来于第九十六回偷商纣国玺,于第九十九回献于周   上述三支人马需要特别提出来讨论一下: 一个是李靖,一个是邓昆芮吉二人,一个是姜子牙李靖曾任纣王的陈塘关总兵,在职期间并没有与纣王发生过冲突,也没有与西岐形成过敌对关系当他拜燃灯道人为师之后,就尊师命悄然辞官了并且,他在第六十五回归西岐时是以一个道德之士的身份出现的,书中对他归西岐的描写是基本与韦护、金吒、木吒等人归西岐的情形一样的在他后来作为周将出战时,对方也从没提到过他从前的身份。

      他先前的背景对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毫无影响所以我认为,李靖应该归在道德之士一类人物中去讨论应该说杨任于第八十回归西岐时也是以道德之士的身份出现的,这一点与李靖是相同的但是杨任归至西岐后那奇特的形象———眼眶里长出两只手来,手心里反有两只眼睛( 第八十四回) ———却在永远地提示着他在商都的不幸遭遇,提示着他与商纣曾经因尖锐冲突而导致的反叛而这一点恰恰是与李靖非常不同而与这一序列中的其他人非常相同的地方因此我们仍是把他放在这一序列中来讨论关于邓昆芮吉二人,柳存仁先生认为他们是由《列国志传》中虞黄二侯衍化而来的 柳存仁 1991) 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根据《列国志传》中的描述,虞芮二侯是与西伯侯地位相当的人,同样是在纣王管辖范围之内的小国君主故二人之地位又与众人不同所以,也不应放入此一列中来讨论另外,因为姜子牙作为佐周伐纣不可或缺的人物而居于全书的中心,他的角色地位在整个故事中非常特殊,因此也是不应该和这些将领放在一起来讨论那么,这里要讨论的是以下十支队伍或人物了即方弼方相兄弟; 杨任; 武成王黄飞虎一家及部众; 晃田晃雷部众; 邓九公一家及部众; 苏护部众士; 洪锦部众; 胡升部众; 徐盖部众; 飞廉恶来。

        这十支人马都先后反叛了商纣并归降了西岐他们弃绝独夫、归顺圣主,按照歌颂革命的观点,作者应该对他们大加赞扬与歌颂但是,书中姜子牙对待他们的态度迥然不同对前八支人马,姜子牙是以隆重的礼仪来迎接的,可是后两支人马却被姜子牙砍了头被砍了头的人,书中把他们归结为投机革命其实,细细分析起来,他们的反面色彩都是主观描画的结果飞廉恶来偷商纣国玺送给周朝的行为与武王分封诸侯时偶然提到的一句微子抱祭器归周的行为也没有太大的差异胡升在第七十一回与洪锦大战佳梦关时,最初的两次交锋就令他损失了两员大将,这使他立即确定了天命的归属,当时就明确表达了想要归降西岐的愿望( 第七十一回) ,但是他却被胡雷拦住了胡雷死后,他又遇到了胡雷的师父火灵圣母的阻拦等到再没有人阻拦时,他就归降了西岐然而,他归降后立刻被姜子牙扣上投机革命的罪名砍了头其实从客观上来讲,胡升讨伐西岐与归降西岐的过程与晁田晁雷、苏护和徐盖等人的过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那么,为什么他就不见容于西岐呢? 为什么姜子牙对他们的态度会如此不同呢?   试比较《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的一段故事: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后来经过一些中间人的劝说———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因此,高祖最终宽恕了季布,并且召见,谢,拜为郎中在同一篇列传中,太史公还记述了季布的弟弟丁公的事情: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后来同样的是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不同的却是结果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 ‘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两个人几乎有着同样的经历和行为,却遇到了不同的对待《资治通鉴》中对此有一段很着名的评论:   臣光曰: 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杰,招亡纳叛,亦以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 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敬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二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余年,宜矣   司马光的这段话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被宽恕的———战乱之时正是用人之际,夫忌壮士以资敌国; 被杀头的———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所以胡升死了而邓九公活了下来! 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胡升和飞廉恶来被杀的事件发生在整个武王伐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