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学-消化系统第二节口腔、咽.doc
8页教案教材分析:本章消化系统在整本教材中为相对重要的的章节,理论讲授需10个课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概述; 二、消化管;三、消化腺;四、腹膜通过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让学生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旅程,以及 其是如何被消化吸收的本节消化管可以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其难点是牙、舌、直肠、肛管的构造以及食管的 三个狭窄牙可以分为乳牙和恒牙,二者都有各自的命名;舌分为舌肌和舌黏膜;这就要求教师讲清牙、 舌、直肠、肛管的构造,在讲解时让学生互相观察对方的牙、舌以及牙、舌、食管、胃、小肠、大肠等的 模型,用最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争取难点突破本节消化管的重点是牙的形态和构造特点、口腔腺的名称及位置、胃的位置,形态结构、食管的三个狭窄 在突出牙的形态和构造特点这一重点时用模型观察法,口腔腺的名称位置这一重点用案例分析法胃的位 置,形态结构、食管的三个狭窄这儿个重点用让学生先观察食管和胃的模型,再动手比划胃的分部,以及 食管狭窄的部位来突出课程名称解剖学基础 年级 一年专业、层次护理专业授课类型理论课(新课)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节消化管口腔、咽教案的讨论与设计:1. 首先让学生想象口腔中有食物,让同学们尝试咀嚼,让学生直接体会口腔中各个结构的运动,以 激发她们对本节的重视及兴趣。
2.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的牙以及口腔腺,咽的位置,使学生对牙的结构,口腔腺及咽的位置有个直观 的印彖,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牙解剖结构以及口腔腺开口更加容易理解,突出重点3. 重点强调胃的分部和食管的狭窄,通过胃和食管的图片、模型来理解食管的狭窄是损伤、肿瘤好 发部位的原因以及胃溃疡等好发部位4. 讲解小肠,大肠时时让学生先直接观察大、小肠模型,产生直观印象在讲解过程中用比较法学 习大小肠的分部以及结构形态,让学生更好理解大小肠的特点,并用画图法等让学生们了解阑尾 的位置(麦氏点),借此突破难点5. 最后讲解直肠和肛管的结构,让学生观察直肠和肛管的模型,讨论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之 后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排便失常的案例进行总结分析,让学生对直肠和肛管的结构有个 更好的理解教学口的与要求:1. 掌握唇和颊及腭的结构特点;2. 掌握牙的形态、构造、种类、排列、牙周组织;3. 掌握舌的形态、结构特点;4. 掌握口腔腺的位置,特点;5. 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和结构特点;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1. 复习旧课、提问:7分钟2. 唇和颊:7分钟3. 腭:4分钟4. 牙:25分钟5. 口腔腺:10分钟6. 咽:19分钟7. 总结:8分钟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牙的构造、舌的构造重点:牙的形态和构造特点、口腔腺的名称及位置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标本模型演示观察,讨论教学作业:解释咽颊、描述牙的形态和构造特点学生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的课堂活动,思维要随老师的讲解而动,适当做些课堂记录,课后及时复 习、完成习题集相应的作业。
课后记(包括教学目标的测评,教学反馈与矫正等)详见单元续页后(续页)教学过程:第三章 消化系统第二节消化管一、口腔分部: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临床意义: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通过第三磨牙后面的间隙相通,临床上可通过此间隙 对牙关紧密的病人进行灌注营养物质和药物一) 口唇和颊1. 组成:rti皮肤、口轮匝肌及黏膜组成2. 口裂:上、下唇间的裂隙称口裂3. 口角:口裂两端结合处称口角4. 发纟ft:在唇的游离面皮肤与黏膜移行处,因含丰富的毛细血管而呈鲜红色机体缺氧时则可变为暗红乃至绛紫色,称发绡5. 鼻唇沟:在口角与鼻翼稍外方有一弧形线称鼻唇沟,为上唇与颊的分界线临床意义:面神经麻痹的病人,鼻 唇沟消失或变浅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浅沟称 人中,其中、±1/3交界处为人中穴,临床针刺该穴可抢救昏迷病人上、 下唇内面正中线与上、下牙龈间各有一黏膜皱襲,分别称上唇系带和下唇系 带6. 颊:由皮肤、颊脂体、颊肌、黏膜等组成,构成口腔前庭的侧壁颊黏膜在平对上颌第2磨牙冠处有腮腺管的开口二) 腭1. 组成:腭构成固有口腔上壁,前2/3为硬腭,由上颌骨和腭骨为基础覆以黏膜和 腭腺而成后1 / 3为软腭,由横纹肌和黏膜构成。
2. 腭垂:软腭后部中央向下的圆形突起称腭垂(悬雍垂)3. 腭舌弓:自腭垂向两侧各有两条弓形黏膜皱裳,前方的一条向下连于舌根部,称腭舌弓;4. 腭咽弓:后方的一条向下连于咽侧壁,称腭咽弓5. 咽峡:腭垂、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通向咽的通道,也是两者的分界软腭后部结构的松弛、塌陷可导致打鼾三)牙1. 形态:每个牙都分为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2. 构造:牙主要由牙质构成牙质一一致密、坚硬,是牙冠、牙颈、牙根的主体釉质一一牙冠的表面被有白色、光亮、坚硕的釉质,在牙根及牙颈的表面则被一 层牙骨质或称粘合质覆盖牙髓一一牙内部的腔隙称牙腔,腔内充满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牙髓临床意义:釉质不耐酸,如长期饭后或吃糖后不漱口,易分解成酸而腐蚀釉质,即临 床常见的魏齿腐蚀仅波及牙质时,常可因接触冷、热等刺激引起感觉过 敏,产生酸疼,若舗洞不断加深,波及牙髓的神经,可引起剧痛3. 分类:根据牙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4. 牙的萌出与脱落:在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出第一组称为乳牙,从生后6个月开始陆续长岀,至2岁全部出齐第二组称恒牙,在6岁时乳牙开始脱落, 此时首先萌出的是第一磨牙,至14岁前逐步长出28个恒牙并替换全部乳牙。
第 三磨牙要迟至18-25岁萌出,故也称迟牙或智牙该牙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出现横 生、阻生乃至终生不萌出等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恒牙牙冠咬合面逐渐磨耗, 可根据磨耗程度判断年龄5. 牙式排列与数li:乳牙:上、下颌的左、右侧各5个,由前向后为切牙2个、尖牙1个、磨牙2个,共 20个恒牙:上、下颌左、右侧各8个,由前向后为切牙2个、尖牙1个、前磨牙2个、磨 牙3个,共32个临床应用: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牙的方位为准,以〃+〃记号划分四区表示上、 下颌左、右侧的牙位,以罗马数字I〜V表示乳牙,以阿拉伯数字1-8表示恒牙 如」7表示左上颌第2恒磨牙,「III表示右下颌乳尖牙6. 牙周组织:牙周膜一一位于牙根与牙槽骨之I'可的致密结缔组织,有固定牙根的作用牙槽骨一一位于上下颌骨的牙槽部牙龈一一是口腔黏膜覆盖在牙颈和牙槽突的部分,富含血乏,坚韧而有弹性四)舌1•位置:舌位于口腔底,以骨骼肌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而构成2. 功能:具有感受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等功能3. 舌的形态:舌分上、下两面上而也称舌背,较粗糙,后部有一条人字形界沟,将舌分成后1 / 3的舌根和前2 / 3的舌体舌体的尖端称舌尖。
舌下面较光滑, 中线有连于口底前部黏膜皱鑿,称舌系带,如舌系带过短,可影响舌的运动, 而致说话不清楚舌系带根部两侧的小黏膜隆起称舌下阜,由阜向后外侧延伸 的小黏膜皱製称舌下裳4. 舌的构造:由舌黏膜和舌肌构成1)舌 肌:包括舌内肌和舌外肌两侧频舌肌同时收缩时,拉舌向前下(伸舌); 单侧收缩时,使舌尖伸向对侧如一侧频舌肌瘫痪,伸舌时由于健侧 肌收缩使舌外伸,而患侧不能收缩,故使舌尖偏向瘫痪侧2)舌粘膜:淡红湿润,被覆于舌的上下面舌体背面黏膜上有许多小突起,称 舌乳头舌根部的黏膜内有由淋巴组织集聚而成的很多小结节,称舌扁 桃体五)口腔腺分泌唾液,具冇湿润口腔黏膜及帮助消化的作用1. 腮腺:是最大的唾液腺,位于耳廓的前下方,形态呈锥形腮腺导管自腮腺前缘上份发出,开口于上凳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黏膜上2. 下颌下腺:位于下颌窝内,中卵圆形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3. 舌下腺:位于舌下叢的深面,其大腺管开口于舌下阜,小腺管开口于舌下唳二、咽前后略扁的漏斗状肌性管道,位于颈椎的前方,上端附于颅底,下端在第6颈椎 体下缘与食管相连,成人全长约12cm咽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可分为鼻咽、口 咽、喉咽一) 鼻咽1. 位置:位于软腭与颅底之间,向前与鼻相通。
在鼻咽两侧壁上,正对下鼻甲后方有咽鼓管咽口咽腔经此与中耳鼓室相通2. 咽隐窝:在咽侧壁上一纵行的深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3. 咽扁桃体:咽后壁上的黏膜内丰富的淋巴组织二) 口咽1. 位置:位于会厌上缘与软腭平而之间,向前与口腔相通口咽侧壁上有腭扁桃体2. 咽淋巴环:舌扁桃体、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在鼻腔、口腔与咽部相通的部位,共同围成一个淋巴组织环,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三)喉咽1. 位置:位于会厌上缘平面以下,下至第6颈椎下缘处与食管相续,其前端经喉口与喉腔相通2. 犁状隐窝:在喉口两侧各有一隐窝,是异物容易留的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