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病学对比表格.doc
8页完整版)流行病学对比表格现况调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概念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 是将特定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 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 暴露程度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照 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 组),随访适当长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多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疾病 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以研究暴露因素与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又称“横断面研究",在特定时间内进行,即在某一时点 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或短时间内完成,犹如时间纬度的一个断面察性研究方法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原理特点某一特定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目 前或过去某时期是否暴露分为两组 随访观察一段时间 , 检查两组人群研究 结局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检验和评 价暴露与结局之间的关系1 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弥补常规报告资料的不 1 属于观察性研究范畴.(暴露在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出发 , 选择病例组和 对照组,搜集两组过去暴露因素的 有无(或程度),比较两组暴露比 暴露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 关联,分析关联强度属于回顾性研究1. 属于观察性研究足,短时间,花费不大之前就客观存在,不是人为给予的)2。
设立对照2. 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 2. 设立对照组3 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时间上并存 3. 属于由“因”到“果”的研究4 一般不用于病程较短的疾病 4. 能验证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5 相关因素选择与解释有一定限制3. 从果到因的追溯调查4 论证强度,可为队列研究、试 验性研究提供线索和方向 , 一般不 可确立因果关系目的1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特点及查明当前某 地区某疾病的流行强度2 提供病因线索供分析流行病学研究1.2.3.检验病因假设 评价预防效果 研究疾病自然史1. 广泛探索和深入研究疾病发生 的影响因素2 研究健康状态和事件发生的影类型3. 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普查或筛检4. 评价疾病的防治措施效果5 进行疾病监测6 评价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健康水平7 确定某些指标正常值的参考范围1. 普查 1. 前瞻性队列研究2. 抽样调查 2. 历史性队列研究3 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1响因素3. 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4. 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1. 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2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成组匹配病 例对照研究、个体匹配病例对照步骤 (一)确定研究目的(二)确定研究对象(三)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四)估计样本含量(五)确定研究变量和制定调查表(六)资料收集(七)资料的整理、分析及结果的解释 (八)质量控制(一)确定研究目的(二)确定研究因素(暴露) (三)确定研究结局(四)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五)确定队列大小(六)资料收集与随访(完整版)流行病学对比表格研究)(一)提出假设(二)明确研究目的(三)明确研究因素(暴露)(四)选择研究对象(五)样本含量的估计(六)资料的收集2c 2OR 95%CI =OR2 ( b -c ) 2= c 22 (完整版)流行病学对比表格分析普查:一、描述性分析一、描述性分析1。
概念:为了解某人群健康状况或某疾病的患病率,在 二、推断性分析二、推断性分析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 (一)率的计算 (一)成组设计资料分析查1.累积发病率 (cumulative incidence 1. 暴露与疾病的统计学联系 ( 四格2目的:(1)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rate,CI)(2)了解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适用于研究对象数量多的固定队列适用条件:调查目的明确,调查项目简单,所调查疾病 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 ,整个观表法)=( ad -bc ) 2 Tm m n n1 0 1 0患病率高,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设备察期内发病人数作分子来计算 2 关联强度分析4优缺点:优点(1)确定调查对象简单;2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ID) 或称人年发病率.适用于动态人群,分子病例对照研究中关联测量 = 暴露 比值比(OR)(2)获得的资料全面、准确性高; 为随访期间发病人数,分母则是人时 OR=ad/bc(3)获得的数据对疾病的流行因素研究能有一定的 以观察人年为单位计算的发病率带有瞬 3 OR 可信区间的计算 启示. 时频率性质,称为发病密度。
( )1±1.96 c缺点(1)工作量大,花费大,组织工作复杂; (2)调查内容有限;3.标化比 (二)个体匹配设计资料分析(1)标化死亡(发病)比(SMR) 1 暴露与疾病的统计学联系(四(3)易产生重复和遗漏现象;调查质量不易控制 抽样调查:1概念:指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指被研究人群实际死亡(发病)人数与以 全人口死亡(发病 ) 率计算的预期死亡 (发病)人数之比.(2)标化比例死亡(发病)比(SPMR)格表法)(b +c )当 b+c<40 时用校正公式照一定原则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样本)进行调查, 用这部分样本的调查结果 , 推算出该人群总体某病的患(二)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当样本量较大,P 和(1—P)都不太小c2=( b -c -1)2 b +c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2.目的:主要是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3原理:必须遵循随机化原则,样本必须足够大4优缺点:优点 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由于调查范围小而调查精 度高缺点 设计、实施和资料分析复杂 ,易重复遗漏,不适于 变异较大的资料,不适于患病率较低的疾病5.抽样方法:抽样误差 整群≥简单随机≥系统≥分层时,样本率的频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2。
关联强度分析 可用 u 检验或卡方检验 OR=b/c如果率比较低,样本较小时,样本率的 3 OR 可信区间的计算 频数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可用直接概 OR 95%CI =OR率法、二项分布或泊松分布检验 SMR (三)分层分析 或 SPMR 的检验可用卡方检验. (四)分级分析(三)联系强度(效应)的估计 (五)多因素分析 1.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联系强度的指3IRR = 1I0( )1±1.96 c应 ,即暴露的致病作用大小.I RR( 标,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 亡率之比,说明暴露组发病(死亡)危险 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 AR)(完整版)流行病学对比表格AR 与 RR 的意义不同 :RR 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意义.指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I )与非 AR 则一般是对人群而言,说明暴露1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 (I )之差, 表示 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0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某暴露因素的程度 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AR =I -I 1 0AR =I ( RR -1) 0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具有3。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RR、AR 、AR% 说明暴露的生物学效 I -I RR -1AR % = e 0 ´100% AR % = ´100%0 PAR、PAR%则说明暴露的社会效应,4 人 群 归 因 危 险 度 (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即暴露对人群的危害程度,以及消 除该因素后可能使人群发病率或死 亡率减少的程度消除暴露因素后可能使发病率降低的程 (既与 RR 和 AR 有关,又与人群中度PAR= I -It 0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 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I -IPAR % = t 0 ´100%ItPe:总人群的暴露比例P (RR-1)PAR % = e ´100%P RR -1 +1e4暴露者的比例有关)偏倚 选择偏倚:无应答偏倚、选择性偏倚、存活者偏倚(完整版)流行病学对比表格选择偏倚(很难消除,预防为主,) 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信息偏倚: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调查员偏倚、测量偏 失访偏倚 (尽可能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 —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倚性)候偏倚(严密科学的设质量控制:样本选取必须随机化、应答率一般应高于 80% 信息偏倚 (选择仪器测量方法实验操作 计、分层)—90%、进行预调查、统一培训调查员、调查或检查方法 调查员培训)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提标准或且前后一致、控制偏倚、调查后复检混杂偏倚(混杂因素引起,随机化、限制、 高测量两性)匹配)混杂偏倚:(随机化、限制、匹配、多层因素分析)优 缺 (一)优点点 1.经常使用常规途径收集到的,或易得数据(一)优点 (一)优点:1。
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1.样本量少、快速、相对便宜(不需2.与分析性研究相比,费用和时间较少2可直接获得发病率(死亡率),可直接跟踪随访)3.适于现患、疾病发生模式的评价 4利于形成研究假设—提示危险因素计算 RR 和 AR 等联系强度指标,分析暴 2.适用于研究罕见、潜伏期长疾病 露的病因作用 3在病因学研究中有用 , 适于多种(二)缺点3.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明确,偏倚较暴露因素与某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1.经常不能检验流行病学假设 2.缺乏对照组少,可用于验证病因假设 4没有随访者丢失4.可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5.适于研究药物不良反应、免疫学3经常不能辩明暴露和疾病的现时关系5.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效果考核及暴发调查等4.不适于研究罕见疾病5.可能受到选择性偏倚的影响,如拒绝、死亡等(二) 缺点 (二)缺点1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 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究的因素2所需样本大,研究时间长,费人力、 2. 易发生各种偏倚(尤其回忆、选物力择偏倚)3.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3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4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大顺序5.随访过程中,可能有未知变量引入人 4 。
不能直接测量发病率(风险 ) 或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