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论文.doc
16页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分配是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分配是生产的结果和 延续,但分配对生产又有重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分配 水平对生产有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生产 着消费,但消费也生产着生产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收入差 距拉大对经济发展产生紧缩的束缚作用并难以解脱收入分配对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有直接影响鼓励靠诚 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收入,合理、合法且适度的拉开收入 差距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 的发展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也就有利于经济 持续稳定的发展相反,收入分配关系严重失衡,在一个单 位内部同工者不能同酬,在全社会收入向少数人倾斜,就会 使多数人产生不满情绪,降低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就会 制约经济的发展各国研究证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大小与 社会治安案件发案率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分配差距 大则治安案件发案率高,反之则低分配政策与我们党的宗 旨密切相关我们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 体讲,就是要使最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美满的生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效调控收入分配差距, 会使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能随着生产的增长而提高。
但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甚至是两极分化,让极少数人过 上奢华的生活,而大部分人的生活却未能改善,将会失去人 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信任,这是我们党所绝对不能允许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维持社会稳定,调节经济发展等项功 能正如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所断言的:“一个想从社会那 里得到养老金的人是最安分守己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 稳定所起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已得到证明,社会主 义社会的发展也将同样得到证明社会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 平衡需求的作用在经济衰退时期,社会保障通过给失业者、 老弱病残者的扶助,增强了这部分人的购买力,抑制了个人 收入的减少趋势,消费需求随之增加,社会总需求也相应扩 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在消费需求不足的特殊 时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心理预 期,扩大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当经济高涨而失业 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因此增大, 减少了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 给达到平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是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就 业是前提,没有就业,就谈不上收入分配,个人的生活也就 没有保障,积极促进充分就业,通过收入增长的途径,抑制 收入差距的扩大,从源头解决社会致贫的根源;收入分配是 建立在就业基础之上的,但国家可以通过对制定法规政策调 节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是最后一道“安全网”,它能够调节 由于失业、分配不公等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经 济的健康稳定增长,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
二、有关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方 面的监测指标和警戒线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而 密切的关系,从是否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对就业、收入 分配、社会保障情况进行考察和监测就是十分必要的这里, 首先需确定考察和监测的若干统计指标,并运用这些统计指 标对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进行监测和预测,再综合各 种因素确定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若干警戒线,从而可以 及时或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以便改善和加强有关工作,保证 国家经济安全有效运行按照国际通行的统计指标和已经成熟的统计方法,涉及 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统计指标是比较多的各 项统计指标和数据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国家统计系统的资料取 得虽然各项指标数据都很有价值,但作为宏观监测指标, 还是过多过繁因此,有必要选择某些核心指标作为监测的 基础,并确定其警戒值我们认为核心指标可以是以下6个:(-)GDP增长率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经济发展可以带动就业 增长,可以使居民收入增加,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保 障,因此应成为首要的核心统计指标在中国加入WTO,中国 经济与世界经济正溶为一体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 世界经济形势也密切相关,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必然 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 确定中国经济增长是否适度不能离开世界经济的发展动态 为此,我们将近十多年来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作一个比 较,如表lo表1近十多年来中国与世界GDP增长率比较%年份世界中国中国一世界1988 4.4 11. 3 6. 919952. 79. 06. 319982. 57. 85. 319993. 37. 13. 820004. 78. 03. 31988 - 20003. 4 9. 46. 0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从表1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远快 于世界平均速度但是速度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一方面是 世界经济在前几年有所好转,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经济总量 逐渐增大,不可能再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从上述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世界 平均速度比较,在“十五”期间高出3至4个百分点左右应属正常的,到“十一五"期间由于中国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 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2至3个百分点应属正常我们认为 这两个区间指标值,可以作为对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值 如果低于上述区间,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过慢,如高于上 述区间,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
二)国家财政收入总量及增长率国家财政收入总量大,就可以用较多的财力去解决失业、 收入分配差距以及社会保障问题;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快,上 述各方面的支出也可能增长快,这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自1993年以来,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均快于经济增 长速度,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占GDP的比重在稳步上 升但市场经济国家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普遍高于20% 以上,参考国际通行标准,考虑到未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应从现在的15%左右上升 到20%左右因此我们认为,“十五”期间,国家财政收入的 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快5至7个百分点应属正常这 个指标值可以作为财政收入状况的监测指标至于“十一 五”及今后更长时间,国家财政收入的发展趋势尚难预料三)城镇失业率这必然是判断国家经济安全状况的核心指标但我国对 这项统计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还有一个过程目前我国政 府公布的登记失业率不能客观反映城镇劳动力的失业状况, 必须使用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本课题以下的分析也以调 查失业率为依据由于目前的登记失业率不能客观反映城镇劳动力的失业 状况,很多专家学者以自己的方式推算了我国城镇劳动力的 失业率数据,但高低相差很大。
有的在10%以内,有的在20% 以上出现如此大的差距,除了计算方法不当外,我们认为 还有以下一些认识上的原因:我国的就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就业不足的状 态这其中有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城镇 各种工作不饱满、收入较低的就业人员就业不足是就业的 一种状态,而不是失业的一种状态因此,不能把就业不足 人员视为是失业人员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就 业不足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要高得多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失业保险面比较宽,失业保险水平 也较高,劳动力失业后普遍享受失业保险,生活有了保障 因此,有“盼失业”之说但我国的失业保障面还比较窄, 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还比较少,失业保险水平也低,很多 劳动力失去工作后也就失去了生活费来源,因此都力求能再 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就是处于就业不足状态也比失业强二 是我国各类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还没有完全改变“铁饭碗、 大锅饭”的机制,单位不能根据生产和工作任务状况随时增 减人员,就使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就业不足状态三是由于劳 动力市场还不健全,再加上户籍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劳动力 还不能完全自由的流动就业不足人员实际上也是剩余劳动 力,他们中的不少人很可能要成为失业人员。
分析就业不足 人员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就业问题主要形式既存在一批失业 人员,更多的是大量存在的就业不足人员随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就业不足人员将向就业人员和失业人 员两个方向分化,失业问题将进一步突现出来,失业率仍将 是反映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主要统计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指标,对失业率的判断还要受若干重要 因素的影响1•进城农民工占失业人员的比重在调查失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土地的进城常住 的农民工,前几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中户口为农村的在调查 对象中约占30%左右,在失业人员中约占失业人员7%左右, 我们认为这个比例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农村劳 动力进城后也可能处于失业状态,但一旦失业则不可能在城 镇久留而很快返回农村,当其归属土地后则应视为是有业的 虽然目前有关部门所制定的政策已将这部分人纳入失业保险 的范围,但其主要目的还是增加保险费的征缴额,在绝大部 分情况下,这部分人是不可能正常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因此, 这部分人的失业后的思想、经济状态与城镇人口还有较大的 区别如这部分人占的比重大,则可容许的失业率应高些, 反之则应低些2•失业保险的实际覆盖面失业保险覆盖面大,失业人员生活有保障,对社会稳定 肯定有益;失业保障面大,收缴的失业保险金也就多,对经 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也会增强。
可容许的失业率也就能高些, 反之应低些3.失业保险水平享受失业保险的人员每月能领取多少失业保险金,对失 业人员的经济、思想状况以及失业率的变动都会产生重要影 响失业保险金较高,失业人员失业后仍能有较体面的生活, 则思想可能较稳定,但找工作的积极性可能会降低有的发 达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失业保险金过高,一些人觉得失业后比 工作还要实惠前几年西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失业率一直在 1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超过20%,但并没有对社会稳定造成 大的威胁,失业人员生活水平尚可是一个重要原因反之, 失业保险金较低,造成失业人员生活水平下降过多或生活发 生困难,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大,但也会促使失业人员积极 去找工作(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保险与失业的悖论) 我国《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 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坚持失业保险的低水平是较合适的选择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有一支一定规模的失业大军 是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 本条件之一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跳槽”、“选业” 等现象,社会上必然始终存在一定量的失业人员,经济学家 把这类失业而导致的失业率称之为“自然失业率”。
处于自 然失业率时又称充分就业各国经济学家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最低为3%市场经济国家对失业率“度”的掌握大体标 准是:5%以内的失业率属劳动力供给紧张型,5%左右属劳动 力供给宽松型,8%以上为失业问题严重型(也有一种观点认 为失业率达两位数才能说是严重型)美国90年代一般认为充分就业的标准是5.5-6%的失业率,低于5%就认为是劳动 力供应紧张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工作目标是要走 共同富裕的道路,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点应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但我国又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 乏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把失业率降得过低也是不现实和不 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大体参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提出的标 准由于我国的失业保险覆盖面还在扩大,预计将扩大到全 部失业人员的40%左右因此在失业保险覆盖面为40%,农村 劳动力占失业人员25%左右,失业保险金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 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的前提下,我国 失业警戒线拟掌握在(如表2):表2我国城镇的失业警戒线%安全基本安全 有风险 有重大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