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pdf
82页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 年2035 年)I目 录前 言.1总 则.3第一节 指导思想. 3第二节 规划原则. 3第三节 规划依据. 4第四节 规划范围. 6第五节 规划期限. 6第一章 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8第一节 成效与问题.8第二节 形势与要求.13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14第二章 规划愿景与修复目标.16第一节 谋划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蓝图.16第二节 明确首都生态修复目标方向.16第三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及类型.20第一节 市域生态空间结构.20第二节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22II第三节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地区.23第四节 生态修复类型、方式及优先序.24第四章 强化国土空间的整体统筹,优化开发保护格局.26第一节 强化顶层设计,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26第二节 树立底线思维,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27第三节 强化区域协同,完善多级生态网络体系.27第四节 缝合城市肌理,促进“三生”空间有机融合30第五章 推进生态空间生态修复,增强生态效能.33第一节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33第二节 推进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35第三节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37第四节 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40第五节 加强未利用地保护与修复.41第六节 生态空间修复分区的主攻方向.41第六章 统筹农业空间生态修复,保障粮食安全.47第一节 坚守耕地保护底线,优化空间布局.47第二节 着力提高耕地质量,挖掘产能潜力.48第三节 推进多元功能利用,发挥综合效益.48III第四节 农业空间修复分区的主攻方向.49第七章 强化城镇空间生态修复,提升城市韧性.53第一节 加强城市绿地修复与提质增效.53第二节 推进蓝网系统修复与功能提升.55第三节 统筹拆违腾退用地的生态修复.57第四节 城镇空间修复分区的主攻方向.58第八章 探索多元化生态修复路径,推进首都绿色发展.62第一节 生态价值转化,促进生态资产的保值增值.62第二节 生态赋能驱动,助力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63第九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66第一节 重点地区一体化保护修复重大工程.66第二节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66第三节 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66第四节 农田修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67第五节 矿山生态修复与转型利用重大工程.67第六节 拆违腾退及污染土地修复重大工程.67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网络修复重大工程.67第八节 生态保护与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68IV第十章 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69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69第二节 落实规划传导.70第三节 创新政策体系.70第四节 加强科技支撑.71第五节 严格评估监管.72第六节 鼓励公众参与.73附 图.74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6 年 3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2014 年 2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 1 前 言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殷切期盼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2020 年 6 月 3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从国家层面对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作出了系统谋划2020 年 8 月 26 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强调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对受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2020 年 9 月 22 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 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等认真组织编制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北京作为超大城市, 密集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现实扰动和潜在压力较大,局部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和潜在风险突出等问题重叠交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 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实施之后,北京已进入减量发展和城市更新阶段,但维护首都生态安全格局、破解“大城市病”仍然面临挑战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破解首都 2 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实需求,是促进城市及区域高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全面落实、 深入实施 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总体规划的战略要求,我市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 年2035 年)本规划是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活动的统筹谋划和总体设计, 是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本市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 总 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部署,深化、细化总体规划中关于生态修复的目标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发展与安全,以系统解决核心生态问题、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的问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助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规划原则生态优先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 坚持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全域全要素系统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4 规划引领规划引领,统筹协调统筹协调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与全市“十四五”规划及各部门相关工作等进行充分衔接 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问题导向问题导向、科学修复科学修复立足我市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状况,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合理确定规划目标聚焦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坚持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草则草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高修复的科学性和施策的有效性创新机制创新机制、 多元参与多元参与 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组织、 实施、考核、激励等机制和适应性生态管理模式。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体系,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形成实施保障的长效机制第三节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年修正)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 年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 年修订) 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 年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年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 年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1 年修订)8.城市绿化条例(2017 年修订)9.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2020 年)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 年)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2021 年)12.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 (2020年)13.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2020 年)14.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2021 年)15.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 年)16.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2019 年修订) 6 17.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9 年)18.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2020 年)19.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条例(2021年)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2017 年)21.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2017 年)22.北京市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规划(2018 年)23.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 年)(2021年)24.北京市浅山区保护规划(2017 年2035 年)(2021年)25.北京市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管理办法(2019年)第四节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 16410 平方公里。
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将研究范围拓展到环首都地区及京津冀区域第五节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 2021 年至 2035 年,近期明确至 2025 年的 7 规划建设重点任务和计划,远期明确到 2035 年的全市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及框架 8 第一章 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城市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推进人地系统正向演替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核心要义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新要求下,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审视现实生态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基于问题、瞄准目标、面向实施,从“共轭生态”视角出发探索高密度城市化地区生态修复的新模式和新路径第一节 成效与问题一、生态修复工作成效北京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湿地生态修复、 河道综合治理、 防风固沙、 水土保持、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生态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一)绿色生态空间大幅拓展深入推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2020 年全市和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 44.4%和 30.4%,超 9 额完成了总体规划目标全面推进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绿化建设及城市副中心、永定河、温榆河等重点地区和重要节点绿化,通过建设大尺度城市森林、“填空造林”等方式,加强原有绿地的连通性,“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进一步强化 持续推进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不断加大浅山区拆违控违和造林绿化力度,推进平原、浅山、深山联动发展,绿色生态屏障不断夯实总体规划实施以来,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 加大违法建设拆除和综合整治管控力度,治理“大城市病”,通过拆违还绿、腾退增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等方式不断拓展绿色空间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贯彻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2020 年全市 PM2.5年均浓度比 2015 年下降 53%,空气质量显著提升;黑臭水体整治全部完成,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