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体育的本质与自由.doc
5页论体育的本质与自由论体育的本质与自由白运海摘摘 要要: :综合分析近年来体育本质研究成果,在新时代背景、新文化环境下,以反本质主义为理论支柱,遵循解释学原理的基本方法,构建体育本质的全新解释系统,引发体育本质学术争鸣关键词关键词: :体育;本质;探讨一、前人本质观点一、前人本质观点体育本质是体育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前人已从诸多角度对这一问题提出见解,本文所表明的观点也只是体育本质探索过程中的一朵浪花,一同汇聚于万河奔流的体育文化海洋,殊途同归,皆为促进体育学术争鸣之繁荣,最终促进体育事业之发达纵观中外体育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观[[1]]:㈠㈠增强体质说增强体质说持增强体质说的学者认为体育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强体质 “强身健体是永远不变的体育航向”,那种把什么都戴上体育本质帽子的观点,实际上是对体育本质的否定如果什么都是本质,就成了什么都不是本质㈡教育说教育说“教育说”倡导真义体育,“真义体育”者坚持认为体育的真义是身体教育,其逻辑起点在于,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从教育的本质入手,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体育㈢㈢社会文化说社会文化说社会文化说认为,体育从本质上看属于社会文化活动。
因此,体育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任何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身心健全发展的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教育性的社会文化活动 ㈣㈣身体活动说身体活动说身体活动说的观点认为,“体育是以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论者强调“身体活动”是体育的本质所在,把身体活动的目的性限定于“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体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身体活动发展人的自然属性㈤㈤多本质说多本质说上述诸多论述都是从单方面、单角度来审视体育本质的,还有学者认为,体育作为各种身体活动的总和,有着多种多样的本质健身强体只是体育初级本质的表现,是体育的一个方面的本质;对于人的培养和教育是体育本质的进一步表现;体育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促进人本质力量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因此,多本质论者主张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上述诸多观点,基本上是局限在某一个特定体育领域内来考虑体育本质问题,这样就失去了体育本质所应具备的普适性如增强体质说,放在竞技体育领域考虑就会出现问题,因为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到极致,考虑的重点就不在于强身健体,而是不断追求对自身的超越,乃至于往往造成个体身体事实上的不健康教育说就更是将体育本质的问题狭窄化到体育教育的小范围内;社会文化说虽然从宏观的层面考虑了体育本质的问题,但陷于泛化,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最终莫不可归于文化范围内,由此反而无法突出体育的本质与特性。
身体活动说则强调体育在生物层面的意义,将“身体活动”的目的性限定于“发展人的自然属性”,这一理论虽然抓住了体育中核心的元素——身体,但仅仅局限于此就无法挖掘体育本质的深层内涵与价值,从某种角度而言,略显肤浅多本质说是看到上述诸多说法皆有不足而提出的一种折衷的理论,这种全面考虑问题的思路是好的,但思路正确结论却未必正确,因为,从理论层面而言,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惟一的,“多本质”一词本身就是最大的谬误二、体育本质新释二、体育本质新释从体育本质先验存在的预设出发,逆求体育本质中所应涵括的元素,以之构成对体育本质的再探索,描绘而非限定体育本质的真实面貌这一体育本质的真实面貌是脱胎于后现代反对中心论一元论的母体、诞生于多元文化多视角多层面的土壤、以“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坚决否定为理论支柱,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出的全新解释系统,这一解释系统包括如下三方面元素的讨论㈠㈠以追求自由为价值取向以追求自由为价值取向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与向往,寻找自由的足迹,布满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但长久以来,这种追寻往往局限在理性语境内,文艺复兴时所举起的追求人类自由的人文主义旗帜,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放人的理性更如上文所述,在这一条推崇理性的路上,不断压抑人类身体和感性的存在,甚至认为,人因为有身体有感性而不自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渐渐发现理性的高扬并不绝对导向自由,却有可能使人限于思想的困境反而失去自由人们渐渐开始将目光投注于曾经被深深遗忘、排斥和忽略的身体与感性上 “人的那些所谓高级的部分是不能脱离这些感性而存在的,所以,那种否定感性的自由观,是瘸腿的自由观”[[2]]本文体育本质的终极归旨就从自由出发做一探讨事实上,体育的本质,究其根本归旨,也正是追求自由,这一自由恰恰是可以弥补人类理性自由缺失的身体自由、感性自由自由是体育本质最高层次的实现,是构成体育本质的另一重要元素这种自由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体育操练的过程是一个从意志操作到自由观照的过程在任何一项运动的训练过程中,起初的培养乃至在开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强调艰难的意志操作如何理解呢?体育作为人亲身实践的过程,在运动训练中,不可避免的是身体实践的强制性与功利性,它对人的意志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需要运动者不断克服身心双方的某种疲劳甚至痛苦来完成一定的动作,达到一定的标准, “施教者的示范和受教者的实际身体操作,则显示出强烈的功利特色,它需要意志力的参与,没有战胜自我的顽强意志,任何施教者师范也不能引起受教者自我身体的活动。
[[3]]”㈡㈡以以“身体身体”为物质基础为物质基础将“身体”作为理论思考的重心,是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自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以来,“身心二元论”就是西方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身心二元论”主张灵魂是根本、是主宰,身体是附庸、是工具笛卡尔以后,身体更沦为意识主体即理性的客观对象在这条贬低身体抬高灵魂的漫漫长路上,虽不乏为身体鸣冤,做“翻案”文章者,但真正赋予身体以重要意义并具有深远影响的,当首推尼采尼采曾说,“身体乃是比陈旧的灵魂更令人惊异的思想”,“对身体的信仰始终胜于对精神的信仰”[[4]]在尼采这里,感性的身体取代了理性的主体成为人的核心问题,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传统观念此后经梅洛-庞蒂、福柯等人大力推进,身体对理性主体的抗拒全面展开,曾经显赫一时的理性主体日渐势微,而身体则从被贬损、被驾驭的对象翻转成为人存在的基础 “翻身”后的身体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意义,身体理论从传统到现代,由边缘到中心,由低调到张扬,渐渐渗入了经济、政治、文艺、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各项论说中的基本元素和重要维度,对体育本质的再探讨就从这里出发谈到“身体”与体育本质的关系,我们从“体育”这个词看起。
什么是体育?广义体育概念将其定义为:以身体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体育概念将其定义为: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5]]我们关注到,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体育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语词是“身体”,身体是体育的主要手段和终极目的事实上,体育,作为以身体的直接参与为手段来感知外部环境的活动,是最先和最好地挖掘人类身体潜能的活动 “所有这些活动都能给人带来肌肉运动所产生的由本体感受器(Proprioceptors)感受到的快感”[[6]],这种快感是指体育运动者,通过身体的种种努力,获得了对自我身体力量的认可,在一次次认可的过程中,人感受到征服自我的快乐,感受到瞬间力量的爆发,这种瞬间的巅峰时刻往往使体育运动的观赏者也同时获得极度宣泄的快感因此可以说,身体问题是一切体育现象的核心问题,“身体”是体育中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身体是构成一切体育现象的基本条件,是体育本质的首要元素㈢㈢以感性为主要方式以感性为主要方式已故著名体育学者李力研先生曾著文《体育的哲学宣言》,这一思路本身就是一种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先生深悟体育发展之道,坚守“体育有必要得到理性的观照和哲学的解答”的信念,从理论层面对体育现象进行剖析,主张“从哲学上研究体育的价值,使人们真正消除对体育的各种偏见,才能使人们真正理解体育的历史意义和物种价值”。
李先生鉴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体育事业所形成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而发此《体育的哲学宣言》,本文剑走偏锋,特别提出体育本身就是以其感性而在人类文化园地独领风骚因为,无论以怎样的理性来挖掘体育价值,以怎样的哲学来阐释体育现象,正如上文所述,体育活动因其与身体的密切相关而以突出感性为其重要特征事实上,李力研先生文中也曾指出“体育运动的历史意义恰恰在于‘人的自然化’”[[7]],这种“人的自然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感性生命的觉醒与复苏在认识体育本质问题的时候,始终不能忽视的就是体育活动中无处不在的这种感性特质突显感性应该成为对体育本质认知的基本视角,从而构成体育本质的又一重要元素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必须正视的一点是,在文明日益发展、理性日趋强大的今天,人们渐渐麻木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与体悟,压抑身体,忽略感性,恰恰因为体育与感性靠得太近,常遭人蔑视,以至于不愿意承认这种原始的体力崇拜,甚至千方百计要把属于感性的东西提升为理性,但难免牵强附会,反而失去感性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认,体育作为一种强调实践性而非思想性的存在,它不是某种需要人过多去思考的活动,它是某种必须人去实践的活动,其最鲜明的特征在于突显感性而不是理性,而“感性虽然不是人最高贵的部分,但最高贵的部分必须依赖于它。
因此,问题不在于排斥感性,而在于把感性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8]]体育就是这样一门专门措置感性的学问诚然,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理性思维和认知的参与,但独独在体育活动中,借助语言不行,借助观望不行,很大程度上要凭主体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感觉、体验,培养人对主体自身的灵敏度,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完善感性、发扬感性其次,在把体育放在感性而非理性的语境中的前提下,看到体育是对人感性力量的最高层次的挖掘,这就是体育对人的重大意义,也是体育本质在最高程度上的实现再次,同强调理性思辨的哲学一样,体育永远不会在社会共同体中如同经济、政治一样占据主导的位置;但同哲学一样,体育以其不可或缺性而将始终伴随人类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只不过哲学更多趋向于理性与精神,而体育则为着人的感性与肉身三、支持本观点的方法论三、支持本观点的方法论㈠㈠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新技术革命和帝国主义晚期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如开闸而泻的洪水,迅速弥漫到当今世界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表征是对多元视角、多元方法与多元思维风格的推崇主张超越现代社会追求形而上学,导致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二元论倾向。
当代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在后现代状况下,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其他知识领域,与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对普遍性、一元性、同一性、确定性等追求的合法性已被否定,代之而起的是对特殊性、多元性、差异性和变异性的肯定和崇尚[[9]]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怀疑一切、批判一切、否定一切的社会文化气息,近些年来悄悄走入国门,与每一次西学东渐一样,后现代主义一经传入,立即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面对扑面而来的“后现代”之风,体育领域该如何做答?后现代主义消解一元性、同一性、确定性的根本特征,要求我们在解答体育本质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体育文化的多元性、体育现象的复杂性,因此,就不能仅仅从一元的视角来规定体育的本质,不能把体育本质局限在具体的体育教育、竞技体育或者大众体育等特定的分殊领域内,并圈在其中给体育本质一个或者几个死板而禁锢的定义,而是应该超越具体体育活动域,从纷繁复杂的体育现象中抽象出体育本质所特有的构成元素㈡㈡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如上所述,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是现代社会的一次根本性转型,以多元和差异为精髓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理所当然地成为多元文化的时代沃土后现代主义构成了多元文化强有力的哲学论证和深刻的思想渊源,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的文化模式在当今社会中获得广泛认同。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主张以文化包容来理解文化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