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北京方言中的儿话音.doc
3页论北京方言中的儿话音邓文华(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学号:201040345)摘 要:无论我们是看北京的电视剧,还是听北京的戏剧或是与地道的北京人打交道,是否都有一种同样的感觉?那就是地道的北京人讲话喜欢带“儿话音” 那么对于我们非北京人来说,到底什么情况该用儿化,什么时候不需要儿化甚至有时候儿话音使用错误还会闹出一阵笑话本人主要针对这种现象从五个方面对北京儿话音的使用做一个具体的分类老北京具有儿化韵的词,大多具有形象生动、言简意赅、亲切自然且朗朗上口的京味特色关键词:北京人;儿话音;亲切自然;京味北京话是北方官话与满语和蒙古语的结合体,受多种语言的影响,当然北京话不是普通话,所以北京话也算是方言既然是作为一个地区的方言,那么必然许许多多的当地特色,北京方言当然也是不例外的,北京方言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便是“儿话音” ,所谓“儿化音”实际上是普通话和某些汉语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亦即后缀“儿” 字不自成音节,而同前一字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字的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也叫儿化韵北京话里的韵母,儿化后共产生26个儿化韵一)儿话音的产生关于儿化音发生的研究始自本世纪 30 年代,60 年来国内外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始终意见分歧。
主要有四种意见,即辽金说(南宋说) 、元代说、明代说和清初说李思敬先生在《汉语“儿”音史研究》一书中, (注:商务印书馆,1986 年 )持明代说,影响较大李先生用的是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现代诗歌押韵和金元时代诗歌押韵的异同,考求其音值的异同,并以《中原音韵》支思部中的韵母作为“参照音” ,由近代材料向古代材料推演,证明与参照音不押韵,从而得出辽金时代儿系字的音值是 的结论接着作者用韵脚、对音、儿词尾的安排联系起来考察,断定儿系列字而作为北京儿话音虽然在北京当地已经是约定俗成,人尽皆知,然而总结起来还是有其内在的一些特点与规律二)儿话音的规律与特点分类1. 北京话儿话音使用的很多:例如下面这段话:"今天一大早儿,刚出门儿就赶上了雨,小风儿一阵阵儿的,挺凉,我连跑带颠儿的直奔胡同儿把口儿的小摊儿,心里话儿:先得弄碗豆腐脑儿、来俩油饼儿,有多少事儿咱先吃饱了肚子再说,您猜怎麽着,就排队的那会儿功夫儿,再掏兜儿,嘿,钱包儿没了" 这句话一共百十来个字,而其中带有儿音的地方达十六处之多,由此可见北京话中儿话音的使用之多您不防把上述文字中的儿音删去读一下,那样,北京话骨子里的那味儿就全没了北京人只要一开口说话,都会涉及儿话音,但是又有些地方要儿化,有些地方又不用儿化,我们学习普通话比较容易,因为我们从小就在练习学习,而说好了普通话不代表就能很好的掌握北京话,尤其是儿话音的用法。
2. 北京方言的儿音大都附着在名词的后面:例如:"红花儿 "、"绿叶儿"、" 小草儿"等,从上面那段文字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北京方言中的儿音大都附缀于名词之后也有附着在动名词后面的情况,但是很少,例如:"屁颠儿屁颠儿 "(高兴的样子) 附着在动词后面是极个别的情况,例如:" 玩儿家伙" (存心耍弄别人) 3.北京方言的儿音发音时与附着的字几乎同时发音,并以该字字音为主,同乐谱中倚音或滑音的发音十分近似例如:"红花儿 "不可说成 "红、花、儿"," 绿叶儿"同样不可说成"绿、叶、儿" 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例如:" 羊儿在地上吃草,鱼儿在水中畅游 "这里的儿音要单独发音,否则,与北京方言约定俗成的习惯也不相符 4.北京方言中的儿音关系到所表述对象的质:白面,无疑是小麦磨成的面粉;白面儿,则肯定是毒品两者区别的关键在于" 面 "字后缀的儿音,这就是北京方言中儿音在表述对象的质时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讲所表述的物体小、细、窄、少的加儿音,反之,则不必如此例如:" 东直门大街" 和"东直门南小街儿"、" 森林"和"小树林儿" 、"大米"和" 小米儿"、" 西瓜 "和"香瓜儿"、" 板凳 "和"板凳儿" 、"绳"和"绳儿"、"前门" 和"前门儿"等等,都是因所表述的物象的大小、多少、粗细、宽窄决定是否需加儿音的。
如去前门购物,说成去前门儿购物就是笑话儿该加儿音的不加儿音或是不该加儿音的加了儿音都是错误的当然,也有类似"大碗儿茶" 、"大胖小子儿"等不同情况,但是,即便是这种情况其后面所指定的对象仍是较小的"碗" 和"小子儿"只要我们注意留心体味其中的区别,就可以很快地把握这一点5.北京方言中的儿音蕴含着较为亲呢、喜欢的情感色彩:例如:"小小子儿 "、"小丫头儿"等,都体现着对隔辈儿人的痛爱三)总结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关于儿话音的规律与特点,这些规律与特点能够指导我们对北京方言的学习与理解,当然如果我们要真正的去钻研北京方言,去进一步的研究儿话音还需要进一步的去搜集整理相关方面的资料参考文献[1]中国期刊网[2] 李思敬《汉语“儿”音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