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病理学:口腔粘膜.docx
8页口腔粘膜(oral mucosa)学习要求:1. 掌握口腔黏膜的定义、基本组织结构(上皮、固有层、黏膜下层)、咀嚼黏膜和被覆黏膜的区别和各部位口腔黏膜的结构特点2. 熟悉口腔黏膜的功能及组织结构特点的临床联系3. 了解口腔黏膜的增龄变化口腔粘膜概述1. 黏膜(mucous membrane):与体外相通的体腔表面衬覆的组织称黏膜,一般都有相应的腺体导管开口于其表面,保持黏膜的湿润2. 口腔黏膜(oral mucosa or oral mucous membrane): 衬覆于口腔表面的组织,有涎腺开口于其表面3. 口腔黏膜的一般结构与皮肤相似,区别是无透明层和皮肤附件基本结构是上皮层(相当于皮肤表皮)和固有层(致密结缔组织,相当于皮肤真皮)部分粘膜深部有粘膜下层(含小涎腺)前借唇红与唇部皮肤相连,后与咽部黏膜相连4. 组织发生学上大部分来自于外胚层,少部分来自于内胚层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上皮1. 口腔黏膜上皮分层stratification of the oral epithelium 1) 复层鳞状上皮,由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producing cell or keratinocyte)和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前者构成上皮的主体,形成典型的4层结构:角化层(stratum corneum; keratinized or cornified layer)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granular layer)棘层(stratum spinosum; prickle (cell) layer)基底层(stratum basale, stratum germinativum,basal layer)2) 不断更新状态。
不同部位更新速度不同颊部25天>牙龈41—57天>咀嚼黏膜肠道4—15天,表皮52—75天3) 角化上皮的4层结构:超微结构特点a) 基底层:除一般的细胞器外,有张力细丝b) 棘层:张力细丝增多-膜被颗粒,桥粒c) 颗粒层:透明角质颗粒,profilaggrind) 角化层:细胞器、核、膜消失,充满角蛋白e) 细胞连接:桥粒、紧密连接、缝隙连接4) 基底层(stratum basel)a) 分化程度最低,立方形或矮柱形细胞干细胞分为nonserrated cell,serrated cell(锯齿状),不同部位干细胞不同Epithelial rete pegs(上皮钉突),dermis papilla(乳头)b) 电镜下与固有层结缔组织以半桥粒hemidesmosome连接附着于基板上c) 生发层(stratum germinativum):基底细胞和临近的棘层细胞有增殖能力,称为生发层d) 干细胞:CK19, β1 integrin,Bcl-2蛋白e) 短暂扩增细胞(transit amplifying cell,TAC):基底层干细胞分裂后形成暂时扩增细胞,再经数次分裂后进入成熟细胞群,向上皮表面移动。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f) 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EGF(上调)、角质细胞生长因子、IL-1、TGFα、TGFβ(抑制分裂)g) 上皮细胞间粘附分子(钙黏蛋白,降低对EGF反应)VS上皮-间充质粘附分子(整合素,与EGF相互作用增强增殖信号)h) 由增殖进入分化状态受非编码小RNA控制,使之离开细胞周期5) 棘层(statum spinosum)a) 多层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组成,在上皮层中层次最多组织处理过程中,细胞在不含桥粒部位彼此分开,呈棘刺样外观b) 光镜下相邻细胞通过细胞间桥连接,细胞间桥之间为细胞间空隙c) 电镜下细胞间桥为桥粒,此处有细胞膜内有致密物质组成的附着斑(attachment plaque)桥粒:细胞核——角蛋白丝(张力细丝)——桥粒斑珠蛋白plakoglobin、桥粒斑蛋白desomplakins、斑菲素蛋白plakophilin(包括周斑蛋白periplakin,斑蛋白envoplakin)——桥粒钙依赖性黏附蛋白(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s、桥粒胶蛋白desmocollins),跨膜蛋白,连接上皮细胞寻常性天疱疮:钙依赖性粘附蛋白的桥粒芯蛋白3成为自身抗原,桥粒的结构受到破坏,形成疱性病变。
d) 膜被颗粒(membrane-coating granules or Odland bodies):富含磷脂0.25微米左右角化的口腔上皮中膜被颗粒与细胞膜连接,伸长形成一系列平行的板层结构非角化的口腔上皮中膜被颗粒以一种密集非层状中心轴,形成循环排列膜被颗粒与细胞膜融合,排出其内容物至细胞外间隙,参与了上皮间隙屏障的形成,构成了有选择通透性的大分子物质滤过性屏障e) 副基底层细胞(parabasal cell):与基底层紧挨的棘层细胞称为副基底层,具有生发层细胞的增殖能力6)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a) 角化层深面,正角化时明显,不全角化时不明显b) 透明角质颗粒:纤丝聚集蛋白原(profilagrin),棘层细胞分泌形成,包埋张力细丝(tonofilament)的基质,利于细胞内钙贮存7) 角化层(stratum corneum)a) 正角化(orthokeratinization):细胞器、细胞核、细胞间桥消失,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为均质嗜酸性物质b) 不全角化(parakeratinization):细胞中含有浓缩未消失的细胞核c) 角化包膜(cornified envelope):细胞膜被交联的蛋白和脂质形成的角化包膜取代,高度抗溶解,有较强柔韧性,上皮屏障主要构成部分。
8) 非角化与角化上皮的区别:a) 分层:表层、中间层、棘层和基底层b) 细胞体积较大,细胞间桥不明显c) 表层细胞扁平,有细胞核,胞浆含糖元,染色浅d) 张力细丝分散不成束,细胞器少,膜被颗粒环状、有致密核,而不是层板状2. 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中间丝蛋白主要的细胞骨架蛋白,相当于电镜下所见的张力细丝20多对,碱性Ⅱ型,酸性Ⅰ型,成对出现不同部位表达不同正常状态下基底层中细胞角蛋白分子量小——向上——分子量大病理状态下,角蛋白类型改变癌前病变时,角蛋白的种类和分布特点常发生改变白色海绵状斑痣: CK4和13基因发生突变,棘层细胞内角蛋白丝断裂并在细胞核周围聚集3. 口腔上皮的非角质形成细胞(non-keratincytes)约占细胞的10%,除梅克尔细胞外,无张力细丝和桥粒,普通切片下胞质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1) 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来源:神经嵴细胞(胚胎第8-11周)形态:有突起细胞,H-E染色光镜下为透明细胞多巴、银染、S-100染色阳性部位:基底层功能:形成黑色素,可通过细胞突起传给角质细胞(每个黑色素细胞和30—40个角质细胞接触,角质细胞释放许多因子对黑色素细胞的正常活动很重要。
酪氨酸酶活性高——黑色素生成多)PS.临床上牙龈、硬腭、颊和舌常见黑色素沉着,也是黑色素性病好发部位2) 郎格罕斯细胞(Langerhans cell):形态:多突起的细胞,光镜下透明;CD1、HLA-DR、Ia等免疫染色阳性,多巴染色阴性;电镜:Birbeck granule(胞质内特殊的棒状或球拍样颗粒,又称朗格汉斯颗粒,有单位膜包绕)来源:造血组织(可能与上皮角质细胞分泌趋化因子有关)部位:基底层和棘层功能:与免疫反应有关,有抗原呈递功能3) 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形态:光镜下染色较角质细胞浅,不易识别;电镜下无树突,有少量张力细丝、桥粒;电镜下核内陷,细胞质中有致密颗粒(神经递质小泡),与神经轴突末梢相连来源:神经嵴或角质细胞部位:基底层,长成群分布,咀嚼黏膜中较多功能:感受触压觉4. 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基底膜区(basement membrane zone)1) 名词概念:上皮嵴(epithelium ridges):上皮和结缔组织交界面非一直线,固有层结缔组织形成许多乳头状突起,上皮深面形成许多上皮嵴,二者紧密镶嵌 上皮钉突(epithelium rete peg):常规切片中与固有层乳头交错的上皮嵴。
基底膜区:包括半桥粒和基底膜2) 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光镜下可见上皮和固有层之间有膜状结构,厚约1—4微米,PAS染色阳性电镜下可见上皮基底细胞和结缔组织之间的交界由特殊结构即半桥粒(也见于牙龈上皮与牙表面结合)和基膜以及深部的部分纤维构成3) 基底膜超微结构: 透明板(lamina lucida):45nm,电子密度小,半桥粒相对区域电子密度较高层粘连蛋白,四型胶原密板(lamina densa):50nm,颗粒状或细丝状物质,电子密度较高,和透明板统称网板来自上皮基底细胞来自网板的锚纤维固有层纤维穿过锚纤维形成环状空隙和密板相连层粘连蛋白,四型胶原网板(lamina reticularis):较厚,电子密度较密板低,半环纤维构成(半环纤维两端埋入密板——锚纤维(anchoring fibril,七型胶原)有固有层纤维穿入4) 基底膜的化学组成:n 半桥粒:BP230,网蛋白——附着斑蛋白(连接角蛋白丝作用);BP180,Integrin α6、β4——跨膜蛋白(基底细胞核基底膜粘附;Integrin α6、β4在信号转到中起重要作用,细胞骨架、细胞增殖、细胞分化调控);n 基底膜:Laminin5、CollagenⅣ、多糖蛋白(起连接作用)——透明板、密板(Laminin5与Integrin α6、β4、 CollagenⅦ关系密切);CollagenⅦ ——网板。
5) 基底细胞与透明板的结合方式:半桥粒结缔组织与网板结合的方式:锚纤维基板(透明板和密板)来自上皮细胞;网板来自CT6) 大疱性类天疱疮:BP230、BP180——透明板处分离(BP为大炮性天疱疮英文缩写)部分类天疱疮型扁平苔藓:BP180非角蛋白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半桥粒型:半桥粒蛋白结合型:Laminin5发育不良型:CollagenVII癌前病变时基底膜中四型胶原等成分改变,有利于癌细胞向结缔组织中浸润固有层1. 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含细胞、纤维和基质2. 分层:乳头层(胶原纤维较细,咀嚼黏膜长)和网状层(被覆粘膜发达)3. 细胞:成纤维细胞(基本成分)、组织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肥大细胞4. 纤维:Ⅰ型胶原纤维,Ⅲ型胶原及弹力纤维5. 无定型物,主要成分是透明质酸、蛋白多糖、糖蛋白和血清蛋白6. 功能:调控上皮细胞的分化、支持和营养作用7. 其他:血管、神经、淋巴管黏膜下层(submucosa)1. 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小涎腺、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肪组织2. 分布:主要分布在被覆黏膜,在牙龈、硬腭的大部分区域及舌背无黏膜下层,固有层与其深部的骨或肌肉直接紧密相连3. 功能: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及支持口腔黏膜区域性差别1. 分类:咀嚼黏膜(masticatory mucosa):硬腭、牙龈——角化层被覆黏膜(lining mucosa):颊、唇、舌腹、口底、牙槽、软腭——结构疏松、无角化特殊黏膜(specialized mucosa):舌背——有特殊结构的味蕾和乳头2. 咀嚼粘膜(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