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建筑史(纯手打).doc
4页一、 原始社会建筑:巢居(长江 干阑式)穴居(黄河 木骨泥墙)1长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最早的桦卯技术的房屋2黄河:仰韶文化:河流两岸二级台地,冇利于耕牧与交通(同心圆模式,以中为尊) 龙山文化:家庭私有,双室相连的套间半穴居,平面“吕”,木骨泥墙二、 奴隶社会建筑:1夏:最早的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廊院式,外有一圈回廊,(茅草盖顶,夯土筑基)2商: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不同功能,分布在不同位置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偃师商城——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城)庭院式建筑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陵墓(124出羡道)各功能区域无严格划分3周: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宗庙):2进院,周围有檐廊环绕 瓦的发明:使西周从“茅茨土阶”的简陋到了较高的阶段4春秋:高台建筑的出现,瓦,砖的普遍使用5秦始皇陵是中国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6汉茂陵陵上石刻“马踏匈奴”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石刻艺术的杰作7世界最早的空腹拱桥: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县安济桥8宋最高的砖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9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10最早的石窟:库车克孜尔右窟11元代采用减柱法的代表建筑:广胜下寺正殿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战国:齐故都临淄/邯郸赵城:工商业在大城中,宫城在大城西南角。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高台建筑盛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1曲阜鲁故都:(与考工记相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 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秦:1秦都咸阳: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大山大水间宫室散落,无郭,弥山跨谷,广布宫苑,天人 合一,遭运发达3汉:木架建筑逐渐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已形成,悬 山顶和廃殿顶为最普遍1汉长安城:在秦咸阳兴乐宫建立起来,自由的里坊制布局1城市外形不规则,城内主要用地 被宫殿所占2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陵邑(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道路系统为八街 九陌4北冇渭水,西冇上林苑,和自然冇机结合4三国,晋,南北朝:大量兴建寺庙,石窟1三国曹魏邺城: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而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中轴线明确,军营园林官衙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组成“里” 2北魏洛阳城: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创建内城,外郭城形制,三重墙体系,左祖右社,不规则方格网路3南朝建康城: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2城市整 体布局呈不规则状,三重墙体系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 和前宫后苑的布局,多宫并制向一宫制发展4城中市场多,分布布置,方便百姓5坊市地区的居 民居住地则自发建造,街巷布置自由6因地制宜,外层利用天然地形,以山为阙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中国建筑成熟期)2唐: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b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发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 术问题,并已定型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右建筑的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1隋唐长安:1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2总体是中轴对称布局,平面呈矩形,由外 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划分108座里坊3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区分 开,功能分区明确,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4实行宵禁(唐玄宗时期) 和里坊制5开凿了河湖水系6利用龙首原高地建大明宫7道路两侧设排水沟,街道两侧种植槐树 2唐大明宫:大明宫位处高地,居高临下,前朝后寝,中轴对称,前部由丹风门、含元、宣政、紫宸等前朝南北中轴线布置,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麟德殿、三清殿等3东都洛阳:1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地势平坦,布局整齐2宫城皇城位于西北高地,占据有利地 形,3全城除皇城与宫城外划分为103坊3市,坊内都是十字街,四边开门,三个市场位于漕运 方便地点4漕运较长安发达5城墙很多,宫城北东曲三面都有几重隔城环绕,皇城再从东南西三 而包围宫城6在皇城西侧苑建造上阳宫,其作用于大明宫相似3五代: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较唐代有所发展,建成铁塔4宋: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木变化,不釆用里坊制和宵禁2木构架建筑釆用古典模数制3建 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 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宋塔主要是砖右塔,特点:发展八角形平而的可供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 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1宋东都汴梁:(居小)1三重墙体系,三重城墙均有护城河环绕2四水贯城,水运发达3打破 里坊制,形成街巷制,市坊杂居,商业发达4岀现瓦市勾栏,御街千步廊,消防制度确立5是 一个商业都会,军事政治中心地位卜•降,市内有绿化7城市平面并不十分规则,道路有门发性5辽:较多的保留了唐代的建筑手法,辽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述常用圆形6金:建筑沿袭辽代的传统,乂受到宋朝的影响,但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7西夏:受宋影响,有受吐鲁番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元:1喇嘛庙的兴起2木构架建筑继承宋金传统,但规模和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在北方,加工粗 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做梁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简化的优点:节省木材,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加强梁槐与柱子之间直 接的联系,减柱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是-种革新的尝试1元大都:(偏南)1保留金中都旧城(偏西),在其东北另建新城2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轴线合 一,三重城墙,左祖右社,道路系统规整,呈方格状,平面近于方形3街巷制布局,南北为大街, 东西为胡同,城内市肆分散4除北侧两门,剩下均旁三门,门外设瓮城5开凿了大而积的人工河 谷水系(山水城市)2明:建筑特点: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广3木结构 经过元代的简化,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增强,构 建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 型化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界8风水术到明代已达极盛1明南京:1南京城功能划分:城东皇城,城南居住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2城墙顺应地形, 四重城(宫城,皇城,都城,外郭)三重瓮城3新宫以富贵山为小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左祖 右社4居住在秦淮河一带。
离宫城近,商市交通便利3清:建筑特点:1大体延续明代传统2园林达到极盛期3藏传佛教建筑兴盛4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 富多彩4简化单体设计,捉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5建筑技巧仍冇所创新(水湿压弯法,对接与 包镶法)1明清北京:1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北退5里,南进1里,形成“凸”字形城墙2城市南移3严格 遵循遵从《考工记》轴线对称,内外方城,皇城区南扩,居中宫殿为主体,中轴线延长,体现中 央集权,皇权至上4左祖右社,扩宽丽方空间,增设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5交通布局 基本上是旁三门,棋盘路网,道路宽阔,规划整齐6冇固定的市场,东南西北靠门均冇集市,便 于交易7住宅突破了胡同定制8兴建水利工程2明清北京宫殿:1占据最显要的地段,择中立宫2宏大规模72万平方米3严整的布局:突出中 轴的空间序列,采用层层封闭的规划,尺度处理严谨4体现一整套的礼制要求:左祖右社 前朝后 寝三朝五门择中立宫3元到明清北京布局的形态变化1布局特点:整齐划一,中轴线纵贯全城,左右对称布局,宫殿 为主题结构皐宫占据要害,高地,与居民区分开,布局南北延伸或西面展开,宫殿建筑高台化 2变化:明朝为了便于防守,放弃大都北面约五里地,缩小城框。
为了仿南京在皇城前建政权机 构衙署,将城墙南移一里余为了抵御蒙古,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居民区包围起來,财力不足 西北东三面未修,成凸字形4汉唐明三代宫室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1建筑材料:木(桦卯)石(桥,地,台基,雕塑,柱础)砖(城墙,土芯砖表)土(茅茨土阶, 茅茨是草筋泥,屋顶的材料)琉璃(釉料,防水)金属(门窗上面的构件)2木构建筑的特点:框架结构1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冇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 便于修缮、搬迁2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 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3穿斗式:用穿厉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棍棍的房架,標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標条方向用 斗桁把柱了吊联起來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橡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 此层叠而上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冇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 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 于宫殿,庙宇等4主要大木构件:梁柱厉標斗棋5屋顶类型:庇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卷棚 屯顶拱顶6庭院形式:(合院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2直接用房围合(鳩院式)3主房与院门之间 用廊道围合里坊制确立(春秋到汉):里:居住,坊:占代城市规划中城市用地的基木单元,极盛(三国到唐) 开放式街市期(宋到清)都城建设的模式:新建城市,依靠旧城建设新城,在旧城的基础扩建地方城市基本建设:1防御工程(城壕,城墙及其附属设施)2水利工程(交通运输,供水,排洪)3 道路与下水道4邮驿设施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单体建筑形态:凡屋有三分,□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卜•分, 对于塔形多层建筑冇多个三分式,或看作整体三分式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夏商)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周战国)3宏 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到南北朝)4纵向布置“三朝”阶段(隋到清)坛庙:1祭祀自然神(天地日月 风雨雷电社稷 先农,五岳,四海,四渎)2祭祀祖先(帝王为祖庙, 臣为家庙或祠堂)3先贤祠庙(孔庙,诸葛武侯祠,关消庙)明堂:皇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是朝廷举办最高等级祀典和 朝会的场所(汉长安南郊明堂辟雍,武则天在洛阳建的“万象神宫”)2太原晋祠:带有风景园林意味,轴线上建戏台,金人台,献殿,鱼梁飞沼(十字石桥,水下有拱, 柱)圣母殿(殿身5间,副阶周匝,而阔7间,重檐)角柱升的特别高,斗拱较唐繁密2曲阜孔庙:1轴线上布置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前导部分,四进之后是孔庙主体部分,此区围墙四隅起 角楼2前殿后侵的传统形制3大成殿重檐歇山,面阔9间,用黄色琉璃瓦,殿前檐柱用石龙柱10 根4北京天坛:1釆用宏大的用地规模2中轴线偏东3体现“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不使用 过多或过大的建筑,而是大规模的绿地;主轴线偏东,拉长了主入口到轴线的距离;运用虚扩手 法,强化建筑的高大形象;以境界取胜4主要建筑是大享殿和圜丘,用矮墙、高台基,重檐屋顶 来扩大建筑形象5用--系列象征手法5北京社稷坛: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面阔五间的殿,坛三层,上铺五色土6北京太庙:主耍由止殿,寝殿,桃庙,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东西配殿,太庙大殿面阔11间,明间 和次间用金箔贴满柱梁,斗拱,天花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早期丧葬:袋穴,有陪葬品夏商周:岀现墓道,墓室,椁室,墓而不坟,不树不封春秋战国:坟丘式墓葬,岀现享堂(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版银兆域图,表示了陵墓的总平面布置: 王、后、夫人五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秦汉:受儒家孝廉的传统思想影响,厚葬,方上制,秦:地上陵台,地下陪葬丰富,墓室讲究;汉: 庙寝两部分,仿前殿后侵,地F深埋墓室,地上高陵体,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