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逋著作考述文献综述.pdf
11页林逋著作考述 ----《林和靖诗集》版本流传介绍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以高节善诗闻名,然其作诗,随写随弃,故散佚很多他的诗集也就显得珍贵,为后代所重,其诗集刊刻情况如何,有人已做具体的考查,在此引夏汉宁《林逋著作考述》一文于下以说明问题一)绪论林逋(公元967-1028 年) ,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善行书, 喜为诗 早年曾经漫游于江淮之间,后归隐杭州, 结庐于西湖孤山终身不娶不仕,以种梅养鹤自娱,故有“梅妻鹤子”的雅称林逋以高节善诗而著名,当时有许多名公钜卿与之往来,如范仲淹、梅尧臣、陈尧佐等都与他互有酬唱吟和其性狷介乐道,自云:“黑头为相虽无谓, 白眼看人亦未妨 ” ( 《湖山小隐》)大中祥符年间, 宋真宗闻其名, 赐予帛粟,并遣吏岁时劳问林逋一生清苦,于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 年)卒,谥曰和靖先生今存《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作为北宋一位颇具特色的诗人,其诗集的刊刻和传播,也应为我们所关注,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拟就《林和靖先生诗集》的刊刻和传播,以及林氏其他著作的传播情况作以下几方面考述:第一,《林和靖先生诗集》在两宋时期刊刻情况考述;第二, 《林和靖先生诗集》在元明清时期的传播;第三,林逋其他著作和相关著作的考述。
二)《林和靖先生诗集》在两宋时期刊刻情况考述林逋作诗,随写随弃,故散佚很多宋曾巩《隆平集》卷十五记云:“林逋,字君复,杭州人 ,, 临终有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亭前修竹亦萧疎茂陵他日求遗草,犹喜曾无封禅书’,,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语孤峭清淡其稿未尝自录,或曰:‘何不录以传后世乎?’逋笑曰: ‘吾犹不欲以诗取名于林泉,况后世耶?’”其侄孙林大年在其去世后,收集他的诗作,编成《林和靖先生诗集》,并请梅尧臣撰序梅尧臣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中亦云: “诸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请予为序 “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焉梅尧臣的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即林逋的诗虽然“所存百无一二焉” ,但是, 其诗在北宋时已由其侄孙林大年编辑成集由其侄孙编辑成集,又有梅尧臣作序, 林逋诗集在编辑层面的工作已经完成,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林大年编的 《林和靖先生诗集》是否在北宋时期刊刻?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根据我们查找到的北宋有关资料,却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明确的回答,这几条资料是:一、苏轼《东坡全集》卷十五收有《书林逋诗后》诗一首,其云: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氷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歩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 书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巳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二、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六《书林和靖诗》云:欧阳文忠公极赏林和靖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不知和靖别有咏梅一联云: ?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似胜前句不知文忠公何缘弃此而赏彼,文章大概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三、惠洪(觉范)在《石门文字禅》巻十一中有《偶读戏书小诗卷尾云“长爱东坡眼不枯,觧将西子比西湖先生诗妙真如画,为作春寒出浴图廓然见诗,大怒前诗规我,又和二首》 (诗略)四、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前集》卷四十二《书林逋处士诗后》云:西湖风物固不迁,但无和靖辈人物尔,览之怅然姑溪老农关于这些资料,如果仅看一、二、四条,似乎还不能明确下断言,因为这些资料大致存在这样两种不确定性:一为这些诗文大概是书于林逋某篇作品之后;一为这些诗文是书于或名为《林逋诗》、或名为 《林和靖诗》、或名为 《林逋处士诗》 的林逋诗集之后。
如果是后者,那么就说明林逋诗集在北宋曾经刊行,但究竟属于那一种,从这些资料很难确证而惠洪的诗却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林逋诗集确实在北宋有刻本或抄本传播但北宋时期传播的《和靖集》刊刻情况如何?它是否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所著录的《和靖集》?我们却无更多资料可以证明另据有关资料记载,宋代林逋诗集有刻本流传,还有日本的翻刻本可以佐证在日本贞享丙寅(即三年,公元1686 年)时,林逋诗集有茨木多左卫门刻本,名为《林和靖先生诗集》 ,共二卷这个刻本在日本一部目录著作中有著录,这部著作就是长泽规矩也的《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 (汲古书院油印本) 在杨守敬的《日本访书志》卷一四中,对这个翻刻本也有记载,其云:集(指日刻本林诗集)分上下二卷首梅尧臣序,首题?和靖先生诗集?,不冠以?林?字,次行题 ?太常博士宛陵梅尧臣撰?(明沈行辑本删去 ?宛陵?二字以臵于年月之后又序文 ?宁海西湖之上?,沈本改 ?宁海?为?钱塘?) 序文于 ?和靖?皆提行,其根源于北宋本无疑今就明沈行辑本较之,沈本多出 《春日寄钱都使》一首, 《伤朱寺丞》一首, 《林山人隐居》一首, 《洞霄宫》一首,又 ?草泥行郭索,云水叫钩辀?二句。
其重辑本不载,见于此本者,《秋怀》一首, 《寄辇下莫降秀才》一首,《梅花》二首, 《西湖小隐》一首, 《东竹寄曹州任懒夫》一首又《和病起》一首,此本在《和谢秘校西湖马上》之下,沈本在《和安秀才次晋昌居士留题壁》之下其他字句异同,更难枚举, 然则沈氏亦未见此本也⋯⋯明正德丁丑沈行辑本为四卷,国朝康熙中吴调元刊本因之昔刘后村以《摘句图》证和靖诗之多逸,为之惋惜今此本《秋怀》以下六篇宛在,竟为沈行、吴调元刊本所脱,不尤可郑重哉这段文字将日刻本与明沈行辑本作了详细比较,其异同之处颇多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对日刻本的判断: “其根源于北宋本无疑如果这一判断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林大年当初编辑的林逋诗集应为上下二卷本,而且在北宋时期就已刊刻(或有抄本流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宋史·艺文七》中所著录的二卷本当为北宋刻本然而,这一判断无更多的证据支撑,只能作为一家之说列出林逋诗集在南宋时期有过重刻本,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以下我们所征引的资料足以证明这一点一、在《渭南文集》卷三十,收有陆游《跋》一篇,其云:和靖人物文章,初不赖东坡公以为重,况黄、秦哉?若李端叔者,尤不足录读,竟使人浩叹书之所以慰和靖于泉下也。
嘉泰甲子六月二十四日放翁识也就是说,在陆游所处的时代,《林和靖诗集》就曾流行二、南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五有《读书其尾》诗一首:泉石膏肓挽不回,笑看嵩少仕塗开暮年封禅无遗藁,平日江湖只钓台月自黄昏人已老,鹤无消息客谁来吴儿不解高人意,秋菊何当荐一杯三、南宋尤袤在《遂初堂书目》“别集类”也曾著录“林和靖集”、 “林和靖诗” 四、 这虽是一个间接的资料,但也可以说明林逋诗集在南宋的刊刻情况明正统八年 (公元 1443 年)陈贽、王玘编刻本《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之后附有名贤题跋一卷,其中有南宋沈诜题记一则,沈氏云:和靖先生孤风凛凛,可闻而不可见,尚可得而见者,有诗存焉耳是邦泯然无传,岂不为缺典哉 因得旧本, 访其遗逸, 且与题识而附益之,刊臵漕廨, 庶几尚友之意云此记末署“绍兴(当为“熙”)壬子(公元1192 年)七月既望龟溪沈诜书”细析沈文,可获得这样几点信息:一是林诗在此之前已有刻本流传,何时所刻,不详; 二是以前刻本和沈氏刻本卷数及收诗数量不详;三是此刻本为沈氏主持下完成的;四是沈氏刻本所在地大概在浙江,据清侯元棐等编《德清县志》(康熙抄本)卷七《人物传》“名业”记载,沈诜在南宋绍熙初,历官左右司直,转运两浙本路,故有此推测。
总之,以上资料明白无误地说明一个问题,即林逋诗确曾在南宋流行并重刻又有相关文献记载,林逋诗集在宋代(最迟亦在南宋时期)确有各种版本流传如南宋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四库本)卷四下曾有这样的叙述:《林君复集》二卷,右皇朝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刻志为学,结庐隠西湖之孤山,真宗闻其名,诏郡县常存遇之善行书,喜为诗,其语孤峭澄淡临终作一絶 句云: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初无封禅书或刻石臵之其墓中赐谥曰:和靖先生集有梅圣俞序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亦云:《和靖集》 三卷, 《西湖纪逸》 一卷, 处士钱唐林逋君复撰,梅圣俞为之序 《纪逸》者,近时桑世昌泽卿所辑遗文逸事也通过上文所引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林逋诗集在宋代刊刻和传播中有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名称的不同梅尧臣序称《林和靖先生诗集》,惠洪称《和靖集》 ,陆游称《林和靖诗集》,周紫芝称 《林和靖集》,晁公武在 《郡斋读书志》 称《林君复集》 ,陈振孙在 《直斋书录解题》亦称《和靖集》 ,尤袤《遂初堂书目》在“别集类”则称《林和靖集》和《林和靖诗》,今存宋刻本林诗一卷名为《和靖先生诗集》,而《宋史》在卷二百零八《艺文七》中则称《林逋诗》 。
第二,卷数的不同这主要反映在《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中,晁公武云:“ 《林君复集》二卷 ”陈振孙则云: “ 《和靖集》三卷 ”而《宋史》卷二百零八《艺文七》又言: “ 《林逋诗》七卷,又《诗》二卷 《宋史》“林逋传”记林逋诗“今所传尚三百馀篇”也就是说, 在宋代流传的林和靖诗集,有二卷本、三卷本以及七卷本,但存诗总量都为三百馀首结合明人的有关资料来看,林逋诗集的宋刻本在明代尚存,如,祁旷翁的《澹生堂藏书目》卷一十三曾著录“《林和靖集》二册” ;赵琦美在《脉望馆书目》著录“《林和靖诗》一本” ;陈第在《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亦著录林集三卷这些著录或有明本,但也应有宋本存在以其卷数和册数来看,亦应以二卷、三卷本为主,七卷本则十分罕见上述两点中,林逋诗集名称各异、卷册不同的情况, 也恰恰能说明林逋诗集在宋代刊刻和传播的状况,即林逋诗集在宋代便有不同版本流传)第三,除诗集流传外, 在宋代尚有 《西湖纪逸》 一卷、《林和靖摘句图》一卷同时流传林逋诗集的宋刻本,今仅存残帙,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关于宋刻本, 有关文献曾有记叙清人黄丕烈在嘉庆二年(公元1797 年)曾请顾广圻据原本以旧纸影摹,黄氏在影摹本后有跋语称:“自题签至跋语共三十四叶,与抱冲本无纤毫之异,恐汲古精钞, 无以过是矣。
”黄丕烈在其题跋中对影摹经过更有详细叙述,其云:“此(指宋刻本)故人顾抱冲(即顾之逵)遗书也抱冲在日,未及请观,今夏间得一陈贽刻本,因从其弟东京借归雠勘余爱其楮墨精妙,刻镂分明,虽非完书,亦是秘本,遂属伊从弟涧薲(即顾广圻)影摹一本,留诸士礼居中,以为见书如故人也 (见《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这个影摹本现也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内据《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录黄丕烈嘉庆二年跋记载,今存宋刻本《和靖先生诗集》一卷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闰六月三日, 东京以其件氏遗书慨然见借,余于四日竭一日乏力校毕惜宋本残阙不全,已遭剜补惟梅序完好,馀诗三十一叶,首题曰?和清先生诗集上?,次行空二格标目古诗,列五言四首,后接律诗,标目以后五言、七言不复分体,共约一百五十馀首虽非完璧,其所有者胜于此刻(指明正德本)多矣予检《宋史〃艺文志》,称《林逋诗》七卷,又《诗》二卷;《文献通考》则云《林和靖诗》三卷、《西湖纪逸》一卷今宋本卷首及版心皆云 ?和靖先生诗集上?, ?上?字系修改者,其下半一画尚系原刻字痕,其为 ?一?、为?二? 、为?三? ,未敢定也,姑著所疑于此又据清人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记载,今存宋刻本的版式等情况是:每半叶九行, 行二十字。
树?字缺笔, ?构?字注?高宗庙讳?, ?敦?字注?御名? ,光宗时刻本也原书分上下二卷诗编古体、律体,五、七言律绝不分列,犹存古式旧为太仓黄摄六(即黄翼)藏本,有手书跋云:?《和靖集》,余向购之于武林徐门子铺中,后归灵均灵均身后,藏书散尽,此册以残缺独存戊子夏,赵昭携过溪上,因复留之,如异乡见故人也摄六黄翼册首签题《宋林和靖诗集》六字,为灵均笔这段文字记叙了宋刻版的格式,以及它在明代的收藏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的瞿氏两个判断:一为此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