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
9页1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来源 课件 5 Y KCo M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准备 翻译 《谈龙录》 、 《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 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 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2第一课时一、导入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 二.整体感知(1) 、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 ,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2) 、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 提出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 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 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 、 “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3可用 16 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 ,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 ,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 、 《画筌》里的两段话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艺术) 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 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 —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 ——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 —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 —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4现实主义— —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 —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 ,即“实” ,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 ,也即“虚” , 作者(赵执信) “完整” 、 “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3)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的精粹。
课文提出, “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 ”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5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 , “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 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 ,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 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6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掉,画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 戏曲中也是如此,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4、建筑、书法也是如此 ,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 18 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四、布置作业 小说 《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 《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
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完整性相对而言 《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是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 ,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典型性极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 《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妇女战斗7生活的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第二课时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 “实”是指“写景” , “虚”是指“抒情” ,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 ,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8明确: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王之焕 《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补充材料:诗歌中的“虚”与“实”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9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教学反思:艺术创作的原理都是共同的,本文讲解较为抽象的艺术创作原则时,举例要不拘一格,重视把抽象的原理给讲形象化,生活化,平面化 来源 课10件 5 Y KCo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