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一讲教育的本质资料.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103350107
  • 上传时间:2019-10-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4.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讲 教育的本质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作为一种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教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处,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而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也有着不同的性质与特点,相应体现不同形态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其次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教育的起源,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基本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西方:上帝造人、摩西十诫、诺亚方舟; 东方:女娲造人评价: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2.生物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法]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1870—1944)《教育原理》。

      我国的古代,也有“乌反哺,羊跪乳”等谚语和故事)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基本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它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和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评论:与神话起源说相比,生物起源说认识到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类教育间的联系,较之教育起源于神意是一种进步但将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活动简单地归结于动物的本能,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况且从定义来看,将“人的教育”朔源于“动物的教育”,即“教育起源于教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美]教育家孟禄(1869-1947)基本观点:在原始社会,儿童仅仅是凭借着对成人的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便习得了全部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发源于儿童“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模仿”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一种学习方式,模仿确实是教育的途径之一。

      但心理起源论将全部教育都归因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而将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实际上与生物起源论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忽视了社会性的关键作用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4.劳动起源说(例子:游猎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理论基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的学说恩格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提出了“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三个阶段,并将“正在形成中的人”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渡时期视为“人类的童年”,这一时期人类已能利用天然的工具来从事简单的劳动,进而促进了自身的手、脑、语言、思维的发展,并产生了相互协作的必要因此,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形成了人类社会基本观点: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它从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演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其基本观点如下: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4.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

      5.教育通过人的培养为社会服务评价:较之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认识到了人类教育起源的动因在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揭示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所在但是人类社会生活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即使是在原始社会,除了劳动经验外,某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传授给下一代,而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5.生活起源说代表人物: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主要观点:在人类社会中,生活和劳动是并列的,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也要传递生活经验,在适应和满足人类劳动和生活双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评价: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6.交往起源论代表人物:叶澜基本观点:人类社会中的相互交往活动中包含着教育的要素,其中某些特殊交往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学关系时,教育活动便产生了。

      因此人类教育起源于交往小结: 上述六种观点,除神话起源论明显缺乏科学依据外,其余大体可分为两类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将教育看作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前者强调人与动物的联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进而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失之偏颇;心理起源论注意到了模仿对儿童学习的意义,也有其合理性,但对此过于强调,又进而否认了成人在儿童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样失之偏颇劳动起源论、生活起源论和交往起源论则将教育看作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及社会关系的形成,教育即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教育起源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需要许多学科来综合研究的人类问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与否,将取决于人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二、教育的发展 教育自产生之日就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依据,将教育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一)原始社会教育原始社会也称史前时代,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作为研究原始社会的开端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主要是用石器进行生产,劳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使得人们只能通过简单协作来共同劳动劳动所得往往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没有剩余产品,实行原始的公有制在文化层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尚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种种问题,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面,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受物质及文化两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原始社会教育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非独立性)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脑力劳动尚未和体力劳动分离,还没有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没有阶级和国家教育尚未成为专门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没有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即没有专门的教育机关和专职的教育人员,儿童也没有摆脱生产劳动去专门学习的可能原始社会的教育完全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内容极其贫乏,教学方法也非常简单,基本以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为主2.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原始社会生活中教育主要是以“巫”承担:“以巫为师”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密切联系,主要在宗教活动中进行,宗教活动蕴涵教育意义表现形式有冠礼(青年礼)、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

      3.对象没有阶级的区分,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在原始社会中,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教育也没有阶级性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教育也是普及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二)古代社会教育金属工具代替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古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劳动产品逐渐增多,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产生了官吏、僧侣、学者和艺术家等知识分子,社会文化日渐丰富,促成了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从历史分期来说,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共同特征为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源,以畜力耕作为基本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为土地占有者对社会的宗法专制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当时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1)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和人员学校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A生产力水平提高到能够给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分子;C文字记载生产和生活经验手段的出现,使间接经验得以传递;D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目标的狭窄性:东方:学而优则仕西方:世俗的贵族、骑士教育;教会的宗教教育公元前1100年古埃及的草纸文字:“要用心学习,这会使你摆脱一切艰苦劳动,成为一名有名望的官员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哪个铁匠受到使命,也没有看到哪个铸工当了使节2.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阶级的存在决定了教育的阶级性在奴隶社会,奴隶被成为“有生命的工具”,是优先于其他工具的工具”,完全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国家机器的统治者和维护者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上升到等级性即使在同一阶级中,不同等级的子弟接受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劳动人民基本上没有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3.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自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儒学始终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儒学又被称为“道德哲学”其中三纲五常、修身养性、中庸之道等都是强调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也就是要求人顺从安分守己,如忠、孝、节、义等思想实际上也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学问这是一个“过去统治着现在、权威统治着众生”的时代,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即使是一些具有革新思想者,在自己的行为上也不得不表现出这一特征,即打出古人的旗号,采取托古改制的手段。

      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教育,不仅学校数量十分有限,学生人数稀少,而且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并不能影响整个教育的保守性和封闭性4.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对学生实施体罚式管理由于古代教育的阶级性、封闭性和保守性,决定了受教育者从内心到外在必须坚决服从固有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秩序,知识的学习只能是机械记忆和背诵,对既成定论必须接受,不容许个人的自由思考和怀疑;辅之严格的纪律乃至法律约束,对社会秩序、违反纲常伦理者处以重罚古代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主要采用棍棒纪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个别教学古埃及谚语:男孩的耳朵是长在背上的,只有打他他才听;学神把教鞭送给人间5.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出现了大量总结和研究教育活动经验的论著,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东方:孔子、孟子、朱熹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小结古代社会教育是建立在当时的小生产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之上无论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封闭性和保守性 (三)现代社会教育现代教育的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