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地质学》研究生考试大纲.docx
9页博研石油论坛网《石油地质学》争论生考试大纲一、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学二、适用专业:地质类专业三、参考书目:石油地质学〔第三版〕,张厚福等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年四、考试内容要求把握石油地质学的根本概念、根本理论和根本方法,能够利用石油地质学的根本原理解决简洁的石油地质学问题试题总分 150 分,试题类型及试卷构造包括: 名词解释〔20 分~25 分〕;填空题〔30 分~40 分〕;简答题〔50 分~60 分〕;问答题〔30 分~40 分〕考试内容石油的成分和性质第一章:石油自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二、1、原油粘度的变化受 、 、 所制约1999二、4、石油的族组分包括 、 、 和 1999自然气的成分和性质二、10、在紫外线照耀下,石油发荧光的现象是由于其组成中存在 和 化合物2023油田水的类型二、4、依据油田水中无机离子的类型,可将油田水分为四种类型(苏林分类法),其中, 类型代表地层保存条件完好2023二、2、依据油田水中无机离子的类型,可将油田水分为四种类型(苏林分类法),其中, 类型代表地层水封闭条件好2023A石油专业资料下载42二、1、依据苏林分类,油田水可以划分为 Na2SO 、MgCl、NaHCO和 CaCl四种类32型,其中油田水的主要类型为 和 。
2023干酪根及其类型其次章:石油和自然气的成因一、9、干酪根 1999 一、2、干酪根 2023二、2、干酪根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Ⅰ型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原始H/C 原子比要比Ⅲ型干酪根的原始 H/C 原子比 ,其构造中富含 构造,其生烃力气 2023二、4、依据元素组成,干酪根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Ⅰ型干酪根的原始H/C 原子比要比Ⅲ型干酪根的原始 H/C 原子比 ,Ⅰ型干酪根构造中富含 构造,其生烃力气 2023A二、1、依据元素组成,干酪根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Ⅲ型干酪根与Ⅰ型干酪根相比, 其原始 H/C 原子比 ,Ⅲ型干酪根构造中富含 构造,其生烃力气 2023B二、1、依据元素组成,干酪根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Ⅲ型干酪根与Ⅰ型干酪根相比,其原始 H/C 原子比 ,Ⅲ型干酪根构造中富含 构造,其生烃力气 2023C三、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根本特征2023二、1、Ⅰ型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原始 H/C 原子比要比Ⅲ型干酪根的原始 H/C 原子比 ,其构造中富含 构造,其生烃力气 2023三、1、简述Ⅰ型、Ⅱ型和Ⅲ型干酪根的根本特征2023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二、5、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包括 、 等。
1999二、2、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在确定条件下具有互补性一般认为,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与温度呈 关系,与时间呈 关系2023B二、2、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在确定条件下具有互补性一般认为,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与温度呈 关系,与时间呈有机质演化的阶段 关系2023C一、5、生油窗 1999三、5、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1999 一、3、生油门限 2023三、1、是从生油母岩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因素、油气生成的阶段等方面论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烃理论的根本要点2023一、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023二、3、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即 、 、 、 2023一、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023B四、1、试述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及一般模式2023B 四、1、试论述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及一般模式2023C 一、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023三、1、简述油气生成的主要阶段及其根本特征2023 一、2、生油门限 2023未熟低熟油二、2、依据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机理和主要产物的特征,可以把有机质向油气的演化过程划分为 、 、 和 四个阶段。
2023一、1、低—未熟油 1999自然气成因类型、特征及鉴别二、2、有机成因气可分为 、 、 和过渡气1999 二、3、自然气枯燥系数是指 的比值1999 一、1、简述自然气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甲烷同位素特征2023一、3、煤型气与煤层气 2023二、12、某一盆地存在三套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岩层(A、B、C),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说明,其中有机质类型均为Ⅰ—Ⅱ型,R0 值分别为 0.4%、0.9%和 2.1%该勘探觉察了三种不同特征自然气E、F、G,它们的 CH4 含量分别为 98%、83%和 91%;其中δ13C1 分别为-65‰、-48‰和-31‰,试推断自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源岩层:E 为 类型,来源于 层源岩;F 为 类型,来源于 层源岩;G 为 类型,来源于 层源岩2023二、3、自然气δ13C1 的随其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增高而 ;在成熟度一样的条件下,煤型气的δ13C1 比油型气的δ13C12023A二、6、某一盆地存在两套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岩层(A、B),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说明,其中有机质类型均为Ⅱ型,R0 值分别为 0.4%和 2.3%该盆地勘探觉察了两种不同特征自然气 E、F,它们的 CH4 含量分别为 98%和 95%;其中δ13C1 分别为-68‰、和-28‰,试推断:E 自然气来自于 层源岩;F 自然气为 成因类型。
2023A二、5、在成熟度一样的条件下,煤型气的δ13C1 比油型气的δ13C1;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增高,其所形成的自然气的δ13C12023B二、5、在成熟度一样的条件下,煤型气的δ13C1 比油型气的δ13C1;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增高,其所形成的自然气的δ13C12023C二、8、某一盆地存在两套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岩层(A、B),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说明,其中有机质类型均为Ⅱ型,R0 值分别为 0.4%和 2.3%该盆地勘探觉察了两种不同特征自然气 E、F,它们的 CH4 含量分别为 98%和 95%;其中δ13C1 分别为-68‰、和-28‰,试推断:E 自然气来自于 层源岩;F 自然气为 成因类型2023C一、6、油型气和煤型气 2023二、1、随着自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自然气的δ13C1 值 ,在成熟度一样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13C1 比煤型气的δ13C1 2023一、7、油型气和煤型气 2023 一、3、煤型气 2023二、3、在无机气、生物气、油型气和煤型气四种主要成因类型的自然气中,生物气富含轻的碳同位素,其δ13C1 一般小于 ;无机气富含重的碳同位素,其δ13C1 一般大于 ;煤型气和油型气的δ13C1 介于二者之间,并与自然气的成熟度有关,一般地,随自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煤型气和油型气的δ13C1 都随之 ,烃源岩的特征及地球化学争论在一样的成熟度下,油型气的δ13C1 值总是 煤型气的δ13C 1 值。
2023二、7、渤海湾盆地的主要烃源岩是 系的 组2023 三、2、简述烃源岩争论的主要内容和常用指标2023一、1、干酪根与氯仿沥青“A”2023A二、4、某泥岩层有机碳含量为 0.2%,该泥岩是 烃源岩某烃源岩的 R0=1.0%,则该烃源岩处于 阶段某烃源岩氯仿抽提物正构烷烃的OEP=1.4,说明该烃源岩 处于 阶段2023B一、4、干酪根与氯仿沥青“A”2023C二、4、某泥岩层有机碳含量为 0.2%,该泥岩是 烃源岩某烃源岩的 R0=1.0%,则该烃源岩处于 阶段某烃源岩氯仿抽提物正构烷烃的OEP=1.4,说明该烃源岩 处于 阶段2023C一、1、干酪根与氯仿沥青“A”2023二、2 、评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指标有 、 和 2023一、1、氯仿沥青“A”2023二、4、衡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指标主要有 、 和 对于一般的湖相泥岩,TOC 大于 即可作为烃源岩2023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2、相渗透率 1999 一、4、相渗透率 2023一、2、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2023二、11、在油气充注储层时,油气首先进入 孔隙,然后再渐渐进入 孔隙, 这是由于大小孔隙的毛细管力不同。
2023碎屑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一、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2023A 一、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2023B 一、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2023C 一、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2023 一、4、相渗透率 2023三、2、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因素2023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三、2、简述影响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因素2023三、2、简述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2023盖层的类型及封闭机理二、10、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 、 1999二、5、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2023二、8 、盖层的封闭机理有三种类型: 、 、 2023二、9、在一样地层温压条件下,孔径半径为0.2mm 的岩石与孔径半径为 0.3mm 的岩石相比,其毛细管压力 ;假设都作为盖层,前者的封闭效果比后者的 2023B二、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 和 ,少数为 2023二、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 、 和 2023二、3、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 和 ,少数为 2023一、7、区域盖层 2023二、5、盖层的封闭机理主要包括 、 、 。
常见盖层的岩性主要为 和 2023第四章:石油自然气运移根本概念一、2、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2023A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和运移模式一、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2023 一、3、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2023 一、6、油气二次运移 2023二、7、渗滤和集中是油气运移的两种根本方式其中, 方式运移遵循流体力学定律,可用 定律来描述, 方式运移听从费克定律依据流体势的凹凸可以推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 区向流体势的 区运移2023A 三、2、简述烃源岩微裂缝排烃的根本特点2023B二、9、渗滤和集中是油气运移的两种根本方式其中, 方式运移遵循流体力学定律,可用 定律来描述, 方式运移听从费克定律依据流体势的凹凸可以推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 区向流体势的 区运移2023C 二、6、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石油主要以 相态运移的,自然气既可以以 相态运移,也可以以 相态运移2023三、3、简述烃源岩在特别高压作用下的微裂缝排烃模式2023二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二、6、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 、 、 等1999三、3、试比较油气初次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时期上的区分与联系。
1999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二、3、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 、 、 等2023B 二、3、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 、 、 等2023C二、5、油气二次运移通道的主要类型有 、 、 等2023A影响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二、6、在不考虑氧化作用的状况下,随着油气运移距离增加,石油的密度和粘度变 ,含氮化合物含量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