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断章》的多重解读名篇欣赏解读断章.doc
3页论《断章》的多重解读-名篇欣赏 解读断章论《断章》的多重解读-名篇欣赏《断章》于是卞之琳长诗中的一小段,因其中四句触发了作者,令其满意,于是便特意将这四句截取出来,并取名《断章》这首精巧的小诗,乍一看并不复杂,每一行的语义也容易理解但假设细细品味,从不同角度入手,可得到三种主旨不同的解读 第一种也是较为普遍的解读,这是一首爱情诗你”属第二人称,亦是对对方的一种称呼但在这里,“你”却成为了独特的个体你”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殊不知“看风景的人”在看你,可见你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看风景的人为什么看“你”呢?是因为“你”相貌出众抑或是具有其他吸引人的地方,这些全凭读者按自己的意愿猜想另外,对于“性别”如何界定,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受限制作者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联想和解读空间,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愿望对诗歌进展再创造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表现的张力,又强化了感染读者的力量再看诗的第二节,“梦”的出现强化了爱情的力量,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看风景的人”对白天邂逅的“你”念念不忘,甚至在梦中也有“你”的身影,可见其对“你”是多么的痴情!诗中抒情主人公正是以梦境的形式含蓄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爱情的主旨便由此得来。
第二种解读是把它看作哲理诗,诗中表现的是“相对”的概念即像物理学所说的相对就是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与另一个物体对照来说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位置也会不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诗的第一节中,以风景为参照物,“你”是看的主体,风景是“你”看的客体但在第二句中,“你”却变成了客体,“看风景的人”是主体,“你”由看到被看的过程表达了主客体之间发生的变化同样地,在第二节中,“明月”是装饰物,是客体,你是主体但到了第二行,“你”又由主体变为客体,成为别人梦中的对象这种主客体位置的互换即表达了“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处于开展变化之中,甚至于它的变化结果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不必苦苦纠缠在不顺心的事上情,只要换个角度去考虑,生活中也就没有诸多无谓的烦恼,一切终将过去,任何事情都是过眼云烟最后一种解读是把它看作“人生诗”,即诗人对人生的认识和体悟而这种体悟可简要概括为人生的悲哀我们姑且把“看风景”的“看”作短暂联想,可得到赏玩的联想意味,如生活中往往会有“看热闹”、“看人笑话”等例子,这种“看”便带有一种报复性的意味,我们把赏玩这个联想义带进诗中,就变成了“你”在赏玩风景,同时赏玩风景的人在赏玩“你”,这样看来,人生就变成了互相赏玩甚至是玩弄的过程了。
人与人之间互相赏玩,生活中缺乏真诚、友谊与温情,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悲哀吗?再看“装饰”一词,“明月”是你窗子的装饰物,可“你”又成了别人的装饰,人生互为装饰物,每个人都是别人的附属,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本真,这确实是人生的悲哀《断章》能产生不同的主旨皆因诗中某些词语的联想含义这样一首篇幅短小的诗歌,没有突出的表现手法,却因其词语富于联想意味,而使得全诗蕴藉生动,给读者带来无限创造性解读的空间,不得不说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第 页 共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