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doc
4页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将从如下五方面进行说课,即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过程、说感受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之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语录体散文编者认为本单元文言文有一个阅读的共性:形式自由活泼,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情趣,能丰富并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材102页的赏析指导中编者希望学生能感受这些文章的生活气,感受其中的情趣,从中得到审美的乐趣,陶冶情操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体悟古人高尚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我为本文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掌握有关的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提高阅读理解力;通过合作探究与比较阅读,认识孔子的治国理想,培养质疑和探究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文意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进而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教学难点是理解曾皙之志,理解孔子对弟子之志的不同评价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不少还延续着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考试前盲目做题,考试时瞎蒙乱猜,考试后心灰意冷,久之对古文兴趣全无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在落实字词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意,感受文字背后鲜活的灵魂,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确定依据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结合学情现状与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自主阅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参照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动手动脑动口,口译课文,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圈点、勾划、批注的方法将重点词汇圈出来,不懂之处划出来,读文感受批注出来,为深入探究做好准备三、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3、比较阅读法 4、多媒体辅助四、说过程(一)讲授新课,疏通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1、快速回顾初中学过的《〈论语〉十则》,回忆相关文学常识并解释题目2、教师范读,学生齐诵,整体感知课文3、逐段推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疑难词句,互相切磋教师适当点拨,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4、利用多媒体课件,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式通假字:希——稀 莫——暮实词:如、方、伤、与、 虚词: 以、因、乎、尔句式: 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状语后置句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 风乎舞雩】(二)分析鉴赏,感知四子志向及孔子的态度首先让学生围绕“志”快速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本文“问志”“答志”“评志”的结构接着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展开局部深入探究1、读第一段,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方法:学生自主讨论总结)设计此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感知孔子平易近人,温和自谦的人格魅力,关心学生、和蔼可亲的教育家风范。
2、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方法:学生回答,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3、对四子不同的志向孔子是如何评价的?从中可以看出四位弟子怎样的性格特征?(探究方法:①扎根文本,推敲文句,揣摩文意②比较阅读,补充《论语》相关文段,加深理解)子路:直率自信 ————哂之冉有:谦虚谨慎 ————叹之 公西华:谦虚,娴于辞令 ————惜之曾皙:洒脱从容 ———————与之【补充孔子对子路才干肯定的资料,记得《论语》中孔子对子路有过这样的评价:“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管理该国军事)可见子路确有军事才能 评价冉有是“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宰也又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对公西华也有一个评价:“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4、四子之中孔子为何独独赞扬了曾点之志?(这是最大的难点,我设计采用以问导学、层层深入、发挥想象、比较阅读的方法解决它)(1)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诗意地描述曾点之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2)请用一个词表达对曾皙志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悠闲自得、潇洒自由、闲散自在----(3)这种志趣与儒家一直推崇的“积极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不是矛盾?如果是矛盾的,孔子为何会说“吾与点也”?(学生自主讨论,老师点拨总结)明确:点描绘了一幅天下治平的景象,以暗示自己的社会理想和生活追求这种理想追求与孔子的志大致吻合在战乱不息的时代,孔子梦想的就是那种太平无事,亲师乐友信道的社会生活孔子曾自言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曾点所讲的那个境界,就是民风淳朴、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美好春日的人生,这是大同世界的理想,这是完美人生的憧憬曾点结合“民情”,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解读这一段,不妨让学生以当代的观念来审视这一古代社会的图景,估计学生会想到“和谐社会”等话题,应予以肯定三)分角色朗读,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读之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人物个性读之后老师及时做点评,多做肯定 【设计理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在赏析完毕后注意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之志则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孔子之言则要读出长者的和蔼可亲来四)拓展讨论,总结升华 在完成了以上环节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以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阅读,也将文本导向现实生活1)四子之志有没有相同点呢?(学生自主讨论,老师点拨) 明确:皆志向远大,心怀天下这正应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老话,由此激发学生走出小我,树立远大理想2)“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又叹,孔子因何而“喟叹”呢? (学生自主讨论,老师点拨)明确:也许是因为当时春秋时代是战乱时代,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也许是因为孔子自己怀才不遇,有梦难觅,有志难伸,所以要叹 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我们依旧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理想而奋斗终生也许这也是孔子这一堂言志课的目的吧设计理念: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体会文字背后古人的思想灵魂,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积极意义,并为我所用五)作业布置:1、背诵曾点的志向,并写写你的志向(150字左右)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六)板书设计问志 ——————————答志————————————评志 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 (直率自信) 冉有: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叹之(谦虚谨慎)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惜之(谦虚,善于辞令)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之(洒脱从容)五、说感受 文言文教学不能只讲文言现象文言文这种言语形式与现代文的言语形式一样,背后都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甚至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人文言现象固然要学,它是一座桥梁,可以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相识、沟通、对话、交流然而文言文教学绝不能止于文言现象的教学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彼岸,而不是桥梁本身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应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内部,直接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古人的情绪,触摸古人的思想,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结束语: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