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与无意识拉康理论评述.pdf
5页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七年第四期 语 言 与 无 意 识 ——拉康理论评述 夏 冬 红 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 ,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他是带着一股叛逆精神而跻身于法国精神 分析舞台的, 他有许多大胆的假设与有说服力的实践 拉康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已经被修改得面 目全非, 他的任务便是回归弗洛伊德 而回归的根基点在何处?拉康不愧为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 他找到 了弗氏的“ 自由交流法” , 推演出一整套关于意识与语言研究的方法, 为本世纪的西方文论史增添了新的 篇章 拉康是个纯粹的精神分析学家, 终生以此为业他是怪才, 在其涉猎的所有学科中他都违背通行的 准则 他讲授的课程无法传授, 他使用的语言晦涩难懂, 他曾被几个知名的心理学组织开除, 有人认为他 “ 热情有余但不足信赖” “ 他授课方式和风格是诗性的, 而逻辑的完整性和证据的确凿性又是科学的” ? 拉康揭露社会, 嬉笑怒骂其行文特别、 倒装句式, 谚语行话, 外文词句、 新字新词, 玩弄修辞学欲将人从 睡梦中唤醒, 吸引他人拉康在法国“ 五月风暴” 中走上街头, 其学说也差点因此而夭折。
法国是人类学、 结构主义、 符号学的重要基地, 而拉康时代几乎所有的结构主义研究者都不屑于将 自己的研究局限于此 阿尔都塞将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联系, 列维——斯特劳斯从神话学入手来解 释结构主义, 拉康则求诸精神分析学他认为结构语言学可以对弗氏理论进行全新的阅读二元关系假 定在能指( 声音形象)和所指( 概念)之间, 将语言和言语在言语的语音层面与抽象的符号体系之间, 在隐 喻与换喻之间确定下来拉康用辩证法将这些二元关系联系起来、 借助弗氏理论解释拉康认为: “ 通过 能指者链的结构只要作为语言存在, 就可以揭示出并运用它去指称完全不同于它所称事物的某种东西 的可能性” ?弗氏的自由联想将病因归于压抑与焦虑, 拉康认为“ 精神病者的问题在于他失去了构成他 情结中心点的能指的象征指称, 即能指与象征符号的断裂, 是一种失语症也许将拉康学说划入结构主 义或划入后结构主义中在学术界还会争论不休, 但人们还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无论如何, 拉康理论改 变了传统的精神分析学从而创立了结构——精神分析学 拉康的结构心理分析将索绪尔的符号语言学融入弗洛伊德理论, 这是一大创见, 这种融合不是拼凑 而是修正与变形, 并为两种学说赋予新义。
拉康认为: 能指是意识, 所指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那些遭到压 抑的欲望被禁忌而受压抑, 是因为幼儿在孩童期便学会了语言语言即暴力与隐抑和异化的开端弗氏 学说认为性本能无意识先于语言, 拉康则认为无意识象语言一样具有结构, 是语言的产物在索绪尔的 语言学中有两个连续体, 一个是声音的, 一个是思想的, 它们两者都处于混乱状态, 语言则从两个混乱中 选择一部分 能指与所指的幸福结合就如同一张纸的正反两面, 可惜索绪尔语言学说始终没有回答如何 从混乱到清晰, 意义如何产生的过程 拉康则致力于此他认为, 混乱是本能支配最少时的一种无组织状态婴儿的经验是一种混乱拉 康从分析初生婴儿的未定状态开始, 提出了著名的“ 镜像阶段理论” 《 镜像阶段》 一文是拉康修改后 1949 年发表的论文发展了弗氏的《 论自恋》 一文中关于自我的概念 51 “ 镜像理论” 是从研究猿与人的活动差异时发现的一种理论 猿与人面对自己的镜像(在镜子或反光 物前) 其反应各不相同猿发现有个物体随自己的移动而动, 一旦意识到便感到厌倦婴儿则异常高兴, 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更清楚些6~18 个月的婴儿不能区别主体与客体, 自身与外部世界, 此为“ 想像 态” 。
此时婴儿还没有明确的自我中心, 自我与客体处于一种封闭状态, 它经历三个步骤: 婴儿与母亲同 时出现于镜子面前时, 婴儿只看到镜像, 不能区分镜像与自身, 自身镜像与母亲镜像; 可以区分镜像与自 身; 因认出镜像是自己而高兴 拉康称婴儿与镜像的同一为“ 初次同化” , 其本质是自恋的 婴儿从外在客 体的反射中得出“ 我” 的观念, 这便是误认, 它既是自身, 又是异己, 这一行为误认了自我其实自我便是 这样建立起来的, 自我不过是一种自恋过程, 并籍此支撑起虚构的统一的自我感觉 如果说镜像阶段产生于前交往、 前语言、 前理性阶段、 前俄狄浦斯情结时期, 并使得自我在幻想中构 建原型的话, 那么拉康则又进入有关实存空间的思考了 在“ 想像态” 里, 只存在婴儿与母亲两人, 但在俄 狄浦斯情结中, 父亲的介入打断了这一和谐, 父亲是双重身份, 既是一个生命体, 又代表了一系列法律、 法规 由于儿童意识到了父亲的出现, 被迫与母亲肉体分离, 将欲望压抑至无意识中, 同时也意识到“ 性” 的区别拉康的术语phallus, 音译为菲勒斯, 原意指男性生殖器, 拉康用来指儿童从无意识混沌状态走 向社会化的转变, 它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阳物, 也不是任何物体和现实, 它是先验的能指, 是父亲隐喻的 象征, 是一个符号。
拉康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两大阶段凝视镜像的幼儿自身是能指, 镜中之像是所指在初始同化 阶段, 能指与所指、 主体与客体世界没有产生裂缝父亲的介入, 儿童则陷入后结构主义的焦虑拉康的 洞见就在于此拉康认为: “ 儿童对性别的初次发现与他发现语言是同时的在接触语言中, 幼儿无意中 认识到一个符号只有区别于其他符号时才具有意义, 语言代表客体, 所有语言都是在某种意义上的隐 喻, 它以它自身代替客体本身的无言的直接占有” 因此他作为主体的身份由他与周围的主体相区别所 构成 这样儿童便从想象的领域进入“ 象征秩序” 或“ 象征次第” 此阶段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 状态近似然而想象态是完美的, 处于前俄狄浦斯阶段 象征阶段是空洞的语言语言代表匮缺与区别, 儿童沿着一个能指滑向另一个能指, 镜中隐喻世界已让位于语言中的换喻世界, 意义与所指都沿着这条 能指链而产生 无意识像语言一样构成, 这是拉康的主张, 该命题标示着他终于超越了弗洛伊德, 且发展了索绪尔 的语言学理论索绪尔语言学认为能指与所指纯属武断, 拉康认为这相当于置换被表现的东西, 类似被 置换的东西, 它总是不在场且追忆不到。
拉康借用雅克布森的术语将修辞学中的隐喻与换喻与弗氏的梦 工作中“ 缩聚” 与“ 移置” 相压缩换喻与移置相近, 指一个意义或形象被另一意义与形象替代; 隐喻与压 缩类似, 都是将意义和形象压缩, 叠加 换喻意味着缺乏, 隐喻意味着欲望受压抑的意义通过隐喻取代了 表面的意义, 从而表现欲望, 因此, 文字可以表达出无意识的忧虑, 而潜意识则不断发出错误的信号在 拉康看来, 我们的整个话语, 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弗洛伊德所谓的疏忽, 包括笔误、 失言、 口误等 无意识的 东西象语言一样构成, 它自己内部因素紧密相连或被空白相隔, 正象一个完整的“ 词” 而被分析者所说的 话的任何停歇都是一种标点符号 因此在拉康看来, 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自足的, 有自己的逻辑 它与日常生活中语 言的区别仅在于能指与所指相分离, 只有能指的相互作用, 所指不在场由于能指链断裂所出现的语言 空白是他者语言, 因此对一主体称之为无意识的东西被称为另一主体的语言, 这种没有所指的能指是一 种症状, 而这种症状与弗氏及索绪尔理论都不相同: 索绪尔将能指与所指关系看作一张纸的正反面, 着 眼于两者联系 弗氏将能指所指关系置于个人欲求的快乐原则与公共需要的现实原则的妥协中。
拉康则 极力拉大裂缝, “ 我所谓的那种把能指与所指扣住的结合, 至今还没有出现过, 两者的粘合点始终是虚假 的, 因此所指始终处于一种漂离滑动的状态” ! 拉康还仿照弗氏的人格三模式说划分出三界: 实在界、 幻想界或想象界、 符号界或象征界, 此三界与 弗氏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法不尽相同, 但仍相关联 想象界属自恋、 镜像或幻想领域, 此时尚未形成成 52 熟的主体, 符号界同父亲语言超越, 主体开始生成实在界位于镜象与符号秩序之外, 主体也无法控制 它, 而反受制于它 拉康的三界划分是从镜象阶段理论中提出来的 在幻想界里、 幼童发现镜子中自我非 我, 具有幻象特征, 而儿童以后的成长及长大成人之后也一直保持一种幻想和想象, 以期望在外在世界 里发现与自我相认同的客体支撑自己的自我 此时并不涉及语言 婴儿( 能指的主体)在镜中所见的自我 形象( 所指)对应的是幻想的思维方式, 是一种反穷反复的自我指涉而以他者的符号化形式出现的“ 父 亲” 的介入则打破了幻觉的满足, 原先完整的能指链现在已出现差异的序列, 一个再也无法回复的世界 拉康认为婴儿从与周围主体的差异中所确立的主体的位置与婴儿对语言的发现是同时的, 主体无意识 的语言是“ 他人的话语” 语言, 特别是口头的语言, 使小孩通过与他者的话语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 因为 许多话语并不是口述的, 它包括幻想和可能是无意识的话语, 拉康称之为本我的语言, 它谈论其他的人, 来源于他人, 它要放入各种关系和语言结构的二元关系中加以思考。
谈话中包括表现出来的被压抑的动 作、 思想感情∀, 但非口述的思想与感觉并不能被预见, 也不完整, 将它记录下来的文字也可能是一种变 形, 因此以语言为依据的精神分析便充满了陷井 拉康精神分析疗法不是类似弗氏的帮助患者在现实原 则的前提下尽量释放利比多以缓和压抑, 而是帮助他们“ 能指的转移” , 精神病患者就是一种能指 如果说传统精神分析批评还是将文本当作考证作家心理因素身世调查以及文本中人物心理呈现的 话, 那么拉康则对传统理论及实践提出了非议 他的阅读策略是回归弗氏, 回归到他的谈话疗法, 恢复并 重估语言的功能 拉康在学术研讨时曾多次分析美国著名诗人爱伦·坡的短篇小说《 窃信案》 , 拉康对该 文本的分析非常注重语言及交际功能, 其解读策略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 《 窃信案》 是爱伦·坡众多侦探小说中较为出色的一篇, 也 许是因为拉康为 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诠 释它倍受当代解构主义大师的青睐, 拉康的论文几乎成了解读文本的典范经典之论, 著名解构主义大师 德里达和巴巴拉·约翰逊都曾对拉康的阅读策略提出了进一步的阐释为了更好地了解拉康的阅读策 略, 有必要先叙述一下小说的情节。
有这么一封信, 信里内容无人知晓, 作者也未曾披露但该信却两次 被窃 第一次: 仆人送给王后一封密信, 王后正在看信, 恰好国王走进王后卧室, 王后只得将信放在桌上, 国王对此事一无所知 而站在一旁的大臣发现藏信之秘密后便用掉包计将信带走, 并在原处放上另一封 类似的信, 王后眼睁睁地看到大臣窃走信柬, 但不敢声张 尔后王后命令警长追回原信, 警长使尽全身解 数, 绞尽脑汁仍一无所获在走投无路时, 他请教于一位业余侦探杜宾, 当警长再度与杜宾相见时, 杜宾 奇迹般地带来了信柬 原来, 为了取回信件, 杜宾作了如下推理: 王后将信放在显眼的桌上而未被国王发 现, 大臣为了防止信件被窃必然也会将信放在暴露处 果然大臣将信随便放在从壁炉架上挂下来的文件 架上, 经过如此推理后杜宾设计盗走了信函 其实就小说的情节及内容并无感人与惊险之处, 但拉康的分析却别出心裁首先, 故事中信柬的所 有权与隐藏过程一直在逃避自身并不断地变成问题 故事开始时, 陷入沉思的故事讲叙者与杜宾及其寂 静的书房构成了一个空间, 突然警长的来访告知王后信件被窃一事, 打断了室内沉闷空气, 作为意指的 信函的所有权与藏匿性开始出现。
这里拉康玩弄了解构主义惯用的词语游戏, 所有权英文为 ownership, own 的词根在古英文和古德文中含义接近拥有与欠缺, 因此拥有即欠缺、 匮缺小说中的信柬仿佛是王 后的所有物, 但它却一直逃避所有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