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6页2024--2025学年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 1. 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晚商大墓, 号称“江南商代第一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中虎纹最为亮眼, 前所未见下图中的伏鸟双尾虎更是把虎的艺术形象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据此可判定( ) A. 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B. 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 虎纹正日益成为王权的象征D. 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 2.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匈奴入上谷、渔阳, 杀略吏民千余人元朔二年, 汉武帝“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 至高阙, 遂西至符离, 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 置朔方、五原郡汉武帝此举( ) A. 实现了对西域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B. 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C.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D. 顺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 3. “(曹)魏以中书、尚书为主, 两晋中书地位更加重要, 门下逐渐崛起、与中书分权南北朝时期, 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把皇帝下面的最高政务核心(以丞相为首的三公)分割成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职能比较明确的系统。
据此可知, 三省制的形成( ) A. 分割了帝王权力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强化了君主专制 (★★★) 4. 韩愈在《原道》中以儒学为尊, 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 极力倡导复兴儒学这主要是因为, 当时( ) A.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B. 社会上出现无神论思想C. 佛教思想获取正统地位D. 朱熹思想受到官方尊崇 (★★★★) 5. 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 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 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 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 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 海外贸易繁荣发展D. 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 6. 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 专为汉人而设, 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 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 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举措( ) A. 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B. 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 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 (★★★) 7. 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 明穆宗给俺答汗下诏说: “朕惟天地以好生德……视华夷为一家, 恒欲其并生并育于宇内也。
由此可知, 明朝中期民族政策( ) A.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B. 消除了民族差异C. 开拓了明王朝的版图D. 首创了册封制度 (★★★★) 8. 明代中后期, 江南地区“耕渔之外, 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 造器营生”, 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经济社会多元发展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 朝廷放松社会控制D. 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 9.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 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 A. 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 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 (★★★) 10. 李鸿章对洋务企业严重依赖外洋煤铁的局面感到十分忧心, 呼吁在掌握主权的前提下用西法开采煤铁, 认为, “此等日用必需之物, 采炼得法, 销路必畅, 利源自开李鸿章意在 A. 引导民间资本开发矿产B. 利用近代技术维护国家利权C. 满足民众生活日用所需D. 抵制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 (★★★★) 11. 戊戌变法期间, 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 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 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 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
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 A. 缓和德英关系B. 推广德语教育C. 维护中国权益D. 争取在华利益 (★★★) 12. 下表所示为北洋政府时期所制定的法令条文统计情况(单位: 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年份1915191619171918191919201921合计数量150553451394022391 A.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 法制建设取得一定成就C. 民主政治建设乏善可陈D. 政权更迭影响社会稳定 (★★★) 13. 抗日战争时期, 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 精兵简政, 以“三三制”为原则, 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 也仿照陕甘宁边区, 实行民主选举三三制”原则的实践意义是( ) A. 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经济发展B. 打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C. 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D.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精神基础 (★★★★) 14. 1950年9月, 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 10月初, 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 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
这一举措是为了( ) A. 平衡地区差异B. 调整工业结构C. 应对朝鲜战争D. 恢复国民经济 (★★★) 15. 1969年7—8月, 尼克松多次声明不同意苏联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提议12 月, 美国大使在与中国驻波兰代办会晤时表示: 美国“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更大的交流”, “亚洲问题的解决和决定终究必须有亚洲人民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参与这个过程”材料表明( ) A. 国际局势影响中美关系B. 大国主导国际政治秩序C. 中美建交步伐不断加快D. 意识形态外交不复存在 二、材料题(★★★) 16.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以后, 两汉时期的皇帝常亲自到孔子故居祭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使儒学上升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汉代以察举制度选官, 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学生汉元帝即位后, 儒生地位进一步提高, 朝廷主要机构里充斥着儒生官员西汉末年, 实际掌控西汉政权的王莽也重用儒生, 托古改制, 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到两汉时期, 随着汉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 儒学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开来, 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摘编自杨爱国《论东汉儒学在社会上的普及》 材料二 汉学与宋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和两大学术形态汉代儒学的兴起有赖于帝王主宰的庙堂尊崇儒术汉代儒学的资源是《五经》, 而宋代学术思想的兴起是由于相对独立的儒家士大夫群体, 宋学的形成首先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学术和民间教育(如书院), 其思想资源是《四书》, 重心已经从汉代的“外王”转向“内圣”宋代儒学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批判汉学, 还着力批判并吸取佛老思想, 以建构新的学术体系, 将天理引入儒家人伦, 强化儒家伦理的绝对地位, 推动儒家人伦本体化、哲理化 ——摘编自朱汉民等《宋代士大夫与唐宋学术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两汉时期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 宋代儒学的不同 (★★★) 17. 【制度创新】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 制度不可不察也”又说“制度时, 则国俗可化, 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 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通过减租减息, 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 负担相较于以前大大减轻,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经济地位的提高, 又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 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的具体实践, 进而提高其政治作用和地位。
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 是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重要体现如政策得当, 就有机会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 进而壮大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 巩固了自身统治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实施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 ——摘编自吴明怿、黄晓玉《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商鞅变法在政治上创新的表现并从当时的“历史潮流”的角度, 阐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 指出抗战时期根据地政府推广减租减息运动的意义 (★★★) 18.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 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 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 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 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 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 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 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战场名称开始时间标志终止时间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1945年5月8日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5年5月8日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1945年9月2日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45年9月2日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9月2日(1)材料一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 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你从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上得到什么启示? (★★★) 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 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靠的就是一股子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教育激励作用,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力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为代表的系列精神 ——摘编自《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根据材料内容, 从民主革命时期选取两个“伟大精神”的内容, 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 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