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20页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 《孟子》B. 《庄子》C. 《韩非子》D. 《道德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仁、义的思想,孟子属于儒家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庄子》是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韩非子》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道德经》是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名师点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2.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5.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位思想家“泛滥(即广博)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即佛教)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这位学者可能是A. 孟子 B. 董仲舒 C. 程颢 D. 顾炎武【答案】C【解析】理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根据材料信息,这位学者最有可能是程颢故答案为C项孟子和董仲舒不符合材料中的“出入于老、释(即佛教)者几十年”,排除AB项;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儒学弊端,排除D项。
点睛: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均在孟子和董仲舒生活年代之后明清之际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据此确定本题答案6.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A【解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建立文庙是在强化这一思想支柱,以此加强对人民的统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才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的产生导致文庙的兴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庙的修建是加强统治的需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7.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
这说明元朝A. 民族歧视,控制思想B. 等级森严,制度矛盾C. 重视礼教,维护统治D. 重视理学,以备顾问【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可以看出元朝对儒家思想是十分推崇的,也就是说元朝对礼教十分重视,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歧视的问题;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制度矛盾;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以备顾问”的思想点睛:本题答题的重点在于元朝所采取的措施和它的主张之间的差异,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反映出实质性问题,抓住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位来分析,逐一排查,得出正确选项8.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阳明心学属于宋明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新发展,故②错误;阳明心学不是对儒学的叛逆,而应该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故排除④;朝鲜学者把阳明心学与宋明理学区别开来,是以程朱理学作为了评判的标准(即①所述“正宗”),同时也看到了二者观点的不同,故选C。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与阳明心学比较9. 明清时期出现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的根源在于A. 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 B. 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有: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思想:程朱理学自身僵化,禁锢士人的思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基础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本)原因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原因10.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A. 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C. 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 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心学不务实,已经背离了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肯定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材料反映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A. 促进欧洲社会转型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欧洲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三个有力的武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实现了社会转型,所以,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故A正确;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结合所学我国三大发明的重大影响分析解答12.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文字的频繁使用B. 书写材料的不同C. 各国变法的实施D. “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解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且本题以图片的方式呈现考查了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