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卢卡****7
  • 文档编号:318055030
  • 上传时间:2022-06-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  ?孔子家语·论礼?篇分为两章,前一章见于?礼记·孔子燕居?,后一章——即“子夏侍坐于孔子〞章——见于?礼记·孔子闲居?,又见于2002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民之父母?篇本文拟讨论其有出土文献可资对照的“子夏侍坐于孔子〞章  一  ?论礼?篇“子夏侍坐于孔子〞章是孔子与子夏的对话,记录了孔子对怎样做民之父母这一问题的阐释子夏陪侍孔子时,以?诗?“凯悌君子,民之父母〞一句向孔子提问:“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孔子答之曰:“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一答复中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五至〞和“三无〞子夏向孔子分别请教了这两个命题的内涵孔子阐述了“五至〞、“三无〞之后,又以“五起〞来对“三无〞进展补充说明论礼?篇中关于“五至〞的一段是这样的:子夏曰:“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礼相成,哀乐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此之谓五至矣。

      〞?孔子闲居?中相对应的文字为: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上博楚简中有内容与?孔子家语·论礼?及?礼记·孔子闲居?大体一样的记载,整理者命名为?民之父母?其中关于“五至〞的一段文字如下:〔注:隶定及释文暂依濮茅左之整理本,缺文可补出的以“□〞标出,简号为笔者所加.〕子(夏)曰:“敢(问)可(何)胃(谓)‘五至’?〞孔子曰:“‘五至’(乎),勿之所至者,志亦至安(焉);志之所至者,豊(礼)亦至安(焉);豊(礼)之所至者,乐亦至安(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安(焉),(哀)乐相生君予以正,此之胃(谓)‘五至’〞为便于比勘,以?家语?为本位,以句为单位,列出以上三种文献的用字、文句对照表〔注:濮茅左做过类似工作,参照?家语?、?礼记?,按照?民之父母?的序列见?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176~180页.〕:表1?论礼?、?孔子闲居?、?民之父母?用字、文句对照表?论礼??孔子闲居??民之父母?子夏曰:“敢问何谓五至?〞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子(夏)曰:“敢(问)可(何)胃(谓)‘五至’?〞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孔=(孔子)曰:“‘五至’(乎),勿之所至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至,礼亦至焉。

      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者,志亦至安(焉);志之所至者,豊(礼)亦至亦至焉至,哀亦至焉安(焉);豊(礼)之所至者,乐亦至安(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安(焉),诗礼相成,哀乐相生,哀乐相生哀)乐相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充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君子以正,于四海,此之谓五至矣〞此之谓五至〞此之胃(谓)‘五至’〞  文句上无关宏旨的差异不算在内,三个文本中尚有四处大的不同:一是?论礼?与?孔子闲居?中“五至〞的五个支点是“志、诗、礼、乐、哀〞,?民之父母?中的那么是“勿、志、礼、乐、哀〞;二是?论礼?“诗礼相成,哀乐相生〞句,?孔子闲居?和?民之父母?那么并无“诗礼相成〞句,只作“哀乐相生〞;三是?论礼?“是以正〞一句,?孔子闲居?作“是故正〞且和后面的“明目而视之〞等语连读,?民之父母?作“君子以正〞;四是“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这段话,在?孔子闲居?中没有“行之充于四海〞句,在?民之父母?中位置不同,不在“五至〞部分,而是放在下文“三无〞的表达之后,作“奚(系)耳而圣(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见之,不可(得)而见也,而(得)既(气)塞于四海矣〞。

      这几处异文都很重要,对考察这三段话的关系是很有启发性的  二  首先讨论“五至〞的内容家语·论礼?和?礼记·孔子闲居?中的五至是志、诗、礼、乐、哀;楚简?民之父母?那么是勿、志、礼、乐、哀对于楚简所记,濮茅左考释:“‘勿’,疑‘志’之误写,但‘勿’读作‘物’,似亦通〞[1](P159)濮氏提出了两种意见,但是在释文和下文的讨论当中都只依从前者;加之又将“‘志亦至’之‘志’读为‘诗’〞[1](P159),所以其释文中的五个支点与今传本一致,即志、诗、礼、乐、哀彭裕商[2]、季旭升[3]、李天虹[4]等对简文的释读提出了商榷他们认为“勿〞应读为“物〞,“志〞仍读如本字如李天虹就认为:“勿〞与“志〞字形差异大,误写可能性小;古书里“志〞与“诗〞相联之例多,独不见“物〞与“诗〞直接联络之记载,但郭店简?性自命出?里“物〞与“志〞有亲密关系因此,楚简?民之父母?中关于“五至〞的记载实为(直接以通行字写出):物之所至者,志亦至焉;志之所至者,礼亦至焉;礼之所至者,乐亦至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焉李天虹鉴于古书中“志〞与“诗〞的亲密联络以及今本?家语?和?礼记?中“五至〞皆由志至诗再至礼,提出上博本似乎在志和礼之间脱却了“诗〞这一环,为弥缝这个缺环,假设“志亦至安;志之所至者〞下本有重文符,为抄手讹脱,将重文展开通读那么为:“勿(物)之所至者,志亦至安(焉);志之所至者,志(诗)亦至安(焉);志(诗)之所至者,豊(礼)亦至安(焉)……〞,还引述了高华平的类似意见(高氏认为简书“诗〞这一环节的缺乏可能出自脱文)[5]。

      但是,这个论点有其明显的弱点,就是无法解释无论简本还是今本,均只有五个支点的事实按:李天虹将“勿〞释为“物〞,并“志〞读如本字是正确的;为了弥补“缺环〞而认为竹简脱去了重文号的假设那么可商榷影响重文说成立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五至〞变成“六至〞,其说难以成立,这一点李文业已指出;一是志礼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缺环先秦两汉文献中“志〞和“礼〞相连而言的例子确实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如:?礼记·大传?:“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6](P917)又?礼记·乐记?:“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6](P977)志和礼在义理上的关系还是很明确的,礼是外在的行为标准,对心志加以约束所以,简书原有一长串重文符号的假设不能成立,“勿〞读为“物〞,“志〞字还是读如本字面对简本与今本“五至〞内容的重大差异,彭裕商认为“竹简本较今传本义胜但今传本经郑注,又收入?孔子家语?,与竹简本当各有师承,也不必据竹简本以改今传本〞季旭升指出上博本“五至〞说优于?家语?本及?礼记?本,竹简本正确而传世本讹误,造成“志〞讹误为“诗〞的原因可能是汉代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致使“志礼乐〞变为“诗礼乐〞,其中还有志诗音近及上下文的影响,进而受“诗言志〞观念的影响,“勿〞也就由“志〞取代了。

      按:简本第一至是“勿至〞物〞从“勿〞声,可以通用书·立政?:“时那么勿有间之〞?论衡·明雩?引勿作物周礼·春官·司常?:“杂帛为物〞?说文·勿部?勿下?系传?曰:“今?周礼?作物,假借〞?老子?四十二章:“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汉帛书甲本物作勿庄子·天道?:“中心物恺〞?释文?:“物本亦作勿〞[7](P608)所以,简本的“勿〞是由“物〞字来的今本第一至是“志至〞志〞通“事〞说文?:“志,意也从心,之声〞又“事,职也从史,之省声〞志是章母之部字,事在从母之部,志与事音近可通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孟子外书·文说?引下事字作志[7](P404)又古书中还有“事〞与“待〞、“事〞与“时〞相通的例子[7](P404)〔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哀死事生以待天命〞?吴越春秋·王僚传三?事作待诗·商颂·殷武?:“岁事来辟〞?诗经考文?:“古本岁事作岁时.〞〕,旁证“事〞、“志〞可以通假所以,“志〞是“事〞字的假借物〞与“事〞又义同可通玉篇·牛部?:“物,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郑玄注:“物,犹事也〞?吕氏春秋·先识?:“(晋威公)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

      〞高诱注:“物,事〞故“物〞与“事〞义同,是物事、事情的意思为民父母当然要做事,所以首先是“事(物、勿、志)之所至〞增韵·寘韵?:“事,治也〞?战国策·秦策四?:“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高诱注:“事,治〞为民父母者要做的事就是治理百姓因此,简本和今本“五至〞的前两至看来差异甚大,其实各有所本,一本自“物〞,而写作“勿〞,一本自“事〞而假以“志〞,两个祖本用字不同但含义一样,故今本与简本的“首至〞看似不同实那么一样今本采用“志〞字之后,日久忘其所本,被理解为意念或恩意等等,故“二至〞的“志〞受“诗言志〞等观念及时代学术潮流的影响(如季旭升说)讹变为“诗〞综上所述,今本“五至〞的内容本质上是“事、志、礼、乐、哀〞,与楚简?民之父母?的五至内容根本一致相应地,?论礼?下文的“诗礼相成〞其实就是“志礼相成〞转贴于论文联盟.ll.  三  那么,孔子讲的“五至〞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至,鸟飞从上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8](P247)罗振玉认为至字象矢远来降至地之形,不象鸟形[9](P433)五至〞中的“至〞就是到的意思虽然?家语?没有得到深化研究与全面注训,但是历代学者对?礼记?的研究可作补充。

      最早对“五至〞含义做出阐释的是郑玄:“凡言‘至’者,至于民也志,谓恩意也言君恩意至于民,那么其诗亦至也诗,谓好恶之情也自此以下,皆谓民之父母者善推其所有,以与民共之〞[6](P1275)郑玄注紧扣“民之父母〞这个主题,但是他并没有对五至之间的逻辑关系做更多说明礼记?孔颖达疏:“此经子夏问‘五至’之事,孔子为说‘五至’之礼‘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者,‘志’谓君之恩意之至,‘所至’谓恩意至极于民,诗者,歌咏欢乐也君子之恩意既至于民,故诗之欢乐亦至极于民;既能欢乐至极于民,那么以礼接下,故礼亦至极于民;既礼能至极于民,必为民之所乐,故乐亦至极于民焉;君既与民同其欢乐,假设民有祸,那么能悲哀忧恤至极于下,故哀亦至焉己欲恩爱,民亦欲恩爱;已有好恶,民亦有好恶;己欲礼乐,民亦欲礼乐;己欲哀恤,民亦欲哀恤,是推己所有,与民共之也〞[10](P1616-1617)宋卫湜?礼记集说?引广安游氏(按:游桂)曰:“志也,诗也,礼也,乐也,哀也,相因此生,相寻而至者也诗犹情也,情动于中而为喜怒哀乐诗者,喜怒哀乐之动而成章者也故志之所至,诗亦至焉情动于中而礼随至以为节,故礼亦至焉节之以礼而诚心乐之,然后可以持久而不厌,故乐亦至焉。

      乐犹自乐也,哀犹慈哀也自乐于己而后慈哀恤物之心,君子之所病也,故哀亦至焉,言在已有以自乐而于天下有所不忘也易曰:知至,至之,可与几也君子之于道,于其所当至者随而至焉,当其所感而其所当应者随之而至,此圣功也志至而诗不至,那么情有所感而喜怒哀乐失其和也诗至而礼不至,那么为情所胜而无节矣礼至而乐不至,那么久而厌矣乐至而哀不至,那么不仁矣故此五者必有以致之而后可也是功也,治心于屋漏之际,致谨于杳冥之中,虽明目倾耳,不可得而见闻也〞又引马氏(按:马晞孟)曰:“五至者,治己之事也治己莫如志,故以志为先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故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兴于诗那么可与言,言而履之礼也,故礼亦至焉立于礼那么可以行,行而乐之,乐也,故乐亦至焉治己至于乐,那么治之至也治己之至,那么人所忧不可不忧,故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者有出而与民同患之意也哀乐相生,自然之势也,哀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