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古人事,说今人梦(原稿).pdf
8页借古人事说今人梦《赤壁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探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都是豪放词的代表性作家,是宋词作家中的领军人物课文所选的《赤壁怀古》及《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这两位大家豪放词的代表性作品,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其中都借用了古人之事,来说今人之梦,以浇胸中块垒现在我们就这两首词在用典方面的特点作一番探究怀古之作必涉古人之事, 《赤壁怀古》引了在赤壁一战成名的儒将周瑜的故事为什么作者要用周瑜这个典故呢?除了周瑜和赤壁的关系外,还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当时作者已年近半百(47岁) ,却因“乌台诗案”差点命丧黄泉,被贬到黄州后,仅是个不能签书公事的团练副使, 连家人都养不活, 更遑论建功立业 而想当年,自己兄弟二人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文章气度曾令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感慨: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了连宋神宗都说自己为后代子孙选了两个宰相之才面对滚滚东去一逝不返的滔滔江水,青春不再的作者是感慨万千,这种情感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借用了周郎的典故,周瑜二十四岁为将,二十七岁拜大都督,名震东吴,人称“周郎”,三十四岁更以三万之众败曹操数十万大军,名震天下,成为一时之雄用了周瑜这个典故,和自己的坎坷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心中之语,不言自明,这比直抒胸臆要来得委婉含蓄,这种愧对古人的忧愤之情若直接说出,则显得过于直白。
对于这个问题, 许多人还常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不用诸葛亮的典故呢?那一年, 他二十八岁,比周瑜更年轻甚至很多人还以为 “羽扇纶巾”的就是诸葛亮!其实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取蜀,定汉中,空城计等都是《三国演义》(小说)中虚构的故事,《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将略非所长”“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在赤壁之战中真正建立伟大功业的是青年英雄周瑜《赤壁怀古》只引周瑜一人之事,而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却用了许多的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拓跋焘)、廉颇这在古代诗词中是极为少见的,当时就曾有人诟病这么短小的一首词用典太多据说辛弃疾听说后也深以为然,感叹说“夫君实中余痼” ,于是“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为什么想改却终于改动不了呢?这就说明此词用典虽多,却是必不可少用孙权、刘裕之事,是为了表现仰慕英雄之意,以讽喻朝政,反衬南宋小朝廷的懦弱苟安,不思恢复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征黄祖,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操;刘裕出身低微,却以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大举北伐,收复大好河山可如今大片国土沦入敌手,朝廷又有何作为呢?两人都曾在京口建功立业,引二人之事,十分自然。
引刘义隆之事是为了告诫南宋统治者,要想抗金成功, 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万万不可草率行事, 否则会重蹈刘义隆、 张浚等人的覆辙用佛狸祠这个典故更充分地显示了辛弃疾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他借这个典故说出了自己最为担心的事: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果不迅速收复失地,老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的统治你看当年的拓跋焘一路追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民不聊生,而如今纪念他的佛狸祠却是香火鼎盛四十三年,整整两代人,许多人早已忘了自己曾是宋室的臣民,以后要想再恢复中原,就更不容易了这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我们现在不也是说“台湾能不能回归大陆,关键在民心吗” !一个典故,胜过千言,含蓄隽永,精炼无比廉颇一典,是作者自况 作者南归已历四十三载, 已经是一个六十六岁的垂垂老者,这些年来,他一直遭到主和派的猜忌、排挤可作者随年事已高,屡遭打击,但为国效力的一腔热血、耿耿忠心日月可鉴,他仍希望像当年的廉颇一样,能继续为国出力,挑起北伐的重担,这种既渴求有人来 “问” ,又感叹无人来“问”的心情,化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抒发了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如此复杂的情感,仅用这么几个字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不得不赞叹作者用典之精当。
由以上可看出,用典能使词作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显得十分的精炼至于用典的好坏,不是看它数量的多少,而是看它是否自然得当,没有必要的用一个也是多余的,是掉书袋;有必要的,即使再多,也是合理的这两首词作所用之典,数量虽然差距颇大,但都极为精当,人生的忧愤,壮志难酬的悲慨,可谓一切尽在其中!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首词的词牌是作者的号是,他是派对代表人物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 八百里 ” 、“ 五十弦 ” 、 “ 沙场 ” 、“ 的卢 ” 、“ 霹雳 ” 等多个历史典故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 了却君王天下事” 中的 “ 天下事 ” 指的是什么?4.诗人尽管 “ 白发生 ” ,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5.试体味 “ 沙场秋点兵 ” 一句中 “ 秋” 字的表达效果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 的壮观场面7.词人为什么要写“ 醉里 ” 和“ 梦回 ” 的情景?8.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11.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____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______;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 纤巧 ” ,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 赋壮词 ” 12.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13.结尾一句 “ 可怜白发生 ”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可怜破阵子稼轩 豪放 2.D 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6.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 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通过写 “ 醉里 ” 和“ 梦回 ” 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8.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9.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0.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1.军营;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12.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13.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①沙场秋点兵马作②的卢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①此句意为:大战之前,所有的官兵都分到了火烧牛肉的犒赏八百里”即“八百里驳(bó)”,牛名;“麾下”,即部下②作:根据对文见义的原则,应释为“如”③的卢:马名传说中的千里马9.词的格式一般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也是这样的吗?请作简要说明10.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开头这两句包含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请你用自己的话把它描写出来,不少于200 字11. 这首词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因而最后一句在情节上和感情上都与前面形成极大的转折,请你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 1.(1)c é n (2)z ā n (3)j ì (4)l ú (5)ku à i(6)w è n (7)xi è(8)ji ā (9)l í (10)x ū2.(1) 清冷的秋季2) 放眼远望 (3) 失群的孤雁4) 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5) 理解 (6)擦拭 (7) 平常、一般8) 赚得、落得3.(1) 拟人、比喻(2) 借代、夸张(3) 比喻、用典(4) 借代(5) 比喻、夸张4.(1) 晋朝张翰,本意指思念家乡、弃官归隐,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2) 三国时蜀国的许汜,作者用在这里讽刺那些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3) 晋朝桓温,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白白虚度时光的感慨5.(1) 孙权,三国,“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 刘裕,南朝,“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3) 刘义隆,南朝,“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 拓跋焘,北朝,“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5) 廉颇,战国,“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1) 夕阳就要西沉,失群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远在江南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2) 我所叹息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7.(1)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2)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8. 《稼轩长短句》南宋辛弃疾力主抗金壮志难伸支持韩胄北伐反对草率冒进北固亭抚今追昔二、 9.提示: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是词的一般格式,但是“文无定法”,作家和诗人常常运用他的创造力,突破固定的模式鉴赏诗歌,切忌公式化,要能敏锐地发现作品的创意所在参考答案: 这首词上下两阕描写的是同一个战斗场面,上阕“沙场秋点兵”之后,下阕紧接着便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便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写,上下阕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势如雷霆万钧,大气磅礴10. 提示: 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这首词劈头向我们展示的一幅画面是:一个喝得酩酊大醉的词人,在灯下观看他的宝剑但是,词人为什么喝酒而至于醉?古人常常借酒浇愁,词人有什么愁?他为什么醉了之后,忽然要挑灯看剑?他一边看剑,为什么眼前又会梦幻般地闪现出一幅战斗的场面?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词人的生平,结合词的具体语境去想象去补充。
本题要求我们再现词人这一心理过程参考答案: 更深人静,万籁俱寂,诗人忧思重重,夜不能寐,梦中惊醒是呀,诗人于绍兴三十一年率军南下,多次上书朝廷,朝思夜盼的就是收复中原失土,漫长的十多年过去了,诗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事业一无所成,他怎能不愁肠百结,忧心忡忡于是饮酒消愁,哪知愁更愁,终于喝得酩酊大醉,醉醺醺中挑亮灯光,从墙上取下宝剑这宝剑呀, 本应随着他在战场奋勇杀敌,可现在却只能把它闲置起来,挂在墙壁他把那雪亮的宝剑看了又看,拿起酒杯喝了又喝,也许是边看边喝,也许是边喝边看,愈醉愈看,愈看愈醉,迷迷蒙蒙中,耳旁仿佛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眼前竟然幻化出了连绵不绝的军营,一支宏大的军队正整装待发,待他前去发号施令11. 提示: 抑扬,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或者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在抑扬之间,显出极大的反差,以起到惊心动魄的效果参考答案: 词起篇写诗人无限忧思痛苦,“醉里挑灯看剑”之时,突然间眼前幻化出一个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这时的诗人好比排云直上、翱翔太空的苍鹰,正当其吞云吐雾、所向披靡,读者也为之心摇神动、拍手称快之际,陡然间风云突变,犹似飞星坠地,发出“可怜白发生”的一声浩叹:原来这一切竟然都是一场青天白日梦!真实的情况是,诗人为收复中原失土,到处奔走呼号,早已累得心力交瘁,熬得黑发变白发,不仅无能再赴疆场,恐怕来日无多,连做梦的机会也寥寥无几了, 这是何等的悲哀!词的前面极力上扬,最后一句猛然一跌,扬得越高, 就跌得越重,希望越热切,失望也就越惨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