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湘潭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
24页2025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卷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研究者发现胰腺癌细胞在葡萄糖不足时,能利用胞内的尿苷磷酸化酶将尿苷分解为尿嘧啶和核糖两部分,尿嘧啶经代谢过程转化为丙酮酸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A. 尿苷的元素组成是C、H、O、N B. 尿苷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C. 尿苷可能来自胞内RNA的分解代谢 D. 尿苷可作为胰腺癌细胞的能源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核酸分为DNA和RNA,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详解】A、尿苷由尿嘧啶(含C、H、O、N)和核糖(含C、H、O)组成,因此元素组成为C、H、O、N,A正确;B、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含磷酸、核糖和含氮碱基),而尿苷是尿嘧啶与核糖结合形成的核苷,不含磷酸基团,因此不是RNA的基本单位,B错误;C、RNA分解后生成核糖核苷酸,进一步分解可产生尿苷等核苷,C正确;D、尿苷分解为核糖和尿嘧啶,尿嘧啶转化为丙酮酸后可进入呼吸作用供能,因此尿苷可作为能源物质,D正确。
故选B2.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物质运输、能量转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 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中都含有DNA、RNA和蛋白质,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C. 糖蛋白广泛存在于细胞膜外侧,常作为信号分子的受体,参与信息交流D. 核糖体的形成离不开核仁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详解】A、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而非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A错误;B、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DNA、RNA和蛋白质,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不含DNA,B错误;C、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作为受体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如激素识别),C正确;D、真核生物的核仁与rRNA合成及核糖体形成有关,但原核生物无核仁,其核糖体形成不依赖核仁,D错误3. DNA复制和转录是两大独立但协调的代谢过程在整个S期的复制过程中,转录仍然在部分基因区域活跃发生,因此两大过程可能相遇,也就是复制可能与转录发生冲突,有同向冲突(DNA复制和转录方向相同)和相向冲突(DNA复制和转录方向相反)两种,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DNA复制和转录时双链打开需要的酶分别为解旋酶和RNA聚合酶B. 图中DNA复制是双向的,B冲突为相向冲突C. 图中所示的DNA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A-T配对和A-U配对D. 图中DNA转录均以2号链为模板,模板链的左侧为3'端【答案】B【解析】【分析】转录:(1)概念: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叫作转录2)酶:RNA聚合酶;(3)RNA的合成方向:5'→3';(4)原料: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详解】A、DNA复制和转录时双链打开需要的酶分别为解旋酶和RNA聚合酶,A正确;B、图中DNA复制从中间向两侧进行,是双向的,左右两侧的转录均为从左向右进行,所以A冲突为相向冲突,B冲突为同向冲突,B错误;C、DNA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会出现A-T配对,DNA复制所需要引物为RNA引物,会出现A-U配对;转录过程中,DNA模板链上的T与RNA中的A配对,DNA模板链上的A与RNA中的U配对,所以均可能会出现A-T配对和A-U配对,C正确;D、根据转录形成的RNA的方向(从左到右)以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图中DNA转录是以2号链为模板,模板链的左侧应该为3'端,右侧为5'端,D正确。
故选B4. 抽动障碍(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符合多基因遗传病的主要特征,同卵双胞胎患者之间的诊断可能不一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同卵双胞胎患者之间的诊断不一致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B. TD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C. DNA的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主要机制之一D. DNA甲基化若发生在启动子区可能会影响D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的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因中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的结果详解】A、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因此同卵双胞胎患者之间的诊断不一致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A正确;B、抽动障碍(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符合多基因遗传病的主要特征,多基因遗传病可以遗传给后代,因此TD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B正确;C、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方式,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D、DNA甲基化若发生在启动子区可能会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进而影响基因的转录,D错误。
故选D5. 下图为小鼠在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产热过程,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没有分级调节B. 持续寒冷刺激可使激素的含量增加,包括甲状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C. cAMP一方面促进脂肪氧化分解的产物进入线粒体,另一方面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来增加产热D.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粒体内膜,UCP-1可能作用于ATP合成酶,使ATP合成减少,产热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激素,导致褐色脂肪组织细胞中cAMP增加,cAMP的直接作用是促进脂肪分解和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详解】A、图中下丘脑到甲状腺激素释放的过程是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进行的,属于分级调节系统,A错误;B、持续寒冷刺激还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此时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而非激素,B错误;C、cAMP促进脂肪水解(并非是氧化分解)为甘油、脂肪酸,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利于细胞呼吸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来增加产热,C错误;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粒体内膜,题干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推测会导致产热增加,D正确。
故选D6. 西替利嗪是一种抗过敏药物,但也有少数人对其过敏下图表示某特应性皮炎患者在涂抹西替利嗪(过敏原)后机体反应的部分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IgE表示过敏反应抗体,肥大细胞脱颗粒中含有组胺A. 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后发生的组织损伤或者功能紊乱B. 图中IgE是抗西替利嗪的抗体C. 涂抹西替利嗪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 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后,在过敏原的作用下,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答案】C【解析】【分析】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详解】A、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A正确;B、图中IgE是过敏反应的抗体,针对过敏原(西替利嗪)产生,B正确;C、组胺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D、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后,在西替利嗪(过敏原)的作用下,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D正确。
故选C7. 薇甘菊是多年生绿色藤本植物,在其适生地能攀援、缠绕于乔灌木,重压于其冠层顶部,阻碍附主植物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主死亡科研人员研究了薇甘菊不同入侵程度对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有机碳含量/(t·hm-2)未入侵区域轻度入侵区域重度入侵区域植被碳库51.8550.8643.54凋落物碳库2.013.525.42土壤碳库161.87143.18117.74总计215.73197.56166.70A. 调查薇甘菊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薇甘菊与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是寄生B. 植被碳库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这些碳的主要去路是以食物形式流向初级消费者C. 土壤碳储量减少可能是因为薇甘菊根系密集,使土壤疏松,土壤中厌氧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强D. 随着微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其原因是微甘菊入侵导致附主死亡,增加凋落物量【答案】D【解析】【详解】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2、输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分析】A、薇甘菊为绿色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使用样方法正确,但其通过攀援、缠绕阻碍附主光合作用导致死亡,属于竞争关系而非寄生,A错误;B、植被碳库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但主要去路是自身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及流向消费者,其中呼吸作用和分解者分解占主导,而非“主要”流向初级消费者,B错误;C、土壤疏松会提高氧气含量,增强好氧型微生物分解作用,而非厌氧型微生物,C错误;D、薇甘菊入侵导致附主死亡,死亡植物组织增加凋落物量,与表中凋落物碳库数据递增趋势一致,D正确8. 图1为太湖中部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图2.为科研团队对太湖蓝细菌水华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流入太湖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浮游藻类固定的太阳能B. 结合图2分析,可在5—9月打捞蓝细菌以防治水华C. 夏季水华最易发生,影响夏季太湖蓝细菌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条件等D. 若食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由60%浮游动物、40%浮游藻类组成,要收获100kJ的食浮游生物鱼类,至少需要1700kJ的浮游藻类【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据图1可知,图示为太湖中部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中蓝藻等浮游藻类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为整个太湖的生物提供有机物图2为太湖蓝藻水华的发生规律,据图可知,太湖中蓝藻大量生长集中在4-9月详解】A、图1为太湖中部分生物,太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只有浮。
